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0
文档名称: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适用于法医学、卫生检验与检疫、专升本临床医学专业.pdf

格式:pdf   大小:911KB   页数:20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DF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适用于法医学、卫生检验与检疫、专升本临床医学专业.pdf

上传人:青山代下 2024/5/21 文件大小:911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适用于法医学、卫生检验与检疫、专升本临床医学专业.pdf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适用于法医学、卫生检验与检疫、专升本临床医学专业 】是由【青山代下】上传分享,文档一共【20】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适用于法医学、卫生检验与检疫、专升本临床医学专业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适用临床医学、儿科学、口腔医学、医学影像学、麻醉学、精神医学、法医学、卫生检验与检疫、专升本临床医学专业一、课程简介《医学微生物学》是医学及相关专业的专业基础和桥梁课程,是国家规定的主要基础医学课程,是我院教学计划中的必修课和考试课。本课程适用于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儿科学、口腔医学、医学影像学、麻醉学、精神医学、法医学、卫生检验与检疫和三年制专升本临床专业的学生。本专业课程是研究与医学有关的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感染与免疫机理、特异性诊断与防治的学科。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对本学科的学习,为学生学好后续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及从事有关疾病的诊断、防治和医疗管理工作奠定理论基础。教学措施上采用讲授、演示、网络教学、自学、讨论、辅导及讲座等多种教学形式,充分发挥教、学双方的互动作用,全力实现教学大纲规定的课程目标。教学质量监督主要通过课前的集体备课、说课以及同行督导听课和学生评教等多种方式进行,学生测评采用形成性综合测评方式,包括学生课堂表现、课下网络自学情况、作业、测验和期末考试等多种方式相结合。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临床常见的医学微生物的基本特征、致病特性、机体对病原微生物感染的免疫以及临床的有效诊断方法和防治措施,为后续临床课打下理论和实践基础。本课程在五年制专业第四学期,三年制专升本第二学期开设,总学时为69,理论教学44学时,实验教学25学时,。二、课程目标(一)基本理论知识掌握医学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与人类感染有关的微生物(包括病毒,细菌,真菌、其它微生物等)的重要特征;熟悉常见重要微生物的一般生物学性状(包括形态和结构,繁殖和代谢,遗传和变异,抗原构造和分类以及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性(致病物质,致病机制及所致疾病);了解常见致病微生物的免疫机制、检查方法和防治原则。(二)、热爱社会主义、立志献身医学事业;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培养严谨、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即观察能力,形象思维能力,阅读能力,分析综合能力,描述表达能力,创造思维能力以及初步的科研能力等。