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2
文档名称:

潜艇某舱室浮筏结构特性研究.pdf

格式:pdf   大小:13,907KB   页数:6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DF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潜艇某舱室浮筏结构特性研究.pdf

上传人:青山代下 2024/5/20 文件大小:13.58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潜艇某舱室浮筏结构特性研究.pdf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潜艇某舱室浮筏结构特性研究 】是由【青山代下】上传分享,文档一共【62】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潜艇某舱室浮筏结构特性研究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潜艇某舱室浮筏结构特性研究姓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与制造指导教师:***:..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摘要、、(浮筏隔振装置是最年来舰艇上降低动力装置振动噪声的主要措施之一。由于良好的隔振性能,浮筏装置的应用日渐广泛。本文用有限元法对一浮筏隔振系统进行了静态特性、固有振动特性、隔振效果、及抗冲击能力进行了设计分析,对此过程进行了、/详细描述。j本文首先回顾和综述了国内外浮筏隔振系统的研究情况及工程应用状况。接着通过简化处理,建立起系统的有限元模型。然后分析了隔振系统在多种情况下的静态特性,主要是各种情况下筏架下层隔振器的位移。在后面的第四章及第五章中,计算了筏架及隔振系统的固有频率、振型,并使用隔振传递率公式,计算并绘制了隔振传递率曲线。第六章中,-91,应用ANSYS软件的二次开发功能及数值计算工具MATLAB编程,对系统的设计加速度进行了计算,分析了隔振系统在受到x,Yz方向冲击时隔振系统的最大应力和最大变形,并由此对系统的设计提出了一些建议。通过本文的设计计算,描述了在浮筏设计计算过程中应用数值计算软件MATLAB及有限元软件的二次开发功能APDL,达到快速求解的过程和思路。这种思路可以对其它复杂结构动静特性进行有效的分析。关健诃:隔振系统固有振动特性抗冲击有限元法APDL隔振传递率:..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AbstractraftisofthemostusedinthenoiseandFloatingoneproficientapproachreducingvibrationcauseddynamicrecentitsexcellentofbyequiI,,itwidelyapplieddesignthefiniteelementmethod(FEA),haracter、、thevibrationisolationeffectandtheshockresistanceofarafttwo-、,thetransmissionthelastofthethesis,,,thisintroducedmethodausingnumericMATLABandthethesoftwareANSYSParametricDesignLanguage(APDL):VibrationisolationNaturalvibrationcharacterAPDLKeysystemVibrationisolationeffectShockresistanceMAn。