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6
文档名称:

电供暖系统技术规范 第1部分:总则2.docx

格式:docx   大小:88KB   页数:1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电供暖系统技术规范 第1部分:总则2.docx

上传人:书籍1243595614 2024/5/10 文件大小:88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电供暖系统技术规范 第1部分:总则2.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电供暖系统技术规范 第1部分:总则2 】是由【书籍1243595614】上传分享,文档一共【16】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电供暖系统技术规范 第1部分:总则2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DL/TXXXXX—:DL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DL/TXXXXX—20XX电供暖系统技术规范第一部分:通则ElectricalheatingsystemtechnicalspecificationPart1:General点击此处添加与国际标准一致性程度的标识XXXX-XX-XX发布XXXX-XX-XX实施国家能源局发布DL/TXXXXX—20XXIDL/TXXXXX—20XX12电供暖系统技术规范第一部分:通则范围本部分规定了电供暖系统的建设原则、系统分类和适用性、设计要求及结构、功能、技术指标等方面要求。本部分适用于以电能为输入能源,以热能为输出能源的直热型、蓄热型、热泵型及复合型电供暖系统。本部分不适用于即插即用的电供暖散热器等取暖器具。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电动工具和类似器具的电磁兼容要求GB/、(设备每相输入电流≤16A)≤16A且无条件接入的设备在公用低压供电系统中产生的电压变化、(热泵)机组第1部分:工业或商业用及类似用途的冷水(热泵)机组GB/(热泵)机组第2部分:户用及类似用途的冷水(热泵)机组GB/T19065电加热锅炉系统经济运行GB/T19409水(地)源热泵机组GB19576单元式空气调节机能效限定值及能源效率等级GB19577冷水机组能效限定值及能源效率等级GB/T20841额定电压300/500V生活设施加热和防结冰用加热电缆GB21454多联式空调(热泵)机组能效限定值及能源效率等级GB21455转速可控型房间空气调节器能效限定值及能源效率等级GB/T24256产品生态设计通则GB/(冷水)机组第1部分:工业或商业用及类似用途的热泵(冷水)机组DL/TXXXXX—20XX1DL/TXXXXX—20XX12GB/(冷水)机组第2部分:户用及类似用途的热泵(冷水)机组GB25130单元式空气调节机安全要求GB25131蒸汽压缩循环冷水(热泵)机组安全要求GB/T25857低环境温度空气源多联式热泵(空调)机组GB/T26572电子电气产品中限用物质的限量要求GB30721水(地)源热泵机组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GB50019工业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052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GB50054低压配电设计规范GB50254电气装置安装工程低压电器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303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736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JGJ142辐射供暖供冷技术规程JG/T236电采暖散热器JG/T286低温辐射电热膜JG/T299供冷供热用蓄能设备技术条件JGJ319低温辐射电热膜供暖系统应用技术规程TSGG0001锅炉安全技术监察规程术语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电供暖设备electricheatingdevice以电能为输入能源,通过热泵或电热元件输出热能,以实现供暖的设备。根据电热转换方式,主要分为热泵型电供暖设备和直热型电供暖设备。监控系统monitoringandcontrolSystem对电供暖系统提供监测、控制和综合管理的信息化系统。运营服务平台operationserviceplatform通过对电供暖系统的集中远程运营管理,实现监测、计量、统计、分析、交易、服务和能源管理等功能,以合理利用能源、降低单位产品能源消耗、提高经济效益、减少温室和有害气体排放量为目的。