,加强自身防护和课间锻炼,增强体质。-441-:..三、学时分配单元名称理论学时实验学时1绪论22细菌的形态与结构333细菌的生理344噬菌体、细菌的遗传与变异35细菌的耐药性、细菌的感染与免疫、细菌感染的检查方法和防治原则436球菌37肠杆菌科238弧菌属、螺杆菌属、厌氧性细菌39分枝杆菌属、嗜血杆菌属、动物源性细菌、其他细菌2310支原体、立克次体、衣原体、螺旋体311病毒的基本性状3112病毒的感染与免疫、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2513呼吸道病毒、肠道病毒、急性胃肠炎病毒214肝炎病毒315虫媒病毒、出血热病毒、疱疹病毒、逆转录病毒、狂犬病毒与朊粒416真菌23合计4425四、(1)微生物的概念;(2)微生物的分类。(1)微生物的特点;(2)微生物发展史中重要的人物和贡献。(1)微生物和人类的关系;(2)微生物学发展简史。-442-:..。。。(1)细菌的概念;(2)细菌细胞壁的组成及功能;(3)细菌的特殊结构的概念及功能;(4)细菌L型的概念和特点。(1)细菌的测量单位以及排列方式;(2)细菌的基本结构及特点。。(1)革兰阳性菌和阴性菌的细胞壁的组成及区别;(2)荚膜、鞭毛、菌毛和芽胞的功能。(1)细菌的概念、形态;(2)细菌肽聚糖的组成,细菌外膜的结构;(3)细胞壁的功能;(4)L型细菌的形成、生物学特性;(5)细菌的中介体、质粒、异染颗粒和核质的概念与功能。(1)细菌大小的测量单位和排列方式;(2)细菌细胞膜的组成;(3)L型细菌在医学上的意义;(4)细菌特殊结构的化学组成和形成条件。第三章细菌的生理目标-443-:..(1)细菌群体生长的规律和特点;(2)细菌的合成代谢产物;(3)消毒、灭菌、防腐、无菌的概念;(3)巴氏消毒法的方法和温度;(4)高压蒸汽灭菌的方法和温度;(5)紫外线灭菌的原理和特点。(1)细菌的营养类型;(2)根据对氧的需求对细菌的分类;(3)培养基的分类方法;(4)湿热灭菌的优点;(5)冷冻真空干燥法保存菌种的方法;(6)化学消毒剂的杀菌机制。(1)细菌的理化性质、细菌的营养组成及营养摄取机制;(2)细菌的能量代谢方式及产物;(3)干热灭菌的方法;(4)滤过除菌法的原理和方法和超声波消毒法的原理;(5)各种化学消毒剂的作用特点和适用范围;(6)影响消毒和灭菌效果的因素;(7)细菌的分类方法及命名。(1)细菌群体生长的规律和特点;(2)消毒、灭菌、防腐、清洁、无菌的概念和区别;(3)高压蒸汽灭菌法的原理和温度。(1)紫外线杀菌的原理和方法;(2)细菌的合成代谢产物。(1)细菌的理化性质;-444-:..(2)细菌的生长繁殖条件、繁殖方式、速度与规律;(3)细菌的新陈代谢与能量的转换;(4)细菌的人工培养培养基的类型与用途,细菌生长现象;(5)干热灭菌和湿热灭菌法的种类;(6)滤过除菌法、超声波消毒法、干燥和低温抑菌法;(7)化学消毒剂杀菌的机制;(8)化学消毒剂的主要种类和作用机制,适用范围;(9)影响消毒灭菌效果的因素;(10)细菌的分类和命名。(1)噬菌体、毒性噬菌体、温和噬菌体、前噬菌体、溶原性细菌、转化、接合、转导、溶原性转换的概念;(2)质粒的概念和特性。(1)噬菌体的形态学特点;(2)噬菌体的增殖过程;(3)基因型变异和表型变异的区别;(4)细菌染色体、转位因子的概念。(1)细菌基因表达的调节;(2)突变的类型与规律、自发性突变与诱发性突变的机理;(3)细菌遗传变异的医学意义。(1)毒性噬菌体和温和噬菌体的感染过程;(2)细菌基因的转移和重组的机制。(1)噬菌体的概念,形态与结构、化学组成;(2)质粒的概念和生物学特性。-445-:..(1)噬菌体的生物学性状、抗原性、抵抗性等;(2)遗传性与变异性的概念;(3)细菌染色体和转位因子;(4)细菌遗传变异在医学上的实际意义。(1)正常菌群的概念及生理作用;(2)机会性感染的概念及致病条件;(3)细菌毒力的概念及组成;(4)内毒素的结构,组成及生物学活性;(5)内外毒素的主要区别;(6)细菌全身感染的类型及区别;(7)人工主动免疫和人工被动免疫的概念和区别。(1)细菌感染的来源和传播途径;(2)细菌感染的类型;(3)正常菌群的分布;(4)细胞内外感染的抗菌免疫机制。