ABFiniteelementmethodlI:..:舰艇上除安装了大功率、高转速的主机之外,还有很多台辅助设备,如疏水泵、舱底泵、液压泵、蒸馏水泵等。随着工况的改变,有些辅机成为重要的噪声源。当潜艇在水下低速航行时,机器设备的噪声是潜艇的主要噪声源。同时,舱室的噪声也主要由机械设备的噪声引起。总之,作为潜艇三大噪声(即螺旋桨噪声、机械噪声、水动力噪声)之一,机械噪声对舰艇的危害是巨大的,降低了舰艇的隐蔽性、恶化了舰员的生活环境,极其不利于提高舰艇的战斗力和生存力。为了达到安静型舰艇的要求,降低设备高频结构噪声(这直接和水下声辐射相关)和舱室内空气辐射噪声,必须采用各种装置对舱室内各种机械设备进行振动隔离。双层隔振技术和浮筏隔振技术应运而生,近年来成为工程界研究热点之一。作为一种隔振系统,浮筏系统是由单层隔振系统发展而来,是人们不断追求隔振效果,优化并完善系统构造的结果11-22。为了克服单层隔振系统低扰动时不便设计、隔振器高频波动效应的不足,在被隔振物和基础之间插入二层柔性体,并在它们之间插入一层刚性结构,这就成了所谓的双层隔振系统。对双层隔振系统的理论分析表明:为使系统两个共振峰尽量靠近,节省中间质量开销,人们将多台设备集中布置在一个中间质量(称为筏架)上进行振动隔离,这就是我们现在见到的浮筏系统。与传统的隔振系统相比,隔振降噪浮筏装置可以大幅度提高隔振效果,振级落差可以达到30dB以上,从而减小声辐射;与双层隔振系统相比,克服了双层隔振系统在中间质量上的过多开销,同时在多台设备共存的情况下,多台设备都布置在同一筏体上,设备布置更有灵活性,这两方面都利于满足总体设计的要求(主要体现在空间约束、设计重量限制等方面);与单层隔振系统相比,由于浮筏系统具有双层隔振系统的优点,从而在收到良好隔振效果的情况下,还可以避免单层隔振系统稳定性差的缺点。本论文课题来源于701所某潜艇研究项目,其目的就是利用浮筏技术,大幅度提:..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高隔振效果。通过设计并验证浮筏隔振系统的参数是否合理可靠,可从中得出一些有益的结论,为浮筏设计及改进设计提供参考依据。,有关浮筏隔振系统的内涵和外延还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国内有关方面的认识也并不统一。但大多数人都认为浮筏装置的形式是一个双层隔振系统,但它与一般所指的双层隔振系统不同:常见的单机双层隔振系统,虽然对其分析的相关基本理论构成了双层隔振设计的基础,但不能称为浮筏装置;近年来在国内外主辅机中开始应用的轻型阻尼结构的双层隔振系统(其中间质量体为轻型复合板或梁的阻尼结构),以及多机双层隔振系统(将机舱部分或所有动力设备都弹性安装在同一中间机架上,而中间机架再弹性安装在船体上),因为它们两种系统中间机架不能再视为剐体,而是一个弹性连续体,对它的分析计算工作比第一种双层隔振系统复杂得多,有人认为这两种形式的双层隔振系统,可以称为浮筏装置。与一般的隔振系统相比,浮筏装置有它独特的地方,】:(1)多扰动特性、多相位。这是因为多机浮筏装置的扰动力不再像传统的只是单一频率的周期信号。还有宽频带的随机干扰力。扰动源的频率、位置都是多样化的。(2)非刚性特性。中间机架向轻型化、大型化方向发展,使原来的刚性模型不再适合。有些场合也不得不考虑实际的机械、设备和支承它们的托架都不是传统中所谓的理想刚性体。(3)多向隔振性。即针对力源的多向性,应考虑系统各个方向的隔振性能。(4)基础的非刚性。实际的基座艇体不可能是理想假设中的无限大的质量刚体,它们都是非刚性的,其阻抗是有限的,在高频下,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很多结构响应共振。隔振设计应考虑到这些因素。筏架上各种设备和隔振器是离散集中质量系统,而筏架是分布质量系统,它们在动力学上称之为混合动力系统。