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8
文档名称:

上海市进才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 语文试题.docx

格式:docx   大小:31KB   页数:8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上海市进才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 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夏末 2024/5/17 文件大小:31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上海市进才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 语文试题.docx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上海市进才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 语文试题 】是由【夏末】上传分享,文档一共【8】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上海市进才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 语文试题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上海市进才中学2023学年第二学期3月适应性练****高一语文试卷(时间120分钟,满分100分)一积累与应用(10分)。(5分)(1)____________,望美人兮天一方。(苏轼《赤壁赋》)(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3)当曾皙问孔子为什么“哂由”的时候,孔子给出的答案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论语·先进》)2.(1)合作,是指群体中的成员为群体中所有成员都获益而做出贡献,不论其他成员是否也做出贡献。下列选项中,不符合“合作”定义的是()(2分),一对爱看电视的夫妻卖掉了家里的电视机。,某寝室的两名同学每天打扫寝室卫生。,小王主动帮同桌打水。,小张力劝爸爸戒烟。(2)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3分)什么是中庸?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人以“秤”来比喻和诠释“中”的内涵。称量东西时,秤砣不能固定在某个地方,而应该随物之轻重来回移动,这才是“中”,才能“中”。①“中”的标准不固定,更不拘泥,它随条件的变化而变化②“中”不是简单数理意义上的“中间”,更不是“折中”③因此真正做到“中”是不容易的④此时“中”,换个时间未必“中”,此地“中”,换个场合未必“中”。A.③②①④ B.②①④③ C.②③①④ D.④①②③二阅读(5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14分)非虚构写作:话语规则与效果①对于多数人来说,“真实”是一种极为重要的感受。如果时间与空间构成意识内部不可或缺的坐标,那么,“真实”则是维持生活经验稳定及连续的基本保证。②“真实”是一种如此强大的需求,而“非虚构”写作的话语规则迎合了人们的这种需求,表现出多数“虚构”作品所不具备的硬朗与粗犷气质。③体现在非虚构写作上,其内容必须确有其事,它所叙述的一切必须在生活之中真正发生过。但是,这个举足轻重的前提通常依赖作家的自觉遵从,非虚构作品发表之后也并未跟随一个严格的鉴定程序。事实上,“虚构”与“非虚构”的区别很大程度上源自文类、文体以及叙事修辞形成的效果,而这种效果是由话语规则决定的。