(1)人体各部位的微生态系;(2)机会性病菌的特点;(3)医院感染的微生物、危险因素以及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4)细菌的病原学和血清学检查方法;(5)抗菌药物的种类、作用机制和细菌的耐药机制。(1)细菌的致病物质的组成,包括侵袭力和毒素;(2)侵袭力的组成物质和作用方式;(3)细菌内毒素和外毒素的定义、组成、作用特点;细菌内外毒素的区别。(1)正常菌群的概念和生理学作用;-446-:..(2)机会致病菌致病条件;(3)人工主动免疫和人工被动免疫的概念和区别;(4)细菌全身感染的类型及区别。(1)微生态学的基本概念;(2)细菌性感染的来源、传播途径、感染的类型;(3)宿主免疫防御机制;(4)医院内感染的概念和医院内感染的分类;(4)医院内感染的微生物和危险因素;(5)医院内感染的预防和控制;(6)细菌学检查和血清学检查方法;(7)细菌的耐药性(自学)。(1)葡萄球菌的主要生物学性状、分类、葡萄球菌的致病性;(2)链球菌的分类及主要生物学性状、链球菌的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ASO试验;(3)肺炎球菌的形态学特点和培养特性;(4)奈瑟菌的形态学特点、培养特性和抵抗力特点;(5)淋球菌的致病特点和免疫特点。(1)葡萄球菌的分布和微生物学检查法;(2)肺炎球菌的主要致病物质;(3)脑膜炎球菌的传播途径;(4)淋球菌的检查方法和防治原则。(1)球菌的分类;(2)葡萄球菌的免疫性和防治原则;(3)链球菌的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诊断和防治原则。。-447-:..(1)葡萄球菌的主要生物学特点;(2)链球菌的主要生物学特点和分类;(3)肺炎球菌的形态学特征、菌落特征和主要致病物质;(4)奈瑟菌的形态学特点、培养特性和抵抗力特点。(1)葡萄球菌所致疾病;(2)葡萄球菌的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及防治原则;(3)链球菌的抗原结构;(4)链球菌所致疾病、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及防治原则;(5)肺炎球菌的防治原则;(6)脑膜炎球菌的致病性和防治原则;(7)淋球菌的免疫性和防治原则。(1)大肠埃希菌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及主要生化反应;(2)志贺菌的抵抗力特点和主要致病物质;(3)伤寒沙门菌的标本采集原则和血清学诊断方法(肥达试验)。(1)肠杆菌科的主要生物学特点;(2)大肠埃希菌的微生物学检查法及防治原则及微生物学检查法;(3)沙门菌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防治原则。(1)大肠埃希菌在卫生细菌学检查中的意义;(2)志贺菌的防治原则和免疫性;(3)沙门菌的免疫性和分类。(1)伤寒和副伤寒的发病过程;(2)肥达试验的原理和临床意义。(1)肠道杆菌的共同特性及分类;-448-:..(2)大肠杆菌的致病性,引起肠道感染的5类大肠埃希菌的致病物质、所致疾病及致病特点;(3)志贺内毒素的致病机制。(1)大肠杆菌的微生物学检查法及防治原则;(2)志贺菌的生物学特性、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及防治原则;(3)沙门菌的生物学特性、免疫性、防治原则。(1)霍乱弧菌的形态和培养特性;(2)霍乱弧菌的主要致病物质;(3)厌氧芽胞梭菌的芽胞特点;(4)破伤风梭菌的致病条件和防治原则。(1)霍乱弧菌的抗原构造和血清型别、抵抗力;(2)幽门螺杆菌的形态学特征和致病特点;(3)产气荚膜梭菌的培养特点;(4)肉毒梭菌的致病特点。(1)霍乱弧菌的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原则;(2)破伤风梭菌的培养特点;(3)产气荚膜梭菌的致病特点;(4)无芽胞厌氧菌的常见种类和致病性(自学)。(1)霍乱弧菌的形态和培养特性以及致病机制;(2)破伤风梭菌痉挛毒素的作用机制;(3)肉毒梭菌毒素的作用机制。