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山东鲁能菏泽煤电开发有限公司**煤矿
矿井采区划分调整方案设计
**煤矿
二〇一三年十月二十九日
前言 - 2 -
第一章井田概况及地质特征 - 5 -
第一节井田概况 - 5 -
第二节地质特征 - 8 -
第三节 矿井开拓 - 23 -
第二章 矿井采区重新划分 - 29 -
第一节矿井采区划分原则 - 29 -
第二节矿井采区划分方案 - 29 -
第三节 矿井采区接续 - 36 -
第三章 矿井开采 - 39 -
第一节巷道布置 - 39 -
第二节采煤方法及工艺 - 40 -
第三节巷道掘进 - 41 -
第四章 矿井通风与安全 - 43 -
第一节通风 - 43 -
第二节瓦斯灾害防治 - 48 -
第三节火灾防治 - 55 -
第四节粉尘防治 - 58 -
第五节水害防治 - 62 -
第六节热害防治 - 70 -
第七节冲击地压灾害防治 - 75 -
第八节安全避险“六大系统” - 91 -
前言
山东鲁能菏泽煤电开发有限公司于2004年12月16日首次取得由国土资源部颁发的**煤矿采矿许可证,证号:1000000410074。2009年9月28日成功实现联合试运转, 2010年3月25日,“五证一照”全部办理齐全,矿井正式投产。2011年7月25日进行换证,将矿区范围拐点坐标由1954北京坐标系统调整为1980西安坐标系统,其它内容未变,证号:C1000002011071110116460,,有效期限自2004年12月16日至2034年12月16日。矿区平面边界由24个拐点坐标圈定,开采标高为:-600m~-1200m。
本矿井由南京设计研究院设计,矿井设置主井()、副井()、风井()三个井筒。矿井设一个水平,上、下山开采,水平标高-808m,-670m设辅助水平。
根据通风和运输需要,初期设-808m水平集中轨道石门、-808m水平集中胶带输送机石门及-808m水平集中回风石门,后期增加一条-808m进风石门,四条大巷平行布置。轨道石门及进风石门进风,胶带输送机石门及回风石门回风。在-670m辅助水平设三条平行石门,分别为-670m辅助水平集中轨道石门、-670m辅助水平集中胶带输送机石门及-670m辅助水平集中回风石门。井底车场形式采用卧式环形车场,并设有主井装载系统、主井井底清理撒煤系统、副井井底系统、排水系统、供电系统及其他硐室。采煤方法采用走向长壁式采煤法,后退式回采,全部垮落法管理顶板。回采工艺采用综采(综放)开采工艺。
矿井采区划分调整原则
根据《**煤矿矿井初步设计》对采区进行调整,各生产系统没有发生变化。
根据矿井三维地震勘探资料和补充勘探资料,依大型地质构造为自然边界重新调整采区边界。
根据矿井目前安全生产情况、矿井生产实际揭露地质构造情况及现有生产系统,调整采区边界。
尽可能减小采区划分的资源损失,最大程度开采煤炭资源。
矿井采区划分调整依据
1.《**煤矿矿井初步设计》及相关图纸资料
2.《**煤矿一采区补充设计》及相关图纸资料
3.《**煤矿建井地质报告》及相关批复文件
4.《**煤矿一采区补充勘探地质报告》和《**煤矿四、五采区补充勘探地质报告》
5.《**煤矿三维地震勘探报告》及相关图纸资料
6.《**煤矿储量核实报告》(2010版)
7.《**煤矿3煤层冲击地压鉴定报告》
8**煤矿采矿许可证及其它批复文件
三、采区划分调整方案
基于上述采区划分调整原则和依据,共提出四个方案,经过方案对比分析,采区划分调整方案确定采用第四方案。
1、将原一采区大巷保护煤柱线为边界划分为一采区和二采区,新划一采区位于矿井大巷北部,东至井田边界和五采区边界线、西至煤层露头、北至3煤合并分叉线、南至回风大巷保护煤柱线;新划二采区位于井田大巷南部,东至井田边界和四采区边界线、西至煤层露头、北至轨道大巷保护煤柱线、南至1301、1303、1305工作面切眼。原一采区南部部分块段和原二采区划分为六采区(新增加采区),三采区南至3煤层合并分叉线、北至井田边界、东至五采区、西至煤层露头,四、五、七、九采区不变。
2、将原一采区1311和1312工作面为边界划分为一采区和二采区,东部为一采区,西部为二采区。新划一采区位于井田东部,东至井田边界和四、五采区边界线、西至1311和1312工作面、北至3煤合并分叉线、南至1301、1303、1305工作面切眼;新划二采区位于井田西部,东至1311和1312工作面、西至煤层露头、北至3煤合并分叉线、南至1301、1303、1305工作面切眼。原一采区南部部分块段和原二采区划分为六采区(新增加采区),三采区南至3煤层合并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