④比如小说、戏剧、电影可以尽情虚构,并且可自如地调度各种相关的叙事修辞,而新闻报道之类的非虚构写作既新且旧,它与多种文体存在不同程度的交叠,同时又与它们保持相当程度的差异,它仿佛是在诸多文体的接壤地带被重新规划出的另一种特殊文体。人们无法正面描述非虚构写作的文体特征,而只能从对非虚构写作与诸多文体异同的观测中逐渐确立其某些界桩。⑤那么,如何辨识非虚构写作与典型的虚构作品——譬如小说?显然,“非虚构”与“虚构”的差异已渗透到具体的叙事修辞中。“虚构”通常带有更为明显的传奇性,对于小说而言,所谓的传奇不仅在于事件的离奇和曲折,也与人物的性格、命运结合在一起;小说叙事时常包含人物心理活动,甚至直接叙述“意识流”或者片段的感官印象。因此,小说的叙事具有更大的细节密度,情节内部织入更多独特的性格或者人物内心的感受,这些因素往往在深层的意义上决定了情节的发展逻辑,即所谓“情节是人物性格的发展史”。相对地,非虚构写作更接近新闻话语,作家更为注重的是事件外部的完整与清晰的全貌,非虚构写作对于社会事件的重视程度远远超过了对个别人物性格形成过程的重视。在“非虚构”的作品中,交替出场的众多人物与纷杂线索的交汇共同组成一个公共事件。⑥此外,与非虚构写作共享同一种话语规则的还有历史话语。历史学家很少耗费笔墨还原个别人物的肖像、服装、言行细节——除了君王。文学话语的分析单位是“人生”,譬如,小说的情节轮廓通常由个别人物的恩怨情仇、悲欢离合来填充,情节的延伸线路与人物的命运几乎同辙。而现在,人们似乎在小说与历史话语之间再度发现了非虚构写作的营地。较之小说的人物刻画,非虚构写作更为倚重事件的逻辑及其外在的完整性;较之历史话语,非虚构写作的视角集中于人物及其活动轨迹的后果。非虚构写作对于细节的重视程度远逊于小说,但又极大地超过了历史话语的概括性陈述所具有的程度。⑦当然,非虚构写作涉及的问题远远超出话语规则的范畴。然而,除了话语规则包含的文化默契,人们很少进一步区分“虚构”与“非虚构”。需要补充说明的是,无论是小说、历史话语或者非虚构写作,均不存在固定的、始终如一的标准形态。一种文类、文体的兴盛和衰败更多取决于时代的文化环境。非虚构写作充当了文体谱系之中新的一员,尽管我们可以鉴定它与左邻右舍的异同,但是,真正必须追问的是,时代的文化环境中的哪些方面呼唤了非虚构写作的出场,同时,“虚构”又出现了哪些问题?这些追问是判断非虚构写作前景——也是判断各种文类或文体前景——的前提。②段加点词“硬朗”在文中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分)“非虚构写作”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2分)“真实”前提需作家自觉遵从。。。。()。(2分),我们依然可以明确其界限。,是因为人物有其自身的性格特征。、历史话语或非虚构写作,都有要遵循的固定标准。,就能有效判断非虚构写作的前景。。(4分)《红楼梦》后,发现书中多处内容与作者曹雪芹家世存在对应关系(见下表)。由此产生了疑惑:《红楼梦》是否有“非虚构”写作成分呢?请结合以下内容,谈谈你的看法。(4分)《红楼梦》雪芹家世荣宁二府的祖先贾源、贾衍兄弟自陈“吾家自国朝定鼎以来,功名奕世、富贵流传,已历百年”。(第五回)曹家先祖曹振彦、曹玺父子在清王朝建立过程中屡立战功而发家,到雍正初年被抄家,时间跨度将近百年。祖皇帝仿舜南巡时,江南甄家接驾四次。(第十六回)曹寅曾在江宁织造任上四次接待康熙南巡。(二)阅读诗歌,完成第8—9题。(4分)秋风二首(其二)杜甫秋风淅淅吹我衣,东流之外西日微。天清小城捣练急,石古细路行人稀。不知明月为谁好,早晚孤帆他夜归。会将白发倚庭树,故园池台今是非。,最适合本诗归入的一项是()。(1分) 。(3分)(三)解释加点及画线字词(10分,)10.(1)周厉王止谤() (12)荷君见顾,不以外夷见忽()(2)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 (13)画工弃市,籍其家资皆巨万()(3)芮伯献马贾祸() (14)父亡无子,归宁于家()(4)王欲无厌() (15)不欲与俗人齿()(5)遂谮诸王() (16)公素善先生()(6)旦日必部分群狙于庭() (17)苟能活之,何爱此身()(7)狙公卒馁而死() (18)衣短褐,著草履,不冠不袜()(8)丈人有之市() (19)吾家世业医()(9)昔者往责于东邑() (20)虽然,终当有以活之()(10)宁毋先生过而尤之()(11)吾闻汉购我头千金()(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1-13题。