(1)霍乱肠毒素的作用机制和防治原则;(2)破伤风的防治原则;(3)产气荚膜梭菌的防治原则;-449-:..4)破伤风梭菌、肉毒梭菌、产气荚膜梭菌芽胞的特点。(1)霍乱弧菌的抗原构造和血清型别、抵抗力;(2)副溶血性弧菌的形态及培养特性和致病性(自学);(3)幽门螺杆菌的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原则;(4)厌氧菌的常见种类、分布、培养法;(5)常见的无芽胞厌氧菌的生物学性状和致病性。(1)结核分枝杆菌的主要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免疫性与变态反应关系、结核菌素试验的原理;(2)流感嗜血杆菌的“卫星现象”;(3)白喉杆菌的形态学特点和白喉毒素的作用机制;(4)放线菌的感染特点和形态学检查特点。(1)结核分枝杆菌的微生物学检查法和防治原则;(2)白喉的临床表现和免疫特点;(3)放线菌的形态学特点和生物学作用。(1)结核的临床表现;(2)麻风分枝杆菌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和微生物学检查(自学);(3)非结核分枝杆菌的分组和致病性;(4)鼠疫杆菌的流行病学特征和致病特点(自学);(5)炭疽杆菌的形态学特点和致病特征(自学);(6)白喉杆菌的检查方法(自学);(7)百日咳鲍特菌、军团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的生物学特征和致病性(自学);(8)空肠弯曲菌的致病特征(自学)。(1)结核分枝杆菌免疫性和变态反应的关系;(2)结核菌素试验的原理、方法和临床意义。-:..1)结核分枝杆菌的生物学性状(形态、染色、培养特性、生化特性、抵抗力和变异性);(2)结核分枝杆菌的致病性(致病物质和致病机理)。(1)结核分枝杆菌的微生物学检查,防治原则;(2)白喉杆菌的形态学特征和白喉毒素的作用机制;(3)流感嗜血杆菌的培养特点,放线菌的感染特点和形态学检查方法(“硫磺颗粒”的检查)。(1)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和螺旋体的概念和主要生物学特点;(2)梅毒螺旋体的传播途径;(3)梅毒的分类和各期的临床特点;(4)梅毒的免疫特点。(1)支原体的致病特点;(2)衣原体的发育周期;(3)立克次体的主要类别及所致疾病;(4)梅毒螺旋体的分类;(5)钩端螺旋体的形态学特征;(6)梅毒螺旋体的形态学特征和防治原则。(1)支原体的分类、临床感染类型和防治原则;(2)衣原体的分类、感染类型和防治原则;(3)立克次体的临床感染类型;(4)钩体病的临床表现和防治原则;(5)梅毒螺旋体的检查方法。(1)衣原体的发育周期;(2)梅毒的临床分期及各期的特点。(1)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和螺旋体的概念和主要生物学特点;451-:..2)普氏立克次体和莫氏立克次体的传播方式和感染特点;(3)梅毒螺旋体的生物学特点,特别是抵抗力特点;(4)梅毒的免疫特点和防治原则。(1)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和螺旋体的抗原结构和分类;(2)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的致病性;(3)钩端螺旋体的主要生物学特征和致病特点;(4)梅毒螺旋体的致病物质。(1)病毒的概念和特点;(2)病毒的基本结构及功能;(3)病毒的复制周期与主要步骤。(1)病毒的分类;(2)病毒的化学组成和功能;(3)病毒的异常增殖现象。(1)病毒的遗传与变异;(2)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1)病毒的概念与结构;(2)病毒的复制过程。(1)病毒的基本性状、大小、形态以及化学组成;(2)病毒的异常增殖现象。(1)病毒的遗传与变异(自学);(2)病毒的分类(自学)。452-:..(1)病毒的传播方式;(2)病毒的致病机制;(3)干扰素的抗病毒作用机制。(1)病毒的感染类型;(2)检测病毒抗原与抗体的方法;(3)病毒感染的特异性预防;(4)机体抗病毒的主要机制。