对这种系统的分析可以发现,一些自己独特的“质量效应”一、“调谐效应”、“混抵效应”【l】。正是由于浮筏系统这些复杂的力学特性,所2:..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以现行的各种分析计算方法都有一定局限性,即使最简单的情况,都不易求得解析解。这是以后国内研究工作的一个重要的方面·此外,从筏架的结构形式来看,现在有工程应用的浮筏系统,不仅有平置式浮筏、侧挂式浮筏,还有梁式浮筏、框架式浮筏。相应的减振器有各种支撑方式,从垂向的,到纵向和横向的支撑,发展到后来的三向支撑并存。设备的空间布置从平面布置发展到空间布置。基座也有了多种形式。同时,筏体的材料也由钢结构发展到敷有阻尼材料的筏体,到混凝土结构的筏体。这些体现了设计的灵活的技术的进步,但越来越复杂的结构,多样的减振器安装方式的改变等,给研究工作也带来了新的难题。对这些问题的研究是我们今后的研究任务。,浮筏装置在工程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前苏联、美国、西欧各国等国家对浮筏系统进行了几十年的研究,国外现在不只是在军用舰船上广泛使用浮筏系统,现在也多用于民用船只[4-6]。文献【4】介绍了俄罗斯XX艇和XX艇上采用了多种不同结构形式的浮筏装置,这两艘艇对浮筏技术的应用达到了随心所欲的地步。其中有代表性的是二舱室设备都安装在一个悬吊于铺板上的工字梁架式筏体上,所有设备都不直接与艇体接触,要么悬于铺板,要么侧挂于横舱壁以延长结构噪声的传递路径,这也是俄潜艇控制机械噪声的一个根本思路。除去对辅机噪声控制之外,在改进艇的主推进系统上也采用了浮筏隔振措施,对柴油发电机组及配套设备通过安装在公共地板(筏架)上进行隔振,。文献[6】介绍了猪扫雷艇上使用的浮筏装置。因为猎扫雷艇上使用浮筏装置的目的有二:首先是减振降噪,其次是抗冲击,所以在西方国家猎扫雷艇上应用较多。论文中作者整理、总结了西方国家在猎扫雷艇上应用的浮筏装置的三种基本结构形式。包括浮筏的安装、舱室的布置、筏架的结构:..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一====;======;==============——===和减振器的有关介绍。当前西方国家在猎扫雷艇上采用的浮筏装置,主要有两种基本结构形式:一种是横向悬吊式浮筏装置(筏架支撑在船体舷侧构架上),如英国的Hunt级反水雷舰就是采用这种结构形式进行主辅机隔振的:另一种是纵向悬吊式浮筏装置(筏架安置于机舱的前后舱壁上),如意大利的Leriei级猎扫雷艇。这种悬吊式浮筏结构的主要优点是由于筏架的支撑点多在水线上面,因此大大降低了由空气噪声对舰船壳体的声激励而产生的水下辐射声,延长了结构噪声的传输途径,减轻了水下爆炸引起的对舰船主动力系统的冲击载荷。文献Is]介绍了苏格兰GLASGOW造船厂于70年代后期渔业调查船上的浮筏装置。全文介绍了装置的大概状况,隔振器的布置、隔振效果等内容,并用实验数据结合图线研究了浮筏的隔振效果。其分析的结论为:(1)浮筏装置重要的在于下层的设计,上层硬些也可以;(2)浮筏的有效质量越大越好;(3)在第二通道精心设计的前提下,实测振级落差是比较可靠的。据文献表明,通过两级隔振,从机组到船体总的振动传递损失率在低频段(~250Hz)为35dB,高频段(250Hz~10kHz)达到50dB,可见具有优良的隔振性能。它的介绍文章于1986年首次在船舶噪声国际会议上发表。1990年在日本召开的国际学术会议上再次发表,随后在当年日本召开的国际轮机工程学术会议上全文刊出。文献[6]。,且多为双层隔振形式的。其设计目的在于:对于船舶上灵敏的水声设备及仪表要有低的振动暴露级;水下声辐射要小至不惊吓鱼类;船舶自噪声要足够小,以免影响声纳及回声探测器的性能;要使船员的生活环境舒适。