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浅谈幼儿美术教育
一、诱发幼儿参与美术活动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让幼儿绘画教育发挥应有的作用,就需要激发幼儿参与绘画活动的兴趣。兴趣是一种非智力因素,却是发展幼儿智力的重要条件,是幼儿求知的动力。在幼儿美术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幼儿对美术活动有了兴趣,才会有愿望参与其中,才能认真地从事观察、绘画等活动。因此,教师应通过各种教学方法,激发起幼儿参与美术的热情,使美术教育活动成为具有吸引力的活动。
(一)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
宽松的心理环境是人们专注于某一活动的前提。我国情绪心理学家孟昭兰在她为斯托曼著的《情绪心理学》中译本所作的序言里指出:“就情绪的适应性而言,他帮助人选择信息与环境相适应,并驾驶行为去改变环境。我们经常会感到,在心情良好的状态下工作时思路开阔,思维敏捷,解决问题迅速;而心境低沉或郁闷时,则思路堵塞,操作迟缓,无创造性可言。突然出现的强烈情绪会突然中断正在进行着的思维加工,持久而炽热的情绪则会激发无限的能量去完成活动。”因此,教师在学前儿童的绘画创作过程中,要为他们设计一个宽松的心理环境,让幼儿有足够的自由和信心去主动操作,而不是畏首畏尾,胆小害怕,唯唯诺诺。
(二)创设充满情感色彩的审美环境
如果说宽松的心理环境为学前儿童提供了自由空间的话,那么,充满情感色彩的审美环境就为他们提供了审美空间。这种审美空间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创设:一方面,为学前儿童创设富有审美情感色彩的日常生活、学习环境。另一方面,教师应结合具体的美术活动,创设与之相适应的审美环境。通过这种审美情境的体验,引起儿童情绪上的兴奋,发现美的特征,从而激起他们的创作动机。研究表明,让儿童置身于审美环境之中,不仅有助于他们审美能力的提高,而且有助于其美术创造性的发挥。
(三)引导儿童进行想象和体验
首先,教师在引导幼儿体验时要注意自身审美情感的表态,要用自己对对象的情绪表现来感染幼儿,使幼儿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审美状态。其次,教师要利用儿童情感发展的特点,引导儿童进行“移情”和“拟人”。在此基础上,引导儿童对审美对象进行整体想象。最后,可以引导幼儿通过多种分析器的协同活动来加深对对象的体验。
二、对幼儿美术活动进行指导
幼儿美术活动,是培养幼儿审美创造力的一种活动,幼儿的绘画过程是幼儿追求美、向往美、表达美的过程。要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发挥主导作用,大胆地推行新的教学方式、方法,从诱发兴趣、启发思维、激发创意入手,培养幼儿学习的主动性,让幼儿发挥其最大的潜能,使他们通过绘画的形式来展现生活中的美和内心世界的美。
(一)内容的多样性
内容是为目标服务的。有了适合幼儿发展特点的目标,那么选择内容显得极为重要。如果说老师给幼儿的创作内容,所提的要求限制了幼儿可能有的想象和自主的创作,幼儿的创造力便无从发挥。
(二)表现方法的多样性
美术创作离不开造型、构图和色彩等表现方法。以往美术活动衡量的标准是以幼儿模仿作品的效果为基准,即在造型、构图、色彩上与老师一致。其弊端在于片面地强调了技巧,封闭了幼儿自主学习的能力,扼杀了幼儿创造力的发挥。而自主性美术活动打破了这一死板的教学模式,强调表现方法的多样性,即任何一个物体都可以用不同的造型,不同的色彩,不同的构图来表现,促进了幼儿自主性学习、思维的发展,使幼儿创作更有童趣,更有灵性,更富有个性。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