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4
文档名称:

互联网金融文献综述.docx

格式:docx   大小:31KB   页数:1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互联网金融文献综述.docx

上传人:sunny 2024/5/10 文件大小:31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互联网金融文献综述.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互联网金融文献综述 】是由【sunny】上传分享,文档一共【14】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互联网金融文献综述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互联网金融文献综述摘要:2024年以来,中国金融界迅速被互联网技术与人才侵袭和蚕食,在现在乃至未来一段时间了,互联网金融是金融界不可防止的问题和开展趋势。无论主流媒体还是相关从业机构都普遍认为:互联网必将改变金融,要么是金融机构依靠互联网技术和思维实现自我变革〔如招商银行和平安银行〕,要么是互联网企业深入金融业务撼动传统格局〔如阿里、腾讯和京东〕。相关研究多从技术和市场角度展开,认为其是科技和数据金融。而其中又以关于大型金融机构的互联网技术化和互联网公司的金融业务开拓为多。同时也关注新兴的P2P借贷、众筹、移动支付等新鲜领域。关键词:互联网金融移动金融互联网思想金融监管互联网的本质是信息高速交换网络,直接作用是提高信息交换的效率、降低交换本钱,因此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最初集中在通信、传媒、军事等有限的领域。但是随着计算机的快速普及和互联网的爆炸性开展,越来越多的信息被电子化、数字化后放置于网络之上,互联网开始逐渐融入社会的方方面面,而更多的人类活动也开始通过网络进行。互联网对整个社会、经济的改造是一场持续半个世纪的革新,它已经颠覆传统传媒,而正在颠覆传统零售和电信运营商,互联网已然成为我们生活的一局部。电子商务的出现,是互联网开展的一个新起点,它不但扩大了互联网经济的范畴,使互联网经济由“支撑互联网的经济〞转变为“被互联网支撑的经济〞,而且它使人类的经济活动与网络紧密联系起来,深刻地改变了商业结构和经济运作模式。它激发、推进了互联网娱乐、互联网招聘、互联网教育、互联网金融等新兴行业,展现出重构人类经济的强大力量。而互联网的影响也由此上升到社会心理、行业思维、组织结构等诸多方面。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信息科技,特别是移动支付、社交网络、搜索引擎和云计算等,将对人类金融模式产生根本影响。一、互联网金融理论综述最早的互联网金融的雏形是国外的移动金融。当今网络技术飞速开展的年代,互联网金融逐步出现在了历史舞台。国外相关理论研究有很多,像Wu和Hisa〔2024〕,Anckar和D`Incau〔2024〕以及Dholakia〔2024〕从理论上给出了移动金融和移动市场的概念,并得出了电子金融与移动金融的差异,以及移动市场的关键特性。从而又进一步深入讨论了移动业务模式和移动价值链构建。Scharl、Dickinger和Murphy〔2024〕研究了使用SMS的关键成功要素。Wang〔2024〕亚牛了整合了SMS消息和网站渠道的跨媒介成效,证明了使用移动媒介和网络共同运营的有效性。在对移动金融各种营销策略的研究根底上,其深入到具体移动市场应用的设计问题和特点问题。从银行开展移动金融理论角度出发,DeVos、HaakerTeerling(2024)给出了利用位置信息定位并提供本地效劳的手机银行效劳。Laran和Lin(2024)研究了客户在使用手机银行时的行为意图。Rtten(2024)那么侧重从业界的角度出发,给出了一个WAP银行的概念模型。Barati和Mohammadi(2024)提出了一个用于改进客户对手机银行接受度的模型,将影响接受度的因素加以考虑,形成一个改进模型。而在移动支付方面的研究主要分为:作为根底的移动技术角度的系统分析,以及实际应用中的用户接受情况两个方面。从技术角度出发,Kalliola(2024)从技术角度分析了移动支付系统的设计要求;Nambiar、Lu和Liang(2024)讨论了移动金融中支付交易的平安技术;McKitterick和Dowling(2024)较为完整地讨论了移动支付技术实现可能性和可操作性。