(1)病毒标本的采集与送检;(2)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和治疗原则。(1)病毒感染的致病机制,特别是病毒对宿主细胞的致病机制和免疫病理作用;(2)干扰素的概念、分型以及抗病毒机制。(1)病毒的感染与免疫、病毒的传播方式、感染类型;(2)抗病毒感染的常见疫苗与用途。(1)病毒的分离培养与鉴定;(2)病毒感染的治疗。(1)流感病毒的基因组特征;(2)流感病毒分型的物质基础;(3)流感病毒的变异机制;(4)脊髓灰质炎病毒的致病性与防治原则;(5)轮状病毒的型别与致病性。453-:..2(1)流感病毒的致病性、免疫性;(2)主要肠道病毒的种类及共同特性;(3)轮状病毒的致病性及防治原则。(1)流感病毒的病原生物学检查原则;(2)麻疹病毒、腮腺炎病毒、副流感病毒和呼吸道合胞病毒的生物学特性,所致疾病的诊断与防治原则;(3)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新型肠道病毒的致病性;(4)诺如病毒的致病性。(1)流感病毒HA和NA的结构和功能;(2)流感病毒的变异机制;(3)脊髓灰质炎病毒的形态结构、致病性与防治原则。(1)流感病毒的形态结构、表面抗原及其功能;(2)流感病毒的分型、变异及其意义、特异性预防;(3)轮状病毒的生物学形状、致病性以及防治原则。(1)副黏病毒、麻疹病毒、腮腺炎病毒、副流感病毒及呼吸道合胞病毒的致病性、麻疹病毒与SSPE的关系和特异性预防;(2)其他呼吸道病毒、腺病毒、风疹病毒、鼻病毒、冠状病毒、呼肠病毒的致病性;(3)柯萨奇病毒与ECHO病毒的抗原与分型、培养特性、致病性;(4)新型肠道病毒的致病性与防治原则;(5)急性胃肠炎病毒的形态结构、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以及防治原则。(1)乙肝病毒的形态结构和基因组特征;(2)乙肝病毒的抗原抗体组成及意义;(3)乙肝病毒的传染源与传播途径;454-:..4)乙肝五项的临床意义。(1)五型肝炎病毒的生物学特征及鉴别要点;(2)甲肝病毒的致病性;(3)乙肝病毒的防治原则;(4)丙型肝炎病毒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及免疫性。(1)甲肝病毒的生物学特性、抵抗力;(2)乙肝病毒的致病机制以及临床表现;(3)丁型肝炎病毒的感染特点;(4)戊型肝炎病毒的致病性与免疫性。(1)乙型肝炎病毒的结构、致病机制;(2)乙肝五项的临床意义。(1)甲肝病毒的结构特点、传播方式以及致病特点;(2)乙肝病毒的抗原抗体组成及意义;(3)乙肝病毒的传播方式;(4)乙肝病毒的防治原则。(1)人类肝炎病毒的型别及其主要性状;(2)甲型肝炎病毒的生物学特性(形态大小、抵抗力、敏感动物及细胞培养)、致病性与免疫性、检测病毒或抗体的方法;(3)乙型肝炎病毒培养、抵抗力、复制特点、免疫及发病的特点;(4)丙型肝炎病毒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及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5)丁型肝炎病毒的致病特点;(6)戊型肝炎病毒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与诊断。(1)乙型脑炎病毒的流行病学特点、致病性与免疫性;455-:..(2)登革病毒的传播媒介及其所致疾病的特点;(3)汉坦病毒的致病性、传播方式;(4)疱疹病毒的致病性;(5)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的传染源、传播途径、致病过程;(6)内基小体与朊粒的概念。(1)虫媒病毒的主要特征及临床表现;(2)汉坦病毒的生物学性状及微生物学检查;(3)疱疹病毒的种类及共同特征;(4)HIV的结构,复制过程、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5)狂犬病病毒的致病性和防治原则。(1)森林脑炎病毒的流行特点、致病性;(2)疱疹病毒的防治方法以及HIV的检查方法;(3)人乳头瘤病毒(HPV)的致病性。