(12分)董三齐传[明]辛广恩①公讳三齐,字表渤,别号膺赐。性纯孝,事父母,未尝疾言遽色,问安视寝,虽严冰溽暑,弗少懈。岁乙丑,予与公偕试郡中。夜半闻扣户声甚急,趋启视,得母病家报。公仓皇燃火促装。诸同人慰止之,公泣曰:“功名岂重生我者哉?”遄驰归。父病昼夜侍榻前浣榆拭秽衣不解带者旬余。及殁,公躃踊①哀痛,柴毁骨立,几灭性。与弟二人同居,事母无私蓄,事叔父如父,抚族子弟如子弟。②为人坦易和平,与乡人居,即市井负贩,未尝不折节礼下之。然介不可夺,少年负才者,喜放言谑论,当公前则扪舌而退。③庚辰岁大歉,粥鳣饿者。日集数百人,全活甚众。盗起,焚人庐舍,延公庄,无积薪,争率其党徙之,曰:“乃公家世忠厚,吾侪安忍火其居哉?”④公登崇祯庚午乡试,三上春官②不第。今母老,乃谒选司理大同,奉母往。抵官,明日有所市易,胥吏循旧例以官价进,公正色曰:“焉有攫取市货以徇己私者乎?”禁官价无复用。平反冤狱以数百计。钦犯数十案,屡以轻拟驳审,公执议不挠,曰:“法如是足矣。若求多焉,是深文③也。”卒如公议。辘轳会首李文才等歃血谋不轨,公单骑觇贼,廉其状,扑灭之。①段画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3分)④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5分),来表达自己对人物的评价。请结合全文,围绕董三齐坚守原则这一品质,为其写一则人物短评。(4分)(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4-18题。(11分)野鹤轩壁记①[明]归有光①嘉靖戊戌之春,余与诸友会文于野鹤轩。吾昆之马鞍山②,小而实奇。轩在山之麓,旁有泉,芳冽可饮。稍折而东,多盘石,山之胜处,俗谓之东崖,亦谓刘龙洲③墓,以宋刘过葬于此。墓在乱石中,从墓间仰视,苍碧嶙峋,不见有土。惟石壁旁有小径,蜿蜒出其上,莫测所在,意其间有仙人居□。②始,慈溪杨子器名父创此轩。令能好文爱士,不为俗吏者,称名父。今奉以为名父祠。嗟夫!名父岂知四十余年之后,吾党之聚于此耶?③时会者六人,后至者二人。潘士英自嘉定来,汲泉煮茗,翻为主人。余等时时散去,士英独与其徒处。烈风暴雨,崖崩石落,山鬼夜号,可念也。[注]①野鹤轩:在昆山境内。写作此文时归有光32岁。②昆:昆山。马鞍山在昆山西北。③刘龙洲:南宋爱国诗人,号龙洲道人。积极要求抗金北伐,诗风豪放。死后葬于马鞍山。①段方框内的虚词是()(1分) ②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1分),曾任昆山县令。,贤能有德,喜爱富有文学才华的士人。“不为俗吏者”,赞叹了杨氏官品和人品。,暗含其追慕先贤之意。①段写刘过的墓,用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③段画线句。(3分),全文围绕与野鹤轩有关的人事展开,章法谨严,请对此加以分析。(4分)写作(40分),你对“群”有怎样的思考,请自拟题目,自定立意,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高一语文试卷参考答案1.(5分)渺渺兮予怀;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为国以礼,其言不让2.(4分)(1)B(2)A3.(2分)“硬朗”指非虚构写作所叙述的一切必须在生活之中真正发生过。(1分)“粗犷”指非虚构写作的话语规则没有严格的鉴定程序。(1分)4.(2分)B5.(2分)B6.(4分)●首先,由“真实”引出本文对象——“非虚构”写作,指出其相对“虚构”作品的独特之处。(1分)●其次,“非虚构”写作的话语规则决定其效果,阐明它和多种文体存在交叠而无法正面描述和确立其界桩。