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浅谈作文教学的弊端
赵凤玲河北省唐山市开平区成人教育中心 063000
摘要:要让学生多亲近自然、多接触社会,不但要教给他们正确的读书方法,还要多给他们介绍一些好书,更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和创造能力,加强语言的积累,想方设法让学生克服畏惧作文的心理,学会用自由的笔墨写出自由的精神,让作文成为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需要。
关键词:亲近自然语言积累自由精神
作文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也是学生语文素质的综合体现,作文教学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可大部分语文教师都有这样的感受:喜欢上作文课,可不喜欢批改作文。因为上作文课老师很轻松,可批改作文却很“痛苦”。这痛苦一方面源自高强度的体力和脑力劳动,另一方面则是自己花了大量的时间面对的却是大量不尽人意的作文。试想一下,如果老师批阅的是优秀作文,那感觉应是春风拂面,何等的身心舒爽啊!遗憾的是,大部分老师很少进入这样的佳境。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学生写作能力的低下,使写作变成了老师和学生共同的痛苦?结合我多年的教学经验,提出几点看法与大家探讨,不足之处,敬请指正。
一、没有引领学生走进生活、走进自然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指出:“中学生作文就是能把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写出来。”这句话阐明了中学生作文要言之有物,并指出了“物”的涵义是“见闻、感受和想象”,这是中学生作文必须达到的基本要求之一。可是,在作文教学的实践中我却屡屡发现这样一个事实,相当一部分的学生作文达不到这一要求,他们言之无物、见闻虚假、感受空洞、想象贫乏。按理讲,当今社会,孩子们见多识广,作文时应该言之有物,可为什么言之无物呢?
纵观我们的作文教学,长期以来,教学点是封闭型的,重课堂轻课外,为分数,为应试,为升学
;作文内容与学生生活脱节,课堂教学基本上是教师出题学生写、学生习作教师评。这种落后的作文教学模式使孩子们失去了广阔的时空,致使学生被动作文,心态消极,生编硬造。这种境况使他们无法撷取更生动的作文素材,因而每当作文的时候,“干瘪的作文素材仓库”使他们感到“囊中羞涩”、言之无物。在要求学生写作文的同时,我们更应努力建立一个开放的、发展的作文教学体系,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参与生活、体验生活,产生“不吐不快”的欲望,让写作成为学生的生活需要。
在实际教学工作中,老师们关注阅读教学较多,而关注作文教学就实在太少了。自己头脑中的一些作文教学理论,大多因脱离中学教学的实际而显得苍白无力,或未能联系实际、在教学中未能灵活运用而失去了指导意义。
叶圣陶先生在作文教学中提出:首先,强调生活的积累;其次是精蕴的探求;最后,才是表达的技巧。这些精辟论断,很多语文老师已烂熟于心,但遗憾的是叶老的理论并没有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发扬光大”。在作文教学中,我们注重的是表达技巧的训练,而常常忽视了生活的积累和精蕴的探求。正是这种舍本求末的做法,使得作文教学大多处于被动状态,学生往往是“得法之处不得法”,没有产生多少行之有效的方法,更何况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二、没有引领学生进入真正的阅读世界
我之所以持这样的观点,是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深切体会到的。老师所进行的大量讲解和反复的阅读训练并没有引领学生进入真正的阅读世界,教师顶多是做了教参的高级搬运工,以教参的提示引领自己的阅读,以自己的理解来“同化”学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