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
文档名称:

中医名家论冉雪峰以“气化”论“六经”.pdf

格式:pdf   大小:858KB   页数: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DF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中医名家论冉雪峰以“气化”论“六经”.pdf

上传人:青山代下 2024/5/20 文件大小:858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中医名家论冉雪峰以“气化”论“六经”.pdf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中医名家论冉雪峰以“气化”论“六经” 】是由【青山代下】上传分享,文档一共【7】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中医名家论冉雪峰以“气化”论“六经”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中医名家论冉雪峰以“气化”论“六经”一、引言:冉雪峰与《冉注伤寒论》在《<伤寒论>六经气化理论渊源与发展的文献研究》中论到:东汉·张仲景《伤寒论》,把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用作篇名,将外感疾病(实际以风寒二因为主)错综复杂、千变万化的证候及其理法方药分门别类统括其中。三阳三阴(简称“六经”)辩证论治体系的实质究竟是什么?千百年来研究《伤寒论》的医家各自给出了不同答案,如经络说、脏腑说、疆界说、气化说、症候群说、应激反应说、病理层次说、系统概念说,等等。其中争议最为激烈的要数六经气化学说。在清末至民国时期,由于西方医学的冲击与对中医的“不实”攻击,气化学说大行其道,如唐容川在《中西汇通医经精义》例言中说:“一唐宋以后医学多讹,西法近出详形迹而略气化得粗遗精皆失也。”其后又说:“一所采西人脏腑图,非但据西人之说,实则证以内经形迹丝毫不爽以其图按求经义则气化尤为着实······”,而张锡纯也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也说:“中医尚理想不尚实验,故精于人身之气化,而略于人身之组织,西医尚实验不尚理想,故精于人身之组织,而略于人身之气化。是以区区意见,以为当今之世,欲求医学登峰造极,诚非沟通中西不可也。”以上中西汇通学派的医家在为中医谋求出路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动了气化学说的泛化。可见自金元以后,随着社会文化变迁,气化学说才逐步发展成为中医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正是由于受其影响故现在医家多从中医“气化”的角度解释,将人体各种生理病理变化皆附会于气化学说,最终使其成为了一种滥觞。从明末清初迄今四百余年,倡言伤寒六经气化理论医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卢子颐、黄元御、张隐庵、张锡驹、陈修园、唐容川、冉雪峰、张锡纯、刘渡舟、万有生等诸位医家。冉雪峰作为民国时期川派伤寒学医家的杰出代表,与张锡纯齐名,有“南冉北张”之誉。其著作有《冉注伤寒论》《八法效方举隅》《国防中药学》《大同药物学》《大同方剂学》《中风临证效方选注》《大同生理学》等(汇总为《冉雪峰医著全集》)。其中《冉注伤寒论》为冉老八十岁时所作。此书总结其六十年临床经验,惜未能最后完稿而长逝。存稿为序论、释名、概要、太阳篇总论、阳明篇总论、少阳篇总论、太阴篇总论七大篇章,也可反映冉氏伤寒学的概貌。冉老强调六经的科学性。他说:“伤寒六经分篇,具有六个次序,六项阶段,六种性质,六类疗法。昔人谓伤寒以六经钤百病,为不易之法。病是万变无定,经则不变有定。以有定御无定,即以不变应万变。或以六经带哲学彩色甚浓,不过科学上的一个假定。改进中医,须将此种障碍物铲去。不知人在宇宙中,受宇宙大自然支配,天地变化,人体亦起变化,古人在一千七百多年前,彼时科学尚未萌芽,而能吸收当时深邃学说,总结前代经验,理论事实交融,与民众结合,为民众捍御疾苦,与病魔作斗争武器,永久有效,安容忽视?《丁氏医学丛书》,有日刻《删定伤寒本》,将书中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等字样删去,名曰《删定伤寒论》,披读一通,味同咀蜡,书中原具精华微妙全失,可为殷鉴。似此,先代文化遗产,就承接吸收不了。或曰六经不过科学的代名词,其实不然,代名词何有此项精义?乃是中医学术本身,构成一个人身机体完整性,机体和大自然环境统一性的优异体系”。冉老研究《伤寒论》重视气化学说,但又回归脉证事实。他认为此正是《伤寒论》的基本精神也是改进中医的良法。他说:“全书只在病证出入上研究,不在气化演绎上斡旋,骤观外貌,恍似脱胎气化,细查内容,确是归结事实。此为仲景为学超迈优越处,此书为中医最古的典籍,亦即为震古烁今最有经验的典籍。”“《内经》的加临标本,是气化空虚的;《伤寒》的加临标本,是脉证事实的。于此可看出两个道理,一气化原理,可以运用脉证,脉证经验又可证实气化,科学深即哲学,哲学实即归科学,医事讵能例外?仲景利用此项气化理解,以作辨证,又阐扬此项脉证事实,以归结唯物,这种精神,是我们学****中医的模范,这个路线,是我们改进中医的良法。”二、“六经”与气化学说冉老认识《伤寒论》以“气化”思想贯穿始终,具体在“六经”中的认识如下,本文选摘三阳部分以供参考。