可为多个监控系统提供运营服务的双向互动信息化平台。电供暖系统electricheatingsystem采用电供暖设备提供热量,并通过监控系统及运营服务平台等方式进行能源管理的供暖系统。DL/TXXXXX—20XX11DL/TXXXXX—20XX2热泵型电供暖系统heatpumpheatingsystem以热泵型电供暖设备作为主要热源所构成的电供暖系统。主要有空气源热泵供暖系统、水(地)源热泵供暖系统等。直热型电供暖系统electricdirectheatingsystem以直热型电供暖设备(电热元件)作为主要热源所构成的电供暖系统。蓄热型电供暖系统electricheatingsystemwithheatstorage具有热量蓄存功能并能按需将热量释放的电供暖系统。热效率thermalefficiency电供暖系统在单位时间累计供热量与耗电量之比。系统组成电供暖系统一般包括电供暖设备、计量装置、监控系统和运营服务平台等部分。在运营要求简单情况下,可以不包括计量装置、监控系统和运营服务平台。电供暖设备可根据实际需要选择配置蓄热装置、散热末端(热水供暖时)等。系统构成如图1所示。具体构架如下:电供暖系统实现电能到热能的转化以及热能的存储、释放、传输和分配,由电供暖设备、输配设备、热力管路、供暖末端等组成;监控部分用于实现系统电气量、热工量和设备状态量的监视及系统控制,由相关的硬件和软件组成;运营服务部分用于向政府、用户、电网企业等提供蓄热式电供暖系统监测、计量、统计、分析、能源管理、运行维护、需求响应等服务;电供暖系统与本地监控系统、运营服务平台之间通过信息交互协议交互信息,电供暖系统与其他外部信息系统通过接口交互信息;电供暖设备可以是单个简单加热设备,也可以是含配套装置较复杂的成套设备;电供暖设备与选择配备的蓄热装置、散热末端等设备也可以集成一体化结构。DL/TXXXXX—20XX3DL/TXXXXX—20XX12电供暖系统构成系统分类及适用性系统分类系统分类如下:系统分类有不同分类方式。电供暖系统一般有直热型、蓄热型、热泵型及复合型三种类型,他们之间的关系是:根据是否有蓄热功能,可以分为非蓄热型电供暖系统和蓄热型电供暖系统;根据电热转换方式,各自又分为热泵型电供暖系统、直热型电供暖系统。具体分类见表1。可以按实际需求,将多种电供暖设备组合成复合型电供暖系统。电供暖系统分类大类小类常见电供暖设备热泵型电供暖系统空气源热泵供暖系统空气源热泵热风机组;空气源热泵热水机组。水(地)源热泵供暖系统水(地)源热泵热风机组;水(地)源热泵热水机组。直热型电供暖系统(非蓄热型)电加热锅炉供暖系统按加热方式分类:电磁感应加热式锅炉、电极加热式锅炉;按产生的介质分类:蒸汽锅炉、热水锅炉、汽水两用锅炉。红外辐射加热器供暖系统按结构分类:板状、管状、灯状、面状、其他异型等加热器。按辐射基体分类:金属基体加热器;非金属基体加热器。DL/TXXXXX—20XX11DL/TXXXXX—20XX4加热电缆供暖系统按机械性能可分为:低、中、高机械强度;按照表面加热温度可分为:低温、中温和高温加热电缆;按加热材料可分为:合金加热体、PTC加热体、碳纤维加热体等;按环境要求可分为:防紫外线型、耐高温型、高强度型、阻燃型、特种环境应用型、无卤型等。蓄热型电供暖系统热泵蓄热型电供暖系统热泵电供暖设备+蓄热设备或蓄热介质直热蓄热型电供暖系统直热型电供暖设备+蓄热设备或蓄热介质系统适用性一般要求电供暖系统宜在围护结构满足节能要求的建筑中使用。不同类型的电供暖系统需根据不同实际供暖工程需求进行选择,其中在未配置蓄热设备的电供暖系统中,宜提供给蓄热设备集成接口,并提供蓄热设备选配建议。符合下列情况之一的可采用电供暖系统,且宜选用热效率较高的电供暖系统:电力充足、供电政策支持和电价优惠地区的建筑;采用燃气、煤、油等不可再生燃料受到环保、供给、消防等条件限制的建筑;可方便利用可再生能源发电地区的建筑。符合下列情况之一的,宜采用热泵型电供暖系统:对于既有供暖需求又有供冷需求的建筑;天然水资源、地热源、或余热资源丰富,工程场区满足施工要求,宜采用水(地)源热泵系统;水资源匮乏或无法利用的地区推荐采用空气源热泵系统。具有下列条件之一,宜采用蓄热型电供暖系统:在执行峰谷电价且峰谷电价差较大的地区和弃风优惠电价政策的地区;逐时供暖负荷的峰谷差悬殊,使用常规电供暖设备会导致装机容量过大,且经常处于低负荷下运行时;供暖负荷高峰与电网高峰时段重合,且在电网低谷时段供暖负荷较小时;有避峰限电要求的地区;有闲置供暖设备可以利用谷电进行制热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时,可采用直热型电供暖系统作为供暖热源:无城市或区域集中供热,且采用燃气、煤、油等燃料受到限制,同时无法利用热泵供暖的建筑;利用可再生能源发电,且发电量能满足建筑自身电加热用电量需求的建筑;利用蓄热式电热系统在夜间低谷电进行供暖或蓄热,且不在用电高峰和平段时间启用的建筑;电力供应充足,且当地电力政策鼓励用电供暖时。设计要求DL/TXXXXX—20XX5DL/TXXXXX—20XX12电供暖系统设计时应综合考虑建筑规模及使用特征,所在地区气象条件及当地能源结构等各方面因素。