在另一方面,从用户接受度的角度出发,Viehland(2024)利用技术接受模型(eptanceModel)来检测用户对移动支付效劳在各方面的接受情况,说明尽管客户对其认知度高,但是在新西兰的实际使用用户却不多,潜力较大;Valcourt、Robert和Beaulieu(2024)通过对四种移动支付模式的用户购票体验的研究,得出七成多受访者更倾向于使用手机来完成这一项交易;Mallat(2024)通过定性研究,指出了移动支付在对于紧急和地域限制情况下支付具有很大的优势,然而其还面临着支付价格较高、支付过程过于复杂、商业接受度较低和风险性等问题;Zmijewska、Lawrence和Steele(2024)总结并提出了影响移动支付系统的因素,从而为专业人士进一步研究提供了理论和实践根底。而另一方面,从银行业实践的角度出发,Goddard、Molyneux、Wilson和Tavakoli(2024)提出了欧洲银行的开展和整合的重要性。Bouwman、Carlsson、Castillo和Walden(2024)给出了在芬兰应用移动效劳的问题和驱动力,进一步肯定了金融移动化的重要性,也说明了金融移动化所面临的严峻问题。Riivari(2024)指出了手机银行是一个有力的提供公司金融效劳的新型CRM工具。Pousttchi和Schurig(2024)那么提出了如何从客户需求的角度评估当今手机银行应用,从而为手机银行的推进提供了评估方法。Karnouskos和Vilmos(2024)给出了欧洲开展移动支付的尝试,通过这些指出一些在欧洲范围内成功实施移动支付所需要考虑的关键问题。关于这些问题,国内学者以及取得了一些进展,罗春燕〔2024〕分析了我国金融效劳贸易的开展现状,根据当前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开展趋势对我国金融行业的改革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叶春明和黄满盈〔2024〕对中国金融效劳开放的现状与趋势进行了分析,他们认为互联网金融模式是中国金融效劳开放的必然趋势,但是在网络平安方面仍需要进一步的进行防范。郑展鹏〔2024〕运用贸易竞争指数、Michaely指数等指标对中国与世界金融效劳大国的金融效劳国际竞争力进行了比较分析,按照其分析结果来看,中国银行的开展和互联网技术的开展可以相容,这也是我国经济预取得金融效劳国际竞争力的同比标准方法之一。王铁山和冯宗宪〔2024〕采用国际市场占有率、贸易竞争力指数和显性比较优势指数三个指标,对中国与东亚和世界13个经济体的金融效劳贸易竞争力进行了比较分析,其结果指出中国当前经济和银行的开放化与国际银行的开展尚存在极大的差距。王静〔2024〕在对中国金融效劳贸易国际竞争力进行时序比较分析的根底上,与美国进行了比较研究,李伍荣和禹响平〔2024〕对中日韩金融效劳贸易的国际竞争力进行了比较分析,这些研究的结构无疑都说明中国银行的开展必然需要与国际同时,这是未来的开展趋势,而互联网技术的开展也势必会将银行的开放性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但是是否能符合银行业本身的开展要求那么需要在实践中加以考虑。李青川、徐毛毛〔2024〕国外网上银行开展经验及借鉴中调查显示,网络经济自20世纪90年代在美国兴起之后,在全世界蓬勃开展。目前,网上的电子商务交易额为4000多亿美元,其中94%来自于美〔占59%〕、英、德、日、法五国。与网络经济相适应的是网上银行在欧美各国也得到了迅速开展。国内研究互联网金融的领军人物谢平,他所倡导的研究理论代表国内互联网金融理论的开展趋势。他认为,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信息科技,特别是移动支付、社交网络、搜索引擎以及云计算等等,将会对人类金融模式产生根本影响。可能出现既不同于商业银行间接融资,也不同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第三种金融模式,即“互联网金融模式〞。应该成认,互联网金融模式确实具有许多不同于传统金融的特征,同时也显示出了很强的创新性和竞争性二、互联网金融概念互联网金融是传统金融行业与互联网精神相结合的新兴领域,一般来说,借助于互联网技术、移动通信技术实现资金融通、支付和信息中介等业务的新兴金融模式都被认为是互联网金融〔程帅帅,2024〕,包括但是不限于为第三方支付、在线理财产品的销售、信用评价审核、金融中介、金融电子商务等模式。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的区别不仅仅在于金融业务所采用的媒介不同,更重要的在于金融参与者深谙互联网“开放、平等、协作、分享〞的精髓,通过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工具,使得传统金融业务具备透明度更强、参与度更高、协作性更好、中间本钱更低、操作上更便捷等一系列特征〔龚明华,2024〕。互联网金融不是互联网和金融业的简单结合,而是在实现平安、移动等网络技术水平上,被用户熟悉接受后〔尤其是对电子商务的接受〕,自然而然为适应新的需求而产生的新模式及新业务。