(1分)●接着,辨析“非虚构”写作与小说的差异,在此基础上更深入细致地将非虚构写作和小说、历史话语三者进行比较。(1分)●最后,补充时代文化环境对文类、文体的重要影响,思考非虚构写作的未来前景。(1分)行文论述过程全面充分,逻辑推进有层次。7.(4分)答案示例一(4分):《红楼梦》具有“非虚构”写作成分。●本文作者观点“非虚构”写作前提是作品内容确有其事,所叙述的一切必须在生活之中真正发生过。“非虚构”写作在话语规则方面更重视社会事件的呈现,作家更注重事件外部的完整与清晰的全貌。(1分)●《红楼梦》与曹雪芹家世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如家族跨度“近百年”“接驾”,人物、时代、细节均有事实,符合“非虚构”写作内容必须真实发生的前提条件(1分)。或者,小说中的“四次接驾”充分展现江南甄家盛极一时的气势及地位;“功名奕世、富贵流传”等都围绕社会事件要素展开(1分)。或者,“真实”背后即以曹家的发展史折射时代环境的整体风貌,符合“非虚构”写作的话语规则及效果(1分)。答案示例二(4分):《红楼梦》没有“非虚构”写作成分。《红楼梦》是虚构小说(1分)。依据表格,《红楼梦》与曹雪芹家世并非完全一一对应,存在人物、时代、细节的改编(1分)。或者,小说侧重塑造人物形象(1分),且具有更大的细节密度(1分)。因此,《红楼梦》没有“非虚构”写作成分。(评分说明:作者观点1分,举例1分,分析2分。如答“没有”,最高给3分)8.(1分)D9.(3分)●“白发倚庭树”,主人公想象自己年老归家,独自倚靠着庭树,举目四望,虽然“故园池台”依旧,但却物是“今是非”,已经是物是人非了。●表达了诗人对归乡的想象与期盼,同时也写出了一个漂泊者有家难回,而回家更为伤痛的无奈与悲苦之情。●丰富诗中意象,开拓诗中意境评分说明:诗句内容分析准确2分+诗句所表达情感理解准确1分10.(10分)(1)批评;(2)增加;(3)招致;(4)通“餍”,满足;(5)诬陷,重伤;(6)部署分配;(7)饥饿;(8)古时对老人的尊称;(9)通“债”;(10)责备;(11)悬赏;(12)偏指动作一方,相当于“我”;(13)登记造册;(14)女子回娘家;(15)并列;(16)与……交好;(17)吝惜;(18)戴帽子;(19)以??职业;(20)即使这样11.(3分)父病/昼夜侍榻前/浣牖拭秽/衣不解带者旬余12.(5分)董三齐到职,次日有采购事宜,官府中的小吏遵从惯例按照官价采购,董三齐神色庄重地说:“哪里有掠取市场上的物资来谋求一己之私利的呢?”评分说明:补充主语、“明日有所市易”“胥吏循旧例以官价进”“焉有攫取市货”“以徇己私者乎”共5点,1点1分。13.(4分)●坚守原则是董三齐身上尤为珍贵的品质。当得知母亲患病时,他放弃科考,整装归家,选择尽孝。他禁用官价采购,不徇私利,维护公义。面对钦案,他不屈从朝廷批复,坚持法律的公正性。而他的坚守也一定程度影响了周围的人和事:家族和睦,公正得到维护。●人生中,功名与亲情、公与私、权与法的权衡取舍总是困难的,董三齐始终坚守孝悌、公义、公正等原则,未改变其节操,这一品质值得称颂。评分说明:表现坚守原则的具体事例,概括完整准确1件给2分,概括完整准确2件给3分。对人物坚守原则的评价准确,1分。14.(1分)D15.(1分)BD16.(2分)刘过乃爱国志士,作者引以为同类,表达对刘过的敬慕之情。17.(3分)●四字短语,简洁迫促,●渲染出惊心动魄的场景,暗示聚会诸君的不同凡响。补充:四字短语(或者视听结合借景抒情)1,短促有力,渲染出惊心动魄的场景1,暗含潘世英睹物思人对先辈的仰慕及作者怀才不遇的伤感。118.(4分)野鹤轩在马鞍山脚下,文章从马鞍山写起,以芳冽泉水、嶙峋磐石衬托刘过墓地;然后写建造此轩的县令的美政;最后写聚会轩中的场景;全文借助此轩有关的刘过、杨子器、友人,聚焦了作者奋发有为的心志,章法谨严,结撰有力。补充:●本文以野鹤轩为线索,借轩写人,抒发情感。1分●先写轩周围环境以芳冽泉水、嶙峋磐石衬托刘过墓地,然后写建造此轩的县令对文人关爱,最后写友人聚会轩中的场景。2分●通过写轩有关的刘过、杨子器、友人,既表达了作者奋发有为的心志也暗含了其怀才不遇的感伤,章法谨严。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