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水稻纹枯病(Rice Sheath Blight)
罗霄凤
内容
概况
1
2
症状
3
病原
4
病害循环
5
6
流行预测
7
发病因素
防治措施
水稻纹枯病是遍及全球的水稻病害。该病最先由宫宅(1910)在日本发现,随后莱因金(1918) 和帕洛(1926)在菲律宾。帕克和伯塔斯(1932)在斯里兰卡相继报道了此病。
20世纪50年代前的一段时期,此病曾一度称为“东方病害”60年代后。对此病的报道陆续见诸于世界各地。
目前该病已在亚、非、欧、美各洲水稻种植国家普遍发生,一般减产10%一30%,严重时可达50%,对水稻生产威胁很大。在我国,此病最早于1934年由魏景超报道。
20世纪70年代,氮素化肥用量增加,加之矮秆、多蘖、密植的高产栽培,此病为害逐渐加重。
1975年水稻纹枯病被列人全国防治对象,成为水稻三大病害之一,湖南、广东、广西、江西等地已将此病列于稻瘟病之前。
近20年来,北方稻区纹枯病发生逐渐加重。由于此病发生面积广、流行频率高,所致损失往往超过稻瘟病,成为水稻稳产、高产的严重障碍。
关于水稻纹枯病的研究工作,日本开展较早,始于20世纪50-60年代。
我国从70年代中期开始,在南方一些稻区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初期主要是借鉴日本的研究经验及方法,重复工作较多;
近10年来,对该病的病菌分类、抗性机制、病害流行与防治等研究逐渐深入。
水稻纹枯病是水稻重要病害之一。在我国,随着矮秆多蘖品种和水肥的大力投入,纹枯病发生日趋严重。据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病虫测报站的资料,我国近几年的年发病面积在1500~2000万公顷,估计每年损失稻谷约60亿公斤,占水稻病虫害损失的40%~50%。
稻瘟病
稻纹枯病
稻白叶
枯病
水稻三大病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