互联网金融是基于互联网思想的金融,而不是基于某个或某类主体的金融。互联网金融的重点在于每个人作为社会经济中的一份子,都有充分的权利和手段参与到金融活动之中,在信息相对对称中平等自由地获取金融效劳,借助低本钱的自动化决策技术和更高效便捷的交易技术,逐步接近金融上的充分有效性和民主化〔李耀东、李钧,2024〕。互联网金融的开展已经历了网上银行、第三方支付、个人贷款、企业融资等多阶段,并且越来越在融通资金、资金供需双方的匹配等方面深入传统金融业务的核心。由于现阶段对于互联网金融尚无明确的定义,对于什么是“互联网金融〞常引起争论,特别是对于“互联网金融〞和“金融互联网〞之争。阿里巴巴董事长马云认为:“未来的金融有两大时机,一个是金融互联网,金融行业走向互联网;第二个是互联网金融,纯粹的外行领导,其实很多行业的创新都是外行进来才引发的〞。这就把互联网金融与金融互联网对立起来了。然而单从互联网或者金融谁占主导权的角度去定义互联网金融,对于理清概念并无帮助,并且在事实上造成割裂与混乱。陈宇〔2024〕认为目前涌现的各种互联网金融模式,都意在撇开金融中介,实现资金融通双方的直接对接。因此,真正的互联网金融的定义应更多放在如何利用互联网技术手段来摒弃传统金融机构的主导行为。而所谓的金融互联网,事实上他不是摒弃中介,而是互联网成为金融中介,实质就是赶走一个金融中介,迎来的是他自己这个中介。目前大量的互联网金融的本质都是金融的互联网,大量的互联网金融机构,本质都是打着互联网的外衣,做的其实是金融机构的事情,金融脱媒成为了一句空话。在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在上海举行的互联网金融外滩论坛上有专家认为,互联网金融的核心在于金融资源的交易可以在互联网上直接进行,而不需要通过金融中介,因此互联网金融存在去中介化的特征。资金数量的多少、个人的偏好和时间安排,都可以通过互联网直接交换。这样,资金使用效率可大幅提高,甚至没有闲置资金。而由于交易本钱的消失或大大降低,互联网金融时代的市场资源配置存在到达瓦尔拉斯一般均衡的可能。不过更多的与会专家认为,这一设想过于理想化。互联网金融虽然可以降低交易本钱,但并不能完全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只要信息不对称问题继续存在,金融中介就有继续存在的理由。券商、银行,甚至信用评级公司和会计师事务所等在解决金融资源供给方和需求方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上,仍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这种观点认为,互联网金融的出现和壮大,无非是为降低原有的信息不对称提供了某种可能,但其开展壮大却会产生新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因此,互联网金融只是使得一些新的金融中介崛起,替代了原有的金融中介。例如,互联网金融对信息分析、数据分析的需求会增加,对投资参谋、律师效劳的需求会增加,对评估师、担保机构的需求也会增加。三、互联网金融的特征谢平〔2024〕认为互联网金融产品的特点是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互联网金融的最终极的形态就是互联网货币。互联网金融之所以跟银行融资和证券市场融资不一样,是因为互联网金融是更民主化,群众化的金融模式。刘明志认为,互联网金融模式的主要优点在于,第一,使支付更方便;第二,使金融效劳供需匹配;第三,是风险评价变得更容易互联网金融时代的特征从需求方来看,我们的金融活动,理财,甚至包括各种消费活动等等,都越来越集中到一个账户了,这个账户是一个集成账户,能实现一站式的处理所有金融财产,甚至包括消费等各方面的活动;从供给方来看,金融机构顺应这种需求,力图打造一站式的金融业务平台,现在各种金融机构都在不同层次的打造这个平台。〔万建华,2024〕李钧〔2024〕从普惠金融和民主金融角度出发,认为互联网金融很有可能表现出自下而上、去中心化、契约重构的特点。互联网金融活动将是点对点、网格化的共享互联,形成信息交互、资源共享、优劣互补和新型契约。每个人的金融价值和金融需求都会在这种点对点、网格化的共享互联中得到充分挖掘和满足。互联网金融的特点概括起来主要是:本钱低、效率高、覆盖广、开展快、管理弱、风险大。四、互联网金融将为金融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随着信息通讯技术和互联网的开展,互联网金融信息对金融市场的影响已经越来越不容无视。某一个新事件的发生或者是网络上对某支股票的热议都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金融实践者们的行为,同时进一步影响着股市变化的趋势。