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3
文档名称:

漫话对联.ppt

格式:ppt   大小:528KB   页数:5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漫话对联.ppt

上传人:rovend 2018/1/5 文件大小:528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漫话对联.ppt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漫话对联
周家山中学何文家 2009-7-26
MANHUADUILIAN
对联要求
对联故事
名联鉴赏
对联格式
对联形式
学写对联
何谓对联
对联历史
对联特点
对联种类
对联作用
各种对联
对联横批的书写
应按现在的****惯面对着纸从左向右写。
对联的张贴
面对门的方向,上联贴在右侧,下联贴在左侧;横批贴在门楣的上方正中间。
何谓对联
凡事物都有名称。对联更有它自己独特的称谓;简称对,俗叫对子或联语,后以多贴在互相对称的柱子上,又叫楹联(楹即柱子)或楹帖,楹帖又分春帖、婚帖、喜帖等。它的单位叫副,因它分上下联互相对称,像人的肾脏那样叫一副、两副等,以区别于文章叫篇、诗词叫首、日记或新闻叫则。上联叫出句、对公或对首,下联叫对句、对母或对尾。例如:明朝宰相邱琼山少年就学时,老师为解决学生争座位而出句:“细雨肩头滴”,本是平淡的句子,而邱对以“青云足下生”,不但赢得了座位,而且表现了才志超群,全联生色多了。其中的“细雨肩头滴”叫上联、出句、对公或对首,“青云足下生”叫下联、对句、对母或对尾。上联叫被对句,下联叫对句,所以应说“青云足下生”对“细雨肩头滴”,或说“细雨肩头滴”对以“青云足下生”。
对联的历史
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行业,甚至不同村落,都有自己与众不同的民俗,唯有贴对子,是最广泛、最普遍、最崇尚文明、最富有文化内涵,而且是最富有民族特色的一种民俗,是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财富,也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
一般认为,最早出现的对联是春联,而春联起源于桃符。从晋代至唐代,对联这一文学形式便已经萌芽并逐渐发展。不过,人们通常将五代时蜀后主孟昶(chǎng)于公元963年岁除日题在桃符板上的一副春联: “新年纳余庆, 佳节号长春”作为春联之发轫。直至明清,对联逐渐盛行,并延续至今。总之,浓厚的传统性与实用性,是对联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壤。
对联的定义
对联,俗称对子,雅称楹(yíng)联(因多用于张贴、悬挂、雕刻在厅堂门柱上)。
当代联人陆伟廉将它定义为:“对联是由两组文义相关的对句所组成的联合体”。其中,第一组称上联,第二组称下联。
对联的特点(1)
对联为我国悠久而丰富的文化遗产中独具风格的特有的一种文学艺术形式,是我国文化艺术芳园中极为别致的一朵奇葩( pā ),为我国人民所喜闻乐见,广泛应用。
从文字的运用来看,对联不愧是开在汉文学之树上的一朵奇葩。它比较集中地体现了汉字的特色, 是汉字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和文化现象,对联基本上只存在于汉民族文化圈内,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对联是一种实用性很强的文学形式,不管是典雅的、通俗的还是雅俗共赏的对联, 将其张贴、悬挂、雕刻在门柱厅堂,都能营造出一种祥和、喜庆,或者高雅、庄严的气氛与格调。
对联的特点(2)
因此,自从对联产生时起,它就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并逐渐融入了中国人的民间****俗之中,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与骈(pián)文、格律诗词一样,对联也是我国汉文学所特有的一种文学形式。如著名汉学家盐谷温博士所说,“对联是中国文学的特产物”。
汉字为表意文字,通称方块字,具有一字一体一音一义的独立语特征(少数异体字、多音字、多义字,并不否定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下,汉字只能是一字一体一音一义),故由汉字构成的汉文学,独具对称均匀之美。
对联故事(1)
传说,从前有一个穷秀才,迫于生计,于万般无奈之下去给一老地主打长工。在一个久旱不雨的三伏天,老地主硬是让秀才去锄田,说什么“旱锄田,涝浇园,旱田越锄越经旱”,秀才只好头顶烈日去锄田。老地主还不放心,去到地头坐在凉棚下监工。
干活的秀才汗流浃背,渴如吞火,恳请东家给点水喝。东家没表示给水,反而顺口出一副对联要穷秀才对下联: 天上下雪不下雨,雪到地上变成水,雪变水多费事,不如当场就下雨。内心愤怒的秀才听了东家的联语,放下锄头,脱口而出: 财主吃饭不吃屎,饭到肚里变成屎,饭变屎多麻烦,不如当场就吃屎。
地主一听,觉得受了凌辱便带着水拂袖而去,秀才也随机去到沟边喝泉水解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