、变异特性以及防治原则。(1)乙型脑炎病毒的流行特点、致病机制以及临床表现;(2)出血热病毒的致病性和临床表现;(3)疱疹病毒的感染特点;(4)HIV的生物学特性。(1)虫媒病毒的类型和生物学性状;(2)疱疹病毒的分类和生物学特点;(3)出血热病毒的分类和特点;(4)HIV的感染特点;(5)狂犬病病毒的致病特点;(6)朊粒的生物学特性及与之相关的疾病。-456-:..(1)真菌的基本结构;(2)真菌的致病性;(3)真菌的菌落特点;(4)新生隐球菌的形态特点。(1)真菌的培养方法;(2)真菌的免疫特点。(1)真菌的变异性与抵抗力;(2)真菌的免疫性;(3)真菌的检查方法和防治原则。。(1)真菌的结构和培养;(2)新生隐球菌和白假丝酵母菌生物学特点。(1)真菌概念和形态特点;(2)真菌的致病性与免疫性;(3)真菌的微生物学检查方法和防治原则。五、(1)接种环的使用方法;(2)革兰染色的操作方法;(3)显微镜油镜头的使用。(1)细菌形态学检查常用的方法;(2)革兰染色的原理及临床意义。(1)医学微生物学实验室生物安全的意义;(2)细菌特殊结构及其在临床诊断中的意义。-457-:..(1)细菌涂片的制备方法;(2)显微镜油镜头的使用。(1)革兰染色的原理;(2)革兰染液的组成和接种环的使用方法;(3)革兰染色的步骤。(1)实验室生物安全相关的突发事件的处置方法;(2)革兰染色的临床意义;(3)细菌的特殊结构观察(示教)。(1)紫外线杀菌的原理及高压蒸汽灭菌的方法;(2)常用细菌接种工具的使用;(3)常用细菌接种的方法和无菌操作技术。(1)紫外线杀菌的实验方法和适用范围;(2)肠道分离培养基的用途。(1)培养基制备的基本过程;(2)常用的细菌培养设备的使用方法。(1)细菌的分区划线接种法;(2)无菌操作技术。(1)常用接种工具的使用方法;(2)细菌的三种培养技术及用途;(3)紫外线杀菌的原理和实验方法;(4)肠道分离培养基的成分、作用及用途。-458-:..(1)实验室常用的化学消毒剂及使用范围;(2)高压灭菌器的使用方法(示教);(3)培养基的的分类和制备过程。(1)内毒素检测的方法及临床意义;(2)药物敏感试验的原理和意义。(1)内毒素检测的原理;(2)肠道致病菌鉴定的程序和方法。(1)细菌常见生化反应及意义;(2)肠道致病菌鉴定在临床的应用;(3)药敏试验的基本方法。(1)内毒素的检测方法;(2)肠道选择培养基中菌落的观察和鉴别。(双糖培养、玻片凝集试验等)方法。(1)内毒素检测的意义;(2)细菌常见生化反应及意义;(3)药物敏感试验的基本方法步骤和结果观察(示教)。(1)抗酸染色的方法和临床意义;(2)结核杆菌的镜下形态的观察;(3)抗酸染色和革兰染色的区别。(1)抗酸染色的原理和染液的组成;(2)真菌的菌落形态。。-459-:..(1)抗原染色的原理和材料;(2)抗酸染色的步骤;(3)结核杆菌的镜下形态。(1)抗酸染色的临床意义;(2)真菌的菌落观察;(3)真菌的镜下形态的观察。实验五病毒的接种技术目标了解常见的病毒接种方法。。。六、措施与评价(一),指导教学的各个环节,包括备课、授课、考试以及教学质量的控制和评估。,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应用于理论和实践教学中增加学生的信息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组织学生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思维能力。,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学习兴趣。,从事部分科研活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初步的科研能力。,利用先进教学手段促进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提高教师的师德和业务水平。(二),按学院制定的教学质量评价标准,由本人、学生及同行专家进行授课效果评定,制定相应奖惩制度。,学科成绩满分为100分(理论课:55%;实验课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