另一方面,在金融市场中,传统的金融市场的影响因素同样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据?中国互联网金融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前瞻?分析,在中国,互联网金融的开展主要是监管套利造成的。一方面,互联网金融公司没有资本的要求,也不需要接受央行的监管,这是本质原因;从技术角度来说,互联网金融虽然具有自身优势,但是要考虑合规和风险管理的问题。舒明〔2024〕认为互联网金融和传统金融并不是对立的关系。互联网金融的使命,是让金融更好地效劳客户、效劳实体经济。我们更愿意将互联网对金融业的影响定义为赋能而非颠覆,大家共同努力,会让金融业更有效率、更加普惠。德邦证券有限责任公司总裁姚文平认为第一互联网金融会取代现代金融业的局部业务,如贷款、支付等;第二,互联网金融会改变现代金融业的局部业务模式和商业模式。相对金融业而言,除了成功与规那么外,互联网精神是互联网行业最大的魅力。所以,做互联网金融的互联网人给金融业注入的最大价值是这个精神的活力,而不是最近常讨论的短期经济意义上的冲击和颠覆〔李明顺,2024〕。鲁政委认为互联网金融企业都缺乏以成为银行巨大的竞争威胁。银行拥有最大量可资利用的数据,也是较早引入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企业之一,虽然从平安性和一贯稳健的行业文化角度来说,未来它不可能成为互联网技术的先锋,但是它一定是最有根底把这些技术应用到业务中去的企业之一。谢平在?迎接互联网金融模式的机遇和挑战?〔2024〕一文中提到: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支付便捷,市场信息不对称程度非常低;资金供需双方直接交易,银行、券商和交易所等金融中介都不起作用;可以到达与现在直接和间接融资一样的资源配置效率,并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大幅减少交易本钱。更为重要的是,它是一种更为民主化、而非少数专业精英控制的金融模式,现在金融业的分工和专业化将被大大淡化,市场参与者更为群众化,所引致出的巨大效益将更加惠及于普通百姓。这种新金融模式的出现意味者巨大的机遇和挑战。互联网金融模式可以到达与现在直接和间接融资一样的资源配置效率,并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大幅减少交易本钱。对政府而言,互联网金融模式可被用来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和促进民间金融的阳光化、标准化,更可被用来提高金融普惠性〔financialinclusiveness〕,促进经济开展,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监管挑战。对业界而言,互联网金融模式会产生巨大的商业时机,但也会促成竞争格局的大变化。对学术界而言,支付革命会冲击现有的货币理论,互联网金融模式下信贷市场、证券市场也会产生许多全新课题,总之会冲击现有的货币政策、金融监管和资本市场的理论。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的曾刚认为:第一,从功能金融观的视角分析,凭借信息处理和组织模式方面的优势,互联网金融在多数金融功能的发挥上较传统金融更加有效率,交易本钱和风险本钱可能都会更低。由此,也可以大大拓展金融效劳的覆盖范围。第二,从机构的视角,我们也不能无视传统金融体系本身所具有的制度特征。与其他主体相比,传统金融机构有相当的特殊性〔主要是货币创造功能和在支付结算体系中的重要性〕,这些特殊性是多种因素长期演进的结果,同时也受到了现行法律制度的认可和监管。互联网金融是否能在这些领域取得突破,不仅在于其技术有多先进,还取决于社会的认可与接受程度,更重要的,是监管当局的态度,这都不是在短期内可以实现的事情。在实践中,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也并不就是一种纯粹的竞争关系。二者之间也有很大的融合空间,一方面,传统金融机构可以吸收、应用互联网金融的技术和组织模式,以实现自身的转型与调整;另一方面,互联网金融公司与传统金融机构的合作,也可以进一步提升自身的效劳能力和效劳效率。从本质上讲,互联网金融是更接近于金融市场的一种效劳模式,其开展与壮大,会有助于直接融资占比的提高和金融结构的优化。工银瑞信基金管理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陈超认为,互联网金融的出现可能彻底解决信息本钱和交易本钱问题。他认为将所有分散的信息集中起来,建立个人完整数据库,同时实现数据标准化、结构化。如果数据库整合成功,那么信息本钱和交易本钱将会大幅度降低。