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
文档名称:

眩晕症从瘀论治心得.doc

格式:doc   大小:19KB   页数: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眩晕症从瘀论治心得.doc

上传人:wz_198613 2017/12/26 文件大小:19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眩晕症从瘀论治心得.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眩晕症从瘀论治心得
韩苏东1 史振国2
(1新疆乌鲁木齐市水磨沟区人民医院 830063;2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中医康复科 830001)
【关键词】眩晕从瘀论治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07-0341-02
关于眩晕一症的原因,历代诸家各有所见,自《内经》以来,下迄河间、丹溪、景岳诸前贤,论眩晕者,多主风、火、痰、虚之说,如《内经》是以“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和“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为旨;刘河间认为由风火所致;朱丹溪则以痰饮立论,主张“无痰不作眩”,张景岳又提出“无虚不作眩”。虽然说法不一,但这些理论从各个不同的角度阐明了眩晕病因和病理。据临床所见,一般把眩晕分为肝阳上亢、痰浊中阻、气血亏虚、肾髓不足四个不同类型,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因瘀致眩晕者,亦复不少;(1)眩晕多伴有头晕重感,甚或两耳时感屏气,头痛如锥刺及肢体麻木,或兼健忘等症。(2)望诊多见面色晦暗或黧黑,眼眶周围黑晕,唇色暗红或紫,舌质暗淡或紫暗,或有瘀点瘀斑,切脉多呈玄涩或细涩。(3)或有头部外伤病史。(4)久病入络,眩晕多为久病不愈,或反复发作,且经多种方法治疗微效或无效。先将眩晕从瘀论治心得略论于下。

考前贤对因瘀致眩晕,较少专题论述。元朱丹溪只于眩晕切诊中述及,谓:“头眩,……脉涩有死血”。明确提出瘀滞眩晕者,始倡于明杨仁斋《直指方》,其曰:“瘀滞不行皆能眩晕”,同时代的汪机《医读》中始载养血活血方剂,“瘀血停蓄,上冲作逆,亦作眩晕,桃仁四物汤”。到了清代,瘀血眩晕因证脉治渐趋成熟,如潘楫注释的《医灯续焰》()对病机证候颇多阐述:“眩晕者多属诸风,……有因于死血者,……血死则脉凝泣,脉凝则上注之力薄矣,
薄则上虚而眩晕生焉。其脉必涩,涩为滞涩,征死血之不流行也,或兼见肋痛,善忘目黄,便难等症。又为枯涩,征死血之不足也,谓之血虚眩晕亦可”,李用粹《证治汇补》重视脉诊,鉴别“肝脉溢大必眩,若风浮寒紧,涩细暑虚,痰玄而滑,瘀芤而涩,数为火邪,濡大虚极”,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书中特立“通窍活血汤,治头面四肢周身血管血瘀之症。唐宗海认为,瘀血攻心之头晕等症的治疗,应急降其血,而保其心,用归芎失笑散加琥珀、朱砂、射香治之,或归芎汤调血竭,乳香末亦佳”(《血证论》)。
眩晕瘀证虽属实证范畴,但致瘀之因虚实之分,且瘀久又耗精血,形成虚实夹杂局面,这是眩晕反复发作,久延不已的重要因素。

眩晕瘀证的基本治则是活血化瘀。活血化瘀法具有调畅血行,疏通血络,祛除瘀滞的作用,临证应用本法,常须根据气血相关理论,结合致瘀的不同病因,分别配以补气,活血祛瘀等方法。意在疏其气血,令其调达,而致和平。兹将临床常见证治方法分述于下:
1)气虚血瘀
证候特点是眩晕劳后加剧,伴心悸气短,神疲乏力,失眠多梦易出汗,面色萎黄而晦暗不荣,唇甲暗淡,舌质淡暗或紫,苔薄,脉细涩。治宜益气活血,常用补阳还五汤加葛根、丹参等。
病案1、许某某,男,62岁,宿患心悸,近年来时感头昏目眩,甚至昏倒,曾在某医院做有关检查。拟诊为“冠心病”“脑供血不足”“颈椎病”。
诊见头昏目眩,伴心悸、胸闷,甚则憋气,神疲少气,颈部活动不利,指麻,舌质暗淡,苔薄白,脉细涩,参伍不调,证由气虚运血无权,清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