1、太阳篇《伤寒论》中尤其重视《太阳病篇》,冉老曰:“太阳为伤寒第一层,治之当后无余事,治之不当后变化难极。”《太阳病篇》也最能体现其气化思想。太阳为寒水之经,本寒而标热,中见少阴之热化。古人认为太阳标本气异,故有从本、从标两从之说。然而,寒水虽为太阳本气,但它能化生标阳之热,因为太阳的中气是少阴,古人只讲“表里相络者为中气”的形式和位置,而不谈中气与《本经》的生理、病理关系。少阴之气为热,而与太阳膀胱相通,它能温化寒水变为气。该气又能达于体表,布于全身,起到闭表抗邪的功能。可以说,“气”从水生,“水”则由气化。两者相互为用,达成阴阳表里之关系。为此,在太阳病中也出现较多的少阴寒证,例如第二十九条的四逆汤证、第六十一条的干姜附子汤证、第八十条的真武汤证等。太阳为开,气化则能出焉。阳既称太,由阴出阳,其前身却是寒水,是太阳本身生理原有水热,故其为病,不化热即化水。如:大青龙汗不出烦躁,即表未解化热的渐端;小青龙心下有水气,即表未解化水的渐端;五苓散证,消渴小便不利,为汗下合水病;栀子豉证,心烦懊,不得眠为汗下合热;白虎汤证内外俱热,是热郁气分;抵当汤热入血室,是热结血分;十枣汤硬满痛呕,是水结于上。真武汤眩擗地,是水结于下。大陷胸汤之短气烦躁,硬满剧痛,乃水热并结;诸痞濡而不硬,满而不坚,乃水热郁满,如诸泻心汤证。从气化总结:大青龙证的烦,属外;大承气证的烦,属内,栀子豉证的烦,属虚;大陷胸的烦,属实;四逆证的烦,属寒;泻心证的烦,属热。小便不利是水结,小便自利是血结。小柴胡的外枢,大柴胡的内枢,均在法中。三焦经络脏腑,三焦内的气化,则三焦外的气亦化,胃肠外的气通,则胃肠内的气亦通。2、阳明篇阳明气化不从标本,而从太阴中见之湿化。因为两阳合明,名曰阳明。阳气太盛,必用阴加以节制,方使气平而无病。为此,乃有随从“中见”之湿化颉颃其燥气。燥得湿,相济为美。若湿太盛,或燥太盛,则燥湿不得其平反而为病。阳明之中气为湿,若湿气不及,则不以从中而化,而反从本燥之化,抑或从标阳之热化。这样,就成为湿化不及,燥气太过,便可发生阳明病的燥热实证。阳明病的热证:在于上者,热与气郁,则见心中懊、胸中窒塞、舌上有苔;在于中者,则热伤气阴,而见渴欲饮水、口干舌燥;在于下者,则热与水结,而见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阳明病的实证:潮热、腹满、手足濈然汗出,谵语,大便燥结,脉沉紧,舌燥苔黄。至于阳明而从“中见”之湿化,反映在阳明病中则非常突出,例如第187条的“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太阴者,身当发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大便坚者,为阳明病也。”陈修园注:“阳明与太阴之气相为表里,邪气亦交相为系。伤寒阳明脉大,今浮而缓,阳明身热,今手足自温,是为病不在阳明而系在太阴。太阴者,湿土也,湿热相并,身当发黄。若小便自利者,湿热得以下泄,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已过,唯八日值阳明主气之期,遂移其所系,而系阳明。胃燥则肠干,其大便无有不坚者,以为阳明也。”他又说:“此节合下节,明阳明与太阴相表里之义也。”阳明为阖,以气化言,胃为阳明功用主宗策源地。如论诸承气证:便硬燥屎,同是胃实,燥由硬来,硬可化燥,不过燥较硬更进一层。硬则气机勉可微通,燥则呆钝死质,助益生理则不足,障碍生理有余,横梗堵塞,气化难通,所以必用下剂,以承此不能承之气。则大承气汤下之句,当属燥屎下,理甚明显。若但硬未燥,则小承气推动可下,调胃承气润沃亦可下,不必定用大承气。承气与白虎为一经一腑的对峙,白虎与栀子为一气一血的对峙。在府用承气,在经用白虎,在气分用白虎,在血分用栀子。论葛根证,今阳明为太阳所逼,本阖反开,开于下则下利,开于上则为呕,即以葛根加半主之。盖以半夏出结气,以遂其开之势,而利导之。葛根的转输,可以解表,可以开里,可以和里,可以同热药用,可以同寒药用,可以治寒变换治热。“太阳病,寸浮关浮尺弱,其人发热,汗出复恶寒,不呕,但心下痞者,此以医下之也。如其不下者,病人不恶寒而渴者,此转属阳明也。小便数者,大便必硬,不更衣十日无所苦也。渴欲饮水,少少与之,但以法救之,渴者宜五苓散。”指出阳明多热结,此无大热,不更衣无所苦,实为变例。阳明其气燥,即蓄水,利水兼育阴,有猪苓法在,不用猪苓而用五苓,水行热去,热去津回,又是另一番气象。3、少阳篇少阳为枢,本火而际阳,中见厥阴风木。因少阳标本同气,故从本气之火以概其标。然少阳为始生之阳,其气萌芽,向上向外,生长不息,最畏抑郁气机,而为发病之原。另外,少阳之气初出于地上,虽然生机盎然,稚阳犹柔,必须借赖中见之厥阴风阳温煦,以助少阳生升之气。少阳病的口苦、咽干、心烦等热证,是从少阳之本,火气之所化也,其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乃是少阳甲木气机郁勃不舒之象;至于头目眩晕,又是中见风木之气的病机反映。最有意思的是,少阳与厥阴两经在发病时的证候不即不离,颇多近似,反映了两经的内在联系,如少阳病的咽干与厥阴病的消渴、少阳病的心烦与厥阴病的心中疼热、少阳病的默默不欲饮食与厥阴病的饥不欲食、少阳病的喜呕与厥阴病的吐蛔、少阳病的往来寒热与厥阴病的燥热气化问题。何为少阳、为火气,《素问·六微旨大论》中明谓:“少阳之上,火气从之。河图地二生火,天七成之,阴阳互为生成,故名少阳。”少阳的提纲,唯在气出入,邪热上走空窍,故六气之火为气。具体气化学说在其注解中可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