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
文档名称:

建窑兴衰史.doc

格式:doc   大小:53KB   页数: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建窑兴衰史.doc

上传人:花开花落 2018/1/3 文件大小:53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建窑兴衰史.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





《南方考古》课程论文
08本科考古专业
08313028 范洁
建窑兴衰史
摘要:建窑是我国著名的古窑之一,尤其在茶文化非常繁盛的宋代,建窑的精品—建盏更是受到了王公贵族和文人士大夫的极力吹捧,在我国陶瓷史、茶文化史以及社会生活其他方面都留下了非常重要的足迹,同时也在国外产生了很大影响。本文就建窑的发展和建窑的产品,利用文献资料和考古材料稍作分析。
关键词:建窑建盏黑釉瓷创烧繁盛衰落地位考古文献
“建窑”这一名称最早出现于明代曹昭的《新增格古要论》中,载:“建窑器出福建,其碗盏多是撇口,色黑而滋润,有黄兔斑、滴珠大者真。”建窑是宋代八大名窑之一。遗址坐落在今福建闽北的建阳市东北境水吉镇的后井、池中村一带,南部与建瓯市接壤。建阳水吉因隶属于建瓯,而建瓯在唐以后曾改为“建州”、“建宁”,并成为福建闽北地区的州郡治所。而我国唐宋时期的瓷窑,一般以所在的州、县命名,所以建窑就是当时的建州窑。简称建窑。现就考古材料和文献资料对建窑的发展历程做一简要的介绍。
一、创烧时期
从考古发掘资料看,在芦花坪窑址堆积的第三层发现的最早一批瓷器残片是青黄釉器,被黑釉瓷和青釉瓷所叠压,除同出一些托座(即托烧窑具)、釉陶器和陶器外,再没有夹杂其它遗物。所以,从地层关系看,笔者认为它的烧造年代是建窑早期烧制的一种产品。
从这批青黄釉器本身所具有的特点看,其时代特色非常的明显。青黄釉碗、碟、盏的形制,一般是敞口外撇,敞口微敛,敛口,有的边唇以下外凹内凸,圈足矮且宽,而稍外撇,也有平底或卧足。从形制看,都是浅形器。器底中心都留有支烧痕迹,支钉一般是5~7个不等。器内底心凸起或压印一圆圈。釉色青中闪黄(或泛黄),内外施釉,底腹无釉,釉层薄,呈细小开片,大都已脱落。胎质粗而松,且较轻,作灰色,火候低,瓷化程度差,敲之没有清脆声响,器物内外素面无纹饰,有的外腹壁压印五条凹线纹,或内腹壁凸起五条线,有到口沿或不到口沿两种,呈圆口或作花瓣口。烧造方法为托座支撑叠烧,亦即支烧。总之,上述这些器物的特征,都是体现了早期青黄釉所具有的风格。叶文程《关于“建窑”几个问题的探讨》,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0年03期
这批青黄釉器与闽北建瓯县唐宋墓葬出土的青黄釉碗和青黄釉碟形制、釉色和胎质都非常的相似。与芦花坪窑址第二层出土的青釉器以及本省其他窑址出土的青釉器,无论是从形制、釉色,还是纹饰到胎骨都有着明显的区别,可以充分说明属于两个不同时代的两种作品,因此,我们初步设想这批青黄釉的烧制年代,其下限应该是北宋初年,上限则可能是晚唐、五代之际。
在1991—1992年发掘的建阳县庵尾山窑址出土了荷花口碗、碟、盘口壶、执壶、多嘴罐等器型,均见于福建地区发现的晚唐墓葬中,碗、碟、罐类器物的形制、制作工艺和釉下褐斑的装饰手法以及装烧方法等,均与建阳将口唐窑的同类产品相似。Y8和Y10在窑壁内面上保存有竹木痕迹、窑壁的建筑材料是用土坯和白色土块,以及Y8有三层窑壁等现象均与建阳将口唐窑的情况类同,说明二者有着相同的窑炉构筑工艺和维修技法。此外,庵尾山窑址也以窑炉长度见称,三座龙窑残长均在70米以上,超过了将口窑的长度。因此,庵尾山窑址的青瓷及其窑炉的时代上限可至晚唐,下限当在五代。
建窑考古队《福建建阳县水吉建窑遗址1991—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