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生命科技伦理
生命科技伦理
第一节器官移植伦理
一、器官移植概述
定义:是用健康的器官置换功能衰竭、甚至丧失的器官,以挽救病人生命的一项高新医学技术。
(一)人体器官移植的历史
1905年美国及法国学者阿历克西斯·卡雷尔把一只小狗的心脏移植到打狗的颈部,作为器官移植的先驱而获1912年诺贝尔医学奖。
1954年12月,约瑟夫·默里在波士顿成功地进行同卵双生子肾脏移植术。手术在双生子赫里克和罗纳德之间进行的。赫里克术后活了8年。
1956年,美国西雅图的唐奈·托马斯成功进行了首例骨髓移植手术,使50%的成人和80%的儿童白血病患者得以治愈。默里和托马斯开拓性研究开辟了器官移植的新时代。杰出的贡献使得他们在1990年同时获得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奖。
1967年12月,南非开普敦的巴纳德医生成功完成世界上第一例人体心脏移植手术。
随着器官移植技术的不断提高和抗排斥反应的高效免疫抑制剂的问世,器官移植的成功率大大提高。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器官移植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成为临床治疗器官衰竭的有效措施。
罗纳德(左)捐肾给哥哥赫里克
(二)我国器官移植的发展
我国器官移植适于20世纪60年代。1972年我国首例孪生兄弟肾移植在北京友谊医院获得成功后;1977年实施首例原位肝移植;78年实施首例心脏移植;79年开展首例肺移植。目前已开展28种同种异体器官移植。
肾移植达世界先进水平。心脏移植、肺移植、胰肾联合移植、小肠移植等大器官移植发展较快。
我国器官移植的特色:
胰岛移植治疗Ⅰ型糖尿病超1000例。
带血管全脾移植全球19例,我国占11例,用于治疗血友病。
各种胚胎器官移植,类型众多影响,中国自愿捐献器官的人数非常少,器官需求缺口日益增大。目前,全国每年约有150万患者需要器官移植,,还不到1%。供体短缺严重制约了中国器官移植医学的发展。
以肾移植治疗尿毒症为例,目前中国每年新发尿毒症病例约总人数的万分之一,由于器官短缺中国每年能进行的肾移植例数约1万例,也就是不到百分之一的尿毒症患者能从中受益,许多尿毒症患者因得不到有效治疗而丧失生命。
由于器官捐献量奇缺,也造成了一些不良现象的发生,如器官买卖、器官黑市等丑陋事件。
器官移植近况
在我国器官移植为什么不能够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实践呢?
首先遇到的是观念上的障碍,诸如肌肤毛发受之于天,必须全尸寿终。
器官移植需要解决的第二个问题是供体质量问题,这里涉及到死亡的概念。
第三个要解决的问题是立法问题。
(二)受体选择伦理
(1)临床医学标准:
适应症;受者的健康状况;免疫相容性
(2)大医学观标准
预期寿命;个人行为;生命质量
(3)社会学标准
对社会的重要性;
对周围人的重要性
以往对社会的贡献
案例分析:有两位患者需要进行肝脏移植:70岁的张某,因多年酗酒导致严重肝硬化;25岁待业青年李某,因抓歹徒而使肝脏破裂,生命危在旦夕。现有肝脏仅供一人移植,2位患者组织、配型都符合,但当时张某能交出手术费,而李某不能。一些医生认为医院不是慈善机构,只有付费才能得到医疗服务;另一些医生认为不给李某移植,在感情上不能接受,也不公平,因为李某是为社会而负伤的。这种情况你认为这个肝脏应移植给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