文章详尽的介绍了浮筏装置的结构及布置情况,并通过图表研究了安放在浮筏上直流发电机组的振动衰减,通过主发电机组的隔声罩及通风消声器后空气噪声的衰减、弹性安装在筏体上的变流机组的噪声级和振级,以及其它一些弹性安装结构的振动响应,最后还比较了传统渔业船和它在主要的和次要的噪声源的振动范围以及相关的噪声级。从试验结果来看,与传统的隔振系统相比,这种船由于机械振动产生的水下辐射声要小得多,从而使鱼类能发觉它的距离远比发现传统船的距离大,这很清楚的表明,用浮筏技术,可以取得卓越的减振效果。4:..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为缩短我国与国外同行在浮筏这一技术领域的差距,我国从“八五”期间开始了浮筏技术的一些基础方面的研究‘71。分析“八五”时期的研究工作.-j-以发现,这一时期的工作,主要围绕着浮筏系统的动力学建模、固有特性分析、响应特性分析等结构动力学研究的基本问题而展开的。其中以浮筏的动力学建模和固有特性分析而具有特色。这些工作初步奠定了浮筏技术应用研究的基础。结合某猎扫雷艇研制,系统工程部陈志钧、俞浩、王暖、高立冬等同志组成的课题组对浮筏技术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具体而言,一方面形成了多种动力学建模方法;另一方面是通过计算分析和实验验证,初步搞清楚了结构参数与系统动力学特性的内在关系,得到了一些指导性的浮筏系统设计原则。但是由于浮筏系统本身的复杂特性和阻尼特性不易确定,所以对于在工程中如何应用浮筏技术来指导设计,还有相当多的工作要做。应用研究方面开展的研究,主要开展了平置式浮筏装置的研究,经过几年的理论和试验研究,对其动力学特性有了较深入的了解,并有了一些应用实例。我国90年代研制的“中远海”号海洋测量船,由于安装了很多用于海洋测绘、水文气象调查和各种物理参数测量的水声仪器,对声学、振动环境的性能要求很高,故在设计中对柴油发电机组采用了浮筏隔振技术。由于在设计中采用了浮筏隔振技术,对总体设计、系统设备总体布置、航行时的居住性、水声设备的等工作的可靠性等起到了良好作用。有效的降低了船体的自噪声,大大提高了测量船测量的精确度。这是我国第一个舰船浮筏装置。从“八五”预研课题研究成果到该船的实际应用,表明我国在浮筏技术领域己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引。文献[9]介绍了对某型号的测量船上使用了隔振系统对其主要振动噪声源的治理状况。全文不仅介绍了浮筏系统的力学模型、主机隔振方案、辅机舱柴油发电机组的浮筏隔振装置,最后还通过实船测量并进行结果分析,是一个比较完整的浮筏隔振装置工程应用实例。文献[io]介绍了一艘海洋测量船上浮筏技术应用的情况,包括联合配机试验情况、主动力推进系统隔振技术,换能器舱室阻尼处理、和舰船总体减振技术等方面的讨论。论文从不同于文献[8]的角度对海洋测量船进行了分析。在漓江豪华游艇上,将两台柴油发电机组进行了浮筏隔振处理。实船测量结果表:..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明:,在对管路系统固定方式改进以后,振级落差提高了6dB,。同时,由于主要振源得到了控制,相邻舱室的空气噪声也下降了。1997年3月23日国内同行专家对此船鉴定结论是:在性能上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在国内属首创和领先水平。如果能进一步采用良好性能的软管,整个系统将会获得更好的隔振效果。此外,“九五”期间,为了评定浮筏系统的隔振效果,在理论研究方面进行了浮筏系统的响应计算工作,开展了结构参数灵敏度分析等研究,目的是寻找到最优的影响浮筏系统动力学性能的主要结构参数,最终达到以理论指导实际设计的最终目的。,但国内船舶界对浮筏隔振系统有更直观、更统一的感性认识,始于877艇的引进,此前,虽说美、苏、英等国潜艇上早己应用,但相关资料却难见踪影。