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关于的党校论文
关于的党校论文_导读:
从“人”、“钱”、“田”三元素看发展“三农”之道——学习杭州经验之启示
像 1978 年从农村发力进行改革一样,事过 30 年后,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又作出了以“土地承包长久不变”为标志的改革决定,又一次发力把农村改革推向了时代的前沿。
恰好,在此之前,市委党校第十六期中青班的学员赴江苏、浙江学习考察“三农”模式和经验,笔者作为其中的一员,有幸目睹了江浙之地农村发展之兴荣,犹对浙江杭州的做法印象更深。
如今,伏案坐定,深感其许多做法已超前吻合了三中全会之精神,不禁为人家思想之解放、动作之迅速,处处走在前面、富在前面感慨万千。
特别联想到我市三农工作, 便有了许多思考和启示。
总结如下: 一、“三看”是官员之责官员是决策者,是执行者,是引导者,中国农村的发展离不开官员的思维、魄力和智慧,政府的服务、作为和政绩, 全靠官员的集体明察、躬身实践和不辱使命来合力推动。
所以,从事或服务于“三农工作”的官员首先也必须要有“三看”的本事。
一是看得见。
就是对农村的现状必须看得见。
这说起来1
容易做起来难,因为这首先是一个认识和责任的问题。
中央为什么要把“三农”工作放到重中之重,这是因为我们长期以来对农村欠债,对农民欠情,对三农工作一直缺乏的实质性重视,已使城乡二元结构更加突出,城乡差别更加突出。
8 亿多农民的问题解决不好,不仅影响到综合国力的整体提高和改革开放的最终成败,更影响到我国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和我党执政地位的巩固加强。
全国农村存在的问题是共性的,也有其特殊性,为政一方的官员必须立足实际,精力下沉,真正把视角和身子沉入到农村去,以三中全会的精神为指导,思考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才能实现农村工作从根上转变,才能加快向社会主义新农村迈进的步伐。
二是看得清。
这一条考验着官员的分析思辨能力。
关于“三农”工作存在的问题、制约的因素或影响农村改革发展的瓶颈、困惑、难题、短摆可谓之多,之广,有表面的,也有潜在的,更有深层次的。
对此,官员必须要看得清,只有看得清,才能因地制宜,对症下药,才能有的放矢,举措到位。
三是看得懂。
能够看懂,体现着官员的认知水平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高低,体现着官员运筹帷幄抓主要矛盾的能力的强弱,是“看”的最高境界。
只有看懂了,才会有点子,有办法,有思路;才知道怎么办,怎样入手;才能找到突破口在哪里,着眼点在哪里,落脚点在哪里,才知晓怎2
样下笔。
二、“四要素”是问题所在 1978 年农村改革解决的是温饱问题, 而现在要面对的是三大原则、六个方面的目标,着眼点已转向制度层面,就是要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已不是温饱问题所能及了。
问题集中在四个要素方面: 一是土地要素。
从土地里刨食是中国农民传统创收渠道。
但是现在的问题是,农民人均土关于的党校论文_(2)导读:市场需要加快产业调整。目前三农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消费升级在加快,以前只要买到只要能吃就行,现在选择余地变了,要看是否是有机产品,要看是否是安全状态下的有机产品,出口尤其如此。只有符合有机安全因素,市场才会青睐,农业才有前途。中国人喜欢野生的,外国人则正好相反,人家就是喜欢养殖的,科学状态下的养殖人
地太少,地块模式制约了产业化的形成和扩大,传统作物的种植和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