应符合以下要求:应根据GB50736、GB50019进行建筑负荷计算。负荷计算需考虑以下因素:室内设计温度应根据标准确定;对于工业建筑应考虑生产工艺对室内空气温度的要求、设备散热状况等因素。设计前期,应在经济性、节能性、环保性、舒适性及可维护性等方面对系统各设备进行综合分析,因地制宜选择合理的系统形式,推荐在设备全寿命周期下进行节能及环保分析;系统应该具有较高的热效率,宜优先选择国家节能产品目录中所推荐的设备及采用环保技术的设备。电供暖系统的电气设计应按GB50052、GB50054、GB50254及GB50303标准执行;系统设计应方便后期系统的运行维护;系统设计应综合考虑安全、电气、性能、环保等多方面的技术指标。功能要求基本功能电供暖系统除了供热基本功能外,具备以下功能:安全防护:系统应根据相应标准或规范设置电气保护、压力保护、温度保护、断水保护和防爆泄压保护等安全保护措施;监测功能:系统应配置监测装置,对系统运行状态参数进行实时采集与显示;温度调节:系统可通过设置室内温度、水温或表面温度等形式直接或间接实现对室内温度调节;容量调节:可采用变频、变容、分组运行或多机组切换等模式进行变负荷时的供热量调节;故障报警:电供暖系统应根据系统出现的故障及时发出报警信息。扩展功能系统宜具有如下扩展功能:监控系统:应满足电供暖系统运行维护的需要,可具备数据采集、数据处理、数据存储、故障报警、维护自检、人机交互、监视监控、报表分析、通讯接口等功能;运营服务:具备运营管理、在线监控、统计分析、高级分析、经济运行、数据管理、系统管理、设备管理、客户服务等功能。技术指标安全性指标电供暖系统各部分正常使用时应不给人员、财产和环境带来危害,并充分考虑设备异常时可能造成的危害。安全性指标要求如下:,单元式空气调节机、多联式空调(热泵)机组应按GB25130要求执行,蒸气压缩循环冷水(热泵)机组应按GB25131要求执行,各类型的热泵电供暖设备还应满足对应标准要求;电加热锅炉设备应按TSGG0001规程执行、红外辐射加热器应按GB/T4654、JG/T236、低温辐射电热膜应按JG/T286、JGJ319、JGJ/T479执行、加热电缆应按GB/T20841规定执行采用辐射形式进行供暖的系统还应满足JGJ142要求。DL/TXXXXX—20XX11DL/TXXXXX—20XX6电气指标电供暖系统中的电气系统的设计应经济合理、高效节能,宜选用技术先进、成熟、可靠,损耗低、谐波发射量少、能效高、经济合理的节能产品。同时应满足以下条件:;电供暖系统接入电网公共连接点,电网公共连接点的谐波电流应符合GB/T14549规定;电供暖系统接入电网公共连接点,电网公共连接点的电压波动及由此引起的闪变应符合GB/T12326规定;电供暖系统电流小于16A时,,;电流大于16A时,,;。性能指标热泵型电供暖设备应符合以下要求:,宜选择GB21455中规定的节能型产品;单元式空气调节机的性能系数应符合GB19576中的规定,优先选择节能型产品;多联式空调(热泵)机组性能指标不得低于GB21454中规定的第3级要求,低环境温度型机组应符合GB/T25857规定;对于蒸气压缩循环冷水(热泵)机组,不得低于GB/,宜选择GB/T19577规定的节能型产品,低环境温度型机组应符合GB/;水(地)源热泵机组冷热风/水型机组性能指标不得低于GB/T19409中的规定值,宜选择GB30721规定的节能型产品。直热型电供暖设备应符合以下要求:电加热锅炉热工性能应符合GB/T19065规定;红外辐射加热器的性能应符合GB/T4654、JG/T286规定;加热电缆的性能应满足JGJ142要求。蓄热设备蓄热设备应符合JG/T299、JG/T236规定。环保指标环保指标应符合以下要求:电供暖系统中设备和材料,应按照GB/T24256要求开展产品绿色设计工作,设计工作在考虑环境要求的同时,还应适当考虑产品全生命周期内的耐用性、可靠性、可维修性、可重复使用性、模块化、智能化以及对环境产生不良影响部件的易拆解(分离)性和易回收性等;电供暖系统中设备中的有害物质含量,应符合GB/T26572中有害物质限量的要求。置于室内的设备在正常使用过程中不得释放有害物质;安装在建筑附近或建筑内部的电供暖设备,应符合噪声和振动的相关标准;热泵电供暖设备中的制冷剂应满足环保要求。DL/TXXXXX—20XX7DL/TXXXXX—20XX12系统建设原则电供暖系统的建设应遵循如下基本原则:安全性:系统建设过程中,应委托具备资质的单位设计、施工与运维,以保证系统的建设安全;可靠性:系统应能随热负荷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运行策略以满足用户供暖需求;环保性:系统设计、施工和运行维护符合节能环保要求;经济性:系统建设应考虑经济可行性;标准化:符合现行有效法律法规及技术规范的规定,为系统的扩展、升级以及与其他系统的互联提供良好的基础;先进性:系统应符合电供暖技术、电力需求侧管理以、电力能效监测、电力物联网等发展的要求;开放性:系统内各设备间的通讯采用统一的信息交互协议,保证系统的开放性和各设备间的互联。DL/TXXXXX—20XX11DL/TXXXXX—20XX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