有实质性研究内容的文章更难得一见。下面是国内在浮筏系统工程方面应用的文章的概要介绍:文献[4],文献[5],文献[6]详细的介绍了国外一些军用、民用的一些典型工程实例。文献[s]-文献[i3]介绍了“八五”期间,我国在一些型号的测量船、游览船以及很多军民用工程中上使用浮筏隔振系统的相关情况。文献[9]对一海洋测量船浮筏隔振系统相关的设计论证、实船应用及检测结果进行了介绍,文中对隔振系统给出了简图,对于直观的理解浮筏装置的安装、布置、实船应用很有帮助。文献[11]介绍了新颖低频低噪电力推进游览船,即“阳江三号”上的我国第一台双机组浮筏双层隔振装置的原理和隔振性能。文献[12]对浮筏隔振技术在舰船上的应用与发展进行了系统的总结,介绍了浮筏装置的组成、分类,以及浮筏技术的研究现状和发展方向。文献[13]介绍了新的潜艇水下发射导弹试验用通信浮筏系统及其海上试验情况,总结了系统研制的关键技术的方法。“八五”期间,国内的研究工作如前所述,主要围绕着浮筏系统的动力学建模、固有特性分析、响应特性分析等结构动力学研究的基本问题展开。以下大部分文献6:..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介绍了这方面情况。文献【7】给出了浮筏装置的动力学固有特性及响应特性的理论和实验分析方法,并对今后浮筏技术的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文献【14】介绍了几种浮筏装置的动力学建模方法,包括多刚体动力学法、有限元法、阻抗综合法、模态阻抗综合法以及四端参数的传递矩阵法,指出了它们各自的特点、应用背景、适用范围以及适应性和局限性,最后提出了工程中建模分析的原则。文献【15】通过理论推导得到了质量块之间或质量块和基础之间有六个自由度的多层隔振系统的运动微分方程组。该方程组不仅能适于浮筏装置的分析,还可用于动力机械设备、精密机械的多层隔振分析。文献[161从基于有限元的弹性体模型出发,对隔振系统多种方案进行了模拟激励下的响应分析和船模验证,通过灵敏度分析得到了振动传递率与各影响参数间关系。文献[17】着重阐述了状态空间法的理论基础、计算方法和特点,并对一个实际浮筏隔振系统进行了动态响应的计算,求出了在正弦激振力作用下的响应,也计算了在受到复杂冲击激励作用下的响应。最后,文章比较了用振型叠加法、Newmark数值积分法、状态空间法的计算结果,证明了此方法完全可行。这种方法仅对质量矩阵【M】必须可逆,无其它特别的要求。这解决了模态叠加法在激励力比较复杂时,积分求解的困难,也弥补了直接积分法稳定性比较复杂的不足。文献【18】从浮筏隔振系统的定义出发,运用状态方程法,通过参数设计,模拟了浮筏隔振系统的运行基理,验证了浮筏系统的独特性能。全文有效的验证了浮筏隔振系统的三种效应,即“质量效应”、“调谐效应”、“混抵效应”,初步证明了合理运用这些效应对提高浮筏系统的隔振性能的重大意义。文献[191介绍了一种频率响应函数灵敏度分析计算的新方法。该方法运用两次模态叠加法,求得系统在所要求激励点和响应点之间的频响函数对给定参数的灵敏度。因其参数可以属于某个单元也可以属于一组单元或整个模型,为以响应为目标控制的浮筏系统提供了优化的振动控制基础。全文应用有限元方法,在动态分析的基础上,对上下层隔振器的刚度,中间筏架的刚度、质量和机组质量作了频率响应灵敏度分析。实例计算得出了一些有益的结论。7:..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T浮筏隔振系统的振子力文献【20】对浮筏隔振系统进行了统计分析。该文献建,-'r学模型,研究了稳态激励下浮筏隔振系统的振动响应和振动功率流统计特性,并通过数值分析方法分析了筏架和隔振器参数改变对传递到基础结构功率流的影响。分析的结论与采用导纳分析方法、传统的隔振理论分析结果相一致。