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0
文档名称:

火力发电厂热电联产供热技术导则.docx

格式:docx   大小:334KB   页数:40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火力发电厂热电联产供热技术导则.docx

上传人:书籍1243595614 2024/5/10 文件大小:334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火力发电厂热电联产供热技术导则.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火力发电厂热电联产供热技术导则 】是由【书籍1243595614】上传分享,文档一共【40】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火力发电厂热电联产供热技术导则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DL/T××××-201×ICS×××F××备案号:×××××DL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DL/T××××-201×火力发电厂热电联产供热技术导则Technical?guidelines?for?heat?supply?system?of?thermal?power?plant(征求意见稿)国家能源局发布 DL/T××××-201×I36目次前言 错误!未定义书签。1范围 12规范性引用文件 13术语和定义 14总则 25低位能供热技术基本方案 26基于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热电联产经济技术指标分析方法 8附录A(资料性附录)基于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热电联产经济技术指标计算方法 9附录B(资料性附录)基于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热电联产经济技术指标算例 28DL/T××××-201×DL/T××××-201×IIIDL/T××××-201×DL/T××××-201×1DL/T××××-201×火力发电厂热电联产供热技术导则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热电联产低位能蒸汽供热的总则、基本技术方案、热电联产经济技术指标分析方法。本标准适用于单机容量为50-600MW等级火力发电热电联产机组供热设计及纯凝机组供热改造,其他容量等级机组可参考本标准执行。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151热交换器DL/T892电站汽轮机技术条件DL/T904火力发电厂技术经济指标计算方法DL/T1629火电机组供电煤耗率构成分析技术导则基于热力学第二定律方法3术语和定义DL/T1629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低位能)Low-gradeHeatEnergy绝对压力低于100kPa的蒸汽或温度在100℃以下的其它工质能量。-gradeHeatEnergy绝对压力高于100kPa的蒸汽或温度在100℃以上的其它工质能量。?Exergy热力学体系从所处的热力学状态、经可逆过程达到与环境相平衡的状态时所做的功。?SpecificExergy以单位工作介质、单位燃料量及单位产品产量计量的?值。?损失ExergyDestruction系统内不可逆性造成?的减少。36DL/T××××-201×35DL/T××××-201×,利用余热为建筑物供热的方式。。、选择供热参数,可采用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热力学第二定律评价方法,宜采用热力学第二定律(即“?”效率)为评价基准,热力学第一定律评价方法参考DL/T904-2015火力发电厂技术经济指标计算方法。,当用户热负荷、供热参数满足要求时,应采用低位能供热技术,宜以热源侧和热网侧(二次站)?效率的高低作为判别依据。?效率、热源蒸汽参数值,技术改造项目应明确供热系统?效率和?效率变化值、热源蒸汽参数值、热源蒸汽参数变化值。,调试后应对能耗指标进行检测及验证,其各项指标应达到设计的要求。,并结合机组特点进行供热系统的设计;湿冷机组和间接空冷机组应通过实施凝汽器改造、直接空冷机组应通过增设汽轮机冷端低温热源加热器的方式,实现汽轮机乏汽热量全部利用目的。,可采用热泵方式作为补充达到乏汽全部利用。、高低温热源加热器热负荷分配应遵守“以低换高”原则。,应系统地分析主辅机设备、热力系统对热网系统的适应性,必要时应对热网用户侧进行配套改造。、300MW级机组平均供热负荷达到320MW以上、600MW级机组平均供热负荷达到620MW以上时,宜采用低位能供热系统。,造成汽轮机背压超出安全运行范围、低位能不能全部回收或不能充分利用时,应对汽轮机低压缸通流部分进行改造。、机组安全经济运行,并实现低位能热量的充分回收利用。、供热量大时,应采用多机组串联低位能分级供热技术。。,应根据机型、采暖期热网回水温度、热网循环水流量、分级级次数等因素综合考虑确定。,具有良好的气动性能和宽负荷变背压性能。2DL/T××××-201×3DL/T××××-201×、稳定性及扭振性能、轴承标高变化对振动和轴承温度的影响。,汽动给水泵系统应同时进行相应改造,实现小机余热回收利用。注:双转子指适应冬、夏季不同背压的两个转子。