文档介绍:中国文化的目的
学习
多一点狐假虎威少一点愚公移山
多一点狐假虎威少一点愚公移山
——读书札记之一
何伟文
通读我国古代典籍,发现对两个成语感情色彩的错误判断,直接影响了中华民族的思维能力和智慧水平。
多一点狐假虎威少一点愚公移山
第一个成语是“愚公移山”。我认为这个成语应该是个完完全全的贬义,而现实生活中,绝大多数人都把它作为褒义使用。一个老人因为两座山阻碍了他出行的方便,在此情况下,他不加思索地选择了去移掉这两座山,当有人出面阻止时,他却不听劝阻,仍然我行我素,在愚公移山的整个行为过程中,没有体现一点智慧,更多地体现的是一种坚持,一种愚味的坚持。我们试想一下,以愚公当时的处境,其实是有很多条路供他选择的,最简单的一条就是他带领全家翻过这座山就行了,而他偏偏作了最为愚蠢的一种选择。按我们现在的观点判断,他的移山行为,也是一种破坏自然环境的行为。我们又有什么理由对这样的行为加以肯定,予以褒扬呢?他的这种行为,应该是被我们所唾弃的。“愚公移山”是一个完完全全的贬义词。
多一点狐假虎威少一点愚公移山
另一个成语是“狐假虎威”。现在人们都把这个词作贬义词使用,但我认为它应该是一个完完全全的褒义词。一只狐狸被老虎咬住了,它在那样危急的关头,临危不惧,大智大勇,最后虎口脱身,并且还把老虎骗得跟在身后转,这是何等的智慧啊!按我们现在的逻辑,是不是狐狸当时应该给老虎吃掉才是对的。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任何一种生物求生的本能都是应该得到肯定的,既然如此,我们又为什么一定要求狐狸一定要舍身饲虎呢?整个狐假虎威的过程中,更多地体现是一种超乎寻常的智慧。“狐假虎威”这个成语应该是一个完完全全的褒义词。
多一点狐假虎威少一点愚公移山
由此,联想到我国古代的许多成语,除极少数象“围魏救赵”等成语以外,大部分成语如“刻舟求剑”、“削足适履”、“此地无银”、“拔苗助长”、“买椟还珠”等,更多地都是告诉我们“不应该怎样做”,而没有提示我们“如何做更好”,而它的“不应该怎样做”是显而易见的,根本不需要它来提示,它们给我们的智慧没有提供更多的借鉴与启迪
多一点狐假虎威少一点愚公移山
把“愚公移山”作褒义词、把“狐假虎威”作贬义词使用,直接导致了我们大多数人办事时,首先想到的是如何花气力,而较少考虑如何动脑筋。现在,我们评价他人时,都是习惯性地是说他积不积极,勤不勤快,而很少评价他聪不聪明,这样的评价就直接导致了我们许多人更习惯于卖命地工作,而忽略了用心地思考。久而久之,我们民族重勤劳轻智慧的心理就形成了。
多一点狐假虎威少一点愚公移山
我认为,一个人在社会上立足,更多的应该取决于他的智慧,其次才在于他的勤劳。我们人类在地球上,论勤奋,不及蜜蜂,论体力,远远逊于豺狼虎豹,但人类在地球上却脱颖而出,成为“万物之灵长”,我们靠的是什么呢?难道不是我们人类的智慧吗?在生活中,我们又有什么理由重勤劳而轻智慧呢?我们就不能多一点“狐假虎威”,少一点“愚公移山”吗?抑或先进行“狐假虎威”,再来“愚公移山”呢?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文化概论
第二节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第一节文化概论
一、文化的本义与定义
二、文化的构成与分类
三、文化的特征与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