张春那么认为互联网金融本来就是用来取代旧中介的新中介。银行的特殊性在于贷款的特殊性、负债的特殊性和银行资产和负债方合力效应的特殊性。互联网金融可以在这三个方面取得突破。但中国目前的互联网金融还只是一个套利行为,没有很好地把信息应用起来,更没有真正地把老百姓的存款提供给中小企业,以降低其贷款利率。而且,现在互联网金融还是存在一定的流动性风险。五、互联网金融的三大核心要素互联网金融的三大核心局部是:支付方式、信息处理和资源配置。与传统商业银行相比,互联网金融具有支付快捷、资金配置效率高、交易本钱低等优势〔谢平,2024〕。在支付方式方面,互联网金融模式以移动支付为根底,并会对货币理论和实践产生重大影响。在信息处理方面,在云计算的保障下,资金供需双方信息通过社交网络揭示和传播,被搜索引擎组织和标准化,最终形成时间连续、动态变化的信息序列。由此可以给出任何资金需求者〔机构〕的风险定价或动态违约概率,而且本钱极低。正是这种信息处理模式,使互联网金融模式替代了现在商业银行和证券公司的主要功能。在资源配置方面,因为信息不对称程度和交易本钱很低,“交易可能性集合〞会大为拓展,资金供需双方可以直接联系和交易,无需经过任何金融中介。互联网金融模式使个体之间直接金融交易这一人类最早金融模式突破传统的平安边界和商业可行边界,焕发出新的活力。〔一〕支付方式支付方式以移动支付为根底,支付系统具有以下根本性特点:一是所有个人和机构〔法律主体〕都在中央银行的支付中心〔超级网银〕开账户〔存款和证券登记〕;二是证券、现金等金融资产的支付和转移通过移动互联网络进行〔具体工具是手机和掌上电脑〕;三是支付清算完全电子化,社会根本不再需要现钞流通,就算有极个别小额现金支付,也不影响此系统的运转;四是二级商业银行账户体系将不再存在。如果个人和企业的存款账户都在中央银行,将对货币供给定义和货币政策产生重大影响,同时也会促进货币政策理论和操作的重大变化〔谢平、尹龙,2001〕。当然,这种支付系统不会颠覆目前人类由中央银行统一发行信用货币的制度。货币与商品价格的关系也不会根本转变,这题目不在此文讨论。但是,目前社交网络内已经自行发行货币,用于支付网民之间数据商品购置,甚至实物商品购置,并建立了内部支付系统。〔二〕信息处理信息处理是金融体系的核心。金融信息中,最核心的是资金供需双方信息,特别是资金需求方的信息〔如借款者、发债企业、股票发行企业的财务信息等〕,是金融资源配置和风险管理的根底。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信息处理有三个组成局部:一是社交网络生成和传播信息,特别是对个人和机构没有义务披露的信息;二是搜索引擎对信息的组织、排序和检索,能缓解信息超载问题,有针对性地满足信息需求;三是云计算保障海量信息高速处理能力。总的效果是,在云计算的保障下,资金供需双方信息通过社交网络揭示和传播,被搜索引擎组织和标准化,最终形成时间连续、动态变化的信息序列。由此可以给出任何资金需求者〔机构〕的风险定价或动态违约概率,而且本钱极低。这样,金融交易的信息根底〔充分条件〕就满足了。正是上述这种信息处理模式,替代了现在商业银行和证券公司的主要功能。互联网金融模式下的信息处理有五个主要特点:一是地方信息和私人信息公开化;二是软信息转化为硬信息,或者说只可意会的信息显性化;三是分散信息集中化;四是基于信息检索和排序产生了类似“充分统计量〞的指标和指数,能凝练、有效地反映会聚来的信息;五是信息通过社交网络的自愿分享和共享机制传播。这与目前的CDS市场机制类似。谢平、邹传伟〔2024〕指出,CDS市场就是用与社交网络和搜索引擎类似的机制,通过市场交易〔价格〕来产生时间连续、动态变化的违约概率序列,在违约信息揭示上比信用评级机构更有效。将来从理论上讲,任何金融交易产品实际上都隐含着一种CDS,在任何时点上都可以知道它的违约概率,在这种情况下所有金融产品的风险定价就会非常直观和简易。〔三〕资源配置互联网金融模式中资源配置的特点是:资金供需信息直接在网上发布并匹配,供需双方直接联系和交易,不需要经过银行、券商或交易所等中介。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个体之间直接金融交易这一人类最早金融模式会突破传统的平安边界和商业可行性边界,焕发新的活力。在供需信息几乎完全对称、交易本钱极低的条件下,互联网金融模式形成了“充分交易可能性集合〞,诸如中小企业融资、民间借贷、个人投资渠道等问题就容易解决。在这种资源配置方式下,双方或多方交易可以同时进行,信息充分透明,定价完全竞争〔比方拍卖式〕,因此最有效率,社会福利最大化。各种金融产品均可如此交易。这也是一个最公平的市场,供需方均有透明、公平的时机。不认识的人〔企业〕可以通过“借贷〞而形成社交网络关系,成为“熟人〞,进而拓展了其他合作的可能性,如投资入股、买卖产品等等。六、当前互联网金融的几大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