分析中将基础结构看成具有质量、刚度有阻尼的振子,所以它分析的结果更接近实际状况;同时,利用振子力学模型来分析隔振系统动力特性和功率流传输特性,解析表达式更为简捷直观,可以为浮筏系统设计提供参考。文献【2l】研究了数值积分法在减振浮筏振动响应中的应用,通过对比模态叠加法,发现结果完全一致,还可以弥补振型叠加法的不足。文章还分析了不同阻尼对系统响应的影响,阐明了“激波”现象的影响。文献[22】、【23】研究了浮筏这种复杂混合动力系统的一种新的建模方法一超单元法。该方法首先对浮筏中弹性体有限元模型进行降阶,建立起超单元,然后把它们组装到总体计算的模型中去,这样,不仅能很好地保留原模型在中、低频段内的动态特性,还大大降低了原模型的规模。最后文章用算例表明,这种方法在工程上应用精度能得到保证,并且计算的代价减小了很多,是一种有效的浮筏隔振装置建模方法。文献【24】运用有限元超单元模型对浮筏隔振系统进行了分析,研究了浮筏中间筏架质量、刚度、结构阻尼和中间装置阻尼器的阻尼等因素对浮筏隔振性能的影响。文献【25】运用结构中弹性波传递的波分析方法,得到了铁摩辛柯梁的动态刚度矩阵,从而可以用简单梁单元对具有复杂结构的浮筏隔振系统进行有限元分析。对于梁式浮筏,由于考虑了梁转动惯量和剪切变形的影响,从而能精确求取浮筏隔振系统低频至高频的动态响应。文献【26】、【27]利用格林函数对由约束阻尼梁构成的浮筏隔振系统进行了研究,计算了由激励传递到基础中的功率流,同时讨论了几个重要的结构参数对输入功率流的影响。由于从能量的角度同时计入了激励和速度这两个矢量,这样处理可以减少振动能量传递及控制能量在基础中的传播,有利于寻求合理的减振降噪措施。传统研究减振就是用传递率的概念【28J,从能量角度同时计及激励和速度两个矢量来研究减振效果是较为全面的方法。White引入了功率流的概念1291,研究了机器隔振8:..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系统的功率流,并提出了用输入结构功率流和在结构内传递功率流均为最小的概念作为衡量隔振效果的基本标准口叭。文献【31】分别对基础为无限弹性梁和单层和双层隔振系统分别进行了功率流的研究,文N[32]N此作了进一步的理论和实验分析。随着功率流理论的发展,功率流测试方法也有了很大发展。,这种方法后来在工程中得到了应用哪J。文献[34】介绍了复杂隔振系统子结构分析方法在隔振功率流分析计算中的应用,给出了系统的子结构分析方法在系统功率流分析计算中,系统简化的一般方法,并结合实例进行了分析计算。文献【35】研究了浮筏弹性对复杂隔振系统振动传递特性的影响。文献用功率流方法,从子结构导纳入手,采用矩阵分析方法给出了计算对象有关的功率流计算公式,对弹性浮筏隔振系统和刚性浮筏隔振系统的功率流传递特点和差别进行了详细地分析和比较。文献【36】导出了弹性筏体传递功率流的表达式,从振动能量传输角度研究了功率流传递影响的几种结构因素(机组质量、筏架阻尼和各方向的力、力矩),给出了浮筏设计中结构参数选择的一般原则。文献【37】建立了多扰动连续隔振浮筏系统的动力学模型,推导了此类复杂耦合系统动态特性方程及功率流表达式,从能量的观点揭示了浮筏系统的隔振基理,最后编制软件进行了计算分析,研究了一些结构参数对隔振性能的影响。文献【38】介绍了一种功率流灵敏度分析方法,可以求得系统在所要求的激励点和基础响应点之间的功率流对给定参数的灵敏度。为浮筏设计提供了有用的信息。,关于浮筏隔振性能的研究己得到了广泛的开展,但是在冲击方面的研究还相对较少,理论和计算方法都不多。但毕竟对浮筏装置进行评价时,抗冲击性能同隔振性能是一样重要的,这是由浮筏装置的工作环境决定的。在马岛海战后,西方各国对海军舰艇冲击标准己有数次大幅度地提高。不仅是对现役各种舰艇的机电设备、各种管道系统及其连接件的抗冲击性能重新评估,而且对9:..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大量机电设备的隔振与抗冲击原件进行了更新。