(湿冷、哈蒙式间冷)或新增换热设备(直接空冷)的方式实现,低温热源加热器水室及管束强度应满足GB/T151有关规定。,汽轮机组的凝结水温度超过精处理系统允许温度时,应采用相关技术措施。,以防止水击损坏。高温热源加热器强度应满足GB/T151有关规定。(新增)低温热源加热器系统应考虑配置抽真空系统,水环式真空泵宜采取必要的手段降低工作液温度,以满足抽真空系统要求。,如机组油系统、轴瓦等工艺冷却水系统不能正常运行,工业冷却水系统应遵循利旧的原则进行改造。、高温热源加热器水侧设置旁路,以便于切换、故障检修。(小机)余热的配套利用a)湿冷机组给水泵汽轮机乏汽直排主凝汽器、直接空冷机组给水泵汽轮机乏汽直排空冷岛方式的低位能供热改造时,给水泵汽轮机应同时进行改造,改造设计背压应按照主机背压和排汽管压损确定。b)湿冷机组给水泵汽轮机改造宜采用双转子方式,特殊情况经技术经济比较也可采用通用转子。c)给水泵汽轮机容量设计应满足主机VWO工况进汽量、最高排汽参数、规定范围转速等条件下驱动给水泵功率的要求,供汽汽源宜采用高、低压双汽源配置。d)给水泵汽轮机改造时,宜保留原小机汽缸、轴承座等静止部件以降低改造投资。e)若小机排汽采用独立冷却系统,供热系统应采用小机、主机乏汽分级串联加热方式。、电动驱动两种方式,如采用汽动驱动,宜利用其余热加热热网循环水。,应进行汽轮机低压缸通流部分改造,以适应机组高背压运行乏汽热量回收。36DL/T××××-201×5DL/T××××-201×,低压缸通流应按照采暖期机组背压设计,当纯凝期负荷率低时,宜采用通用转子方式采暖期。,应改造汽轮机低压旁路,旁路蒸汽应作为高温热源加热器热源,高温热源加热器设计面积应有较大裕量。,纯凝工况运行时端差不应大于原设计值;低位能供热工况作为校核工况,供热工况下端差不应大于2℃。,应增设低温热源加热器回收乏汽热量,可按照热网循环水出口温度对应的背压进行低压缸通流部分改造。、热电比以及采暖期的运行背压,以发电为主的机组采暖期可采用双转子方式;以供热为主的机组宜采用通用转子,可同时适应采暖期和非采暖期的运行工况4DL/T××××-201×5DL/T××××-201×。、热网循环水流量、热负荷等因素综合考虑确定。,将低压缸排汽引入低温热源加热器。、热网回水温度、热网循环水流量、采暖期运行背压、加热器端差等因素确定,热负荷应按TMCR工况下排汽流量全部回收考虑。%,端差应不大于2℃。,疏水管路应设置水位调节阀以合理控制加热器水位。,以满足冬季采暖期空冷岛防冻要求。,用凝汽器替代低温热源加热器,背压的选取和低压通流部分的设计改造可参考空冷机组。-水换热器,去原冷却塔循环水设置隔离阀关断,背压的选取和低压通流部分的设计改造可参考空冷机组。,但年供热量1×106~×106GJ时,可采用辅机低位能蒸汽供热方案。,将采暖期低品位蒸汽热量用于供热。,采暖期小机排汽作为低温热源加热器汽源,小机抽汽作为高温热源加热器汽源,不足时由其他蒸汽补充。,在热负荷最低、机组发电负荷最高时,仍可将小机排汽热量完全回收。、抽汽背压式小汽轮机拖动引风机。、高温热源加热器时,应保证供热加热、回热加热端差均小于2℃。、阀门应按供热管道承压要求设计,凝结水管道、阀门应按凝结水管道承压要求设计。、高温热源加热器的管束、水室、阀门及凝结水循环水公用管道阀门应按满足高压需求设计。、驱动动力设备(风机、水泵等);小汽轮机设有一个抽汽口和一个排汽口;小机乏汽进入低温热源加热器,抽汽进入高温热源加热器,热网循环水先进入低温热源加热器,后进入高温热源加热器。,热电厂在采用低温热源加热器不易完全回收汽轮机乏汽热量的情况下,可采用热泵技术回收剩余乏汽热量,其中低温热源加热器(凝汽器)回收主要乏汽热量,热泵作为补充方式。,,。~,热泵出口温度不宜高于90℃。~20MW。,应采用冷却循环水作为吸收式热泵的低温热源,热网循环水在凝汽器内回收汽轮机乏汽热量后,再通过热泵加热,系统流程如图3所示。36DL/T××××-201×35DL/T××××-201×图3湿冷机组/,在空冷岛前宜增设旁路引入前置式凝汽器和吸收式热泵同时回收乏汽热量,系统流程如图4所示。,应采用前置式凝汽器和蒸汽驱动压缩式热泵同时回收主机乏汽热量,热网循环水回水依次进入前置式凝汽器、压缩式热泵、汽水换热器、高温热源加热器被梯级加热,系统流程如图5所示。6DL/T××××-201×7DL/T××××-201×、回水温度,应结合具体工程条件,综合考虑热源、供热管网、热用户系统等方面的因素,经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电厂内供热加热系统可根据满足热用户需求的实际供热参数设计改造。,应适当降低一级网设计回水温度。,一级网回水温度不宜高于55℃;采用溴化锂吸收式换热的大温差供热系统,一级网回水温度不宜高于35℃;存在多种换热形式的供热系统,综合回水温度根据各种供热形式所占比例确定。,经热源、热网综合经济技术比较合理后可采用直供系统。远距离供热系统,经热源、热网综合经济技术比较合理后宜采用大温差供热系统。,原有热力站宜相应进行降低回水温度的改造。,换热器一次网回水与二级网回水温度设计端差不应大于5℃,宜取3℃。,热力站可以采用混水供热形式,但需充分考虑一级网与二级网互联的影响。,二级网为散热器供暖系统时,一级网设计回水温度不宜高于35℃。二级网为地面辐射采暖系统时,一级网设计回水温度不宜高于20℃。,散热器供暖系统按75/50℃连续供暖设计,供回水温差不宜小于20℃,经技术经济比较及征得热用户同意,同时保证供热品质时,可进一步降低设计供回水温度。,热水地面辐射供暖系统供水温度宜采用35?45℃,不应大于60℃,供回水温差不宜大于10℃,且不宜小于5℃。,适用于普遍供热系统,尤其是低温采暖形式。、供热管网运行电耗等多方面的因素,经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