与此同时,我国工程界对冲击隔离和冲击计算方面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参照德国海军冲击标准BVD43/73的冲击标准,我国己有了自己的冲击计算方法和程序,己实际应用到了国内最新设计和制造的舰船轮机设备的抗冲击设计中。另外,参照新修改的BV04/85冲击标准,我们正在研究开发非线性刚度隔冲系统和各种冲击载荷谱的隔冲计算、元件选配及响应评价的计算模型和响应程序。文献【39】对船舶浮筏装置的抗基础冲击特性进行了理论分析与试验研究,在建立隔振装置力学模型的基础上,推导了隔振机组的冲击加速度以及隔振器变形量的表达式,计算得到与频率比及质量比的关系,,通过船舶浮筏模型试验,研究了浮筏隔振装置对于船体基座冲击的响应,讨论了影响冲击隔离的因素。文献【40】建立了多层隔振系统多向冲击响应计算模型,给出了系统刚度矩阵总体坐标描述与局部坐标描述之间的变换公式,从而提出了适用于多刚体振动系统在多向冲击激励下求解系统响应的时域算法,导出了有关的计算公式,多刚体振动系统多向冲击响应时域计算法,导出了有关的计算公式,这种计算方法对于航空、航天、车辆、船舶、抗震建筑,包装运输等工业部门的抗冲击分析研究、冲击隔离设计都具有重要意义。文献【41】提出了冲击谱概念,随后这种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单自由度系统冲击谱的冲击试验和冲击隔离设计中,单自由度系统在各种冲击波激励下的冲击谱(主要指无阻尼系统)已有标准化无量纲图谱。文献【42】得至lJT"多刚体振动系统在总体坐标系描述下的力学模型,找到了微分方程运动变量与系统广义坐标向量之间的一个重要的变换公式(LG变换),提出了在总体坐标系下多刚体振动系统振型的物理意义,导出了该系统的振动分析有关计算公式,并且首次在基础多向冲击激励输入情况下,求得了系统的冲击响应,最后给出一个计算实例。文献【43】应用模态分析和概率统计理论,提出了多自由度系统冲击谱的近似计算方法,导出了剩余响应的一个重要关系式,引入了激励因子的概念,简化了多自由度lO:..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系统冲击谱的求解,并将该方法用于减振浮筏系统工程实例中。【44】介绍了一些用于舰船设备和浮筏使用的双U型抗冲击隔振器。理论和实验分析结果吻合得很好,证明了它符合舰船使用要求。文献【45】计算了船体梁在水下爆炸二次脉动压力下的响应特性。分析了浮筏上装置设备在这样环境下的减振抗冲性能。文献【46】对多层隔振系统的稳定性进行了分析,给出了相应的计算方法和通用程序,并用船用浮筏隔振系统实例进行了验证。文献【47】结合一浮筏隔振装置和高层建筑实例,研究了动力压缩方法在粘性阻尼振动系统的缩减模型中的应用。文献[48】对多维隔振器在宽频带内受到摇摆力或力矩时的运动合成公式,阐明了考虑剪切变形和转动惯量的场合及必要性,同时讨论了隔振器各参数对隔振的影响。文献【49】研究了主动多层隔振系统在隔离低频振动噪声时的一些必须考虑的因素。通过实例表明,三层隔振在水平和垂直方向都可以降低至少70dB。文献[501用混合扩展法分析了一浮筏系统的模型更新和优化设计。据频率响应校正分析,使用频率灵敏度,更新了浮筏系统的有限元模型。最后一种Bayesian型的评价法优化了此浮筏装置的传输性能。文献【51】用动力缩减法研究了一浮筏隔振系统,证明了该方法的收敛性及其在计算过程中的优越性。该文把缩减法的应用扩展到了阻尼系统。文献【52】研究了Dynamicsuperelementmodeling方法在混合动力系统中的有效性,并对一浮筏隔振系统进行了计算。运用此方法得到的缩减模型虽然小,但己能得出中低频的动态特性。。大幅度提高隔振效果。本文主要针对某型号潜艇某舱室的浮筏系统进行系统研究,设计并验:..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