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苏州工业园融资案例
    作为中国——新加坡政府的重要合作项目,苏州工业园区(以下简称“园区”)于1994年5月破土动工,经过13年建设,在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科技工业园和现代化、园林化、国际化的新城区的发展道路上取得了国内外工人的成就。其中,国家开发银行(以下简称“开行”)成功的投融资方式在园区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一、苏州工业园区:开行与政府的成功合作
   
    从园区开发仪式,就以“先规划后建设”为核心理念,斥资千万,邀请世界著名设计公司,对园区进行了整体规划。在70平方公里的园区土地中,工业用地占35%,商住、教育25%,道路绿化26%,市政公共设施12%,其他2%。园区理事会规定,未来的开发要严格按照规划,做到有序、合理,保证未来园区的均衡、可持续发展。
    尽管制订了科学合理的建设规划,然而,由于当时缺乏一个完整的投融资体制和成熟的融资平台,园区的开发出现了很大困难。一方面,新方持续提供大量资金并不现实;另一方面,中方财团财政融资和信贷融资不分,难以适应前期基础设施投资和项目收益平衡的基本需要。园区的开发进程十分缓慢,70平方公里的规划面积,至2000年仅仅完成了8平方公里。在亚洲金融危机发生之后,新方决定收缩在园区中的职责和投资,中方将全面负责园区的环境改造、基础设施建设、地面设施建设、招商引资等职责,新方则转向提供人员培训等辅助职能。巨大的资金“瓶颈”摆在园区发展面前。
   
    中国政府仍然没有房企开发区的信念和努力,积极选择投资主体。这时,长期致力于支持国家基础设施、基础产业、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国家重大项目建设,兼顾政府政策目标和市场运行方式的开行成为了首选。
    开行的进入,代表了中国政府对中新合作的努力,增强了各方对园区建设前景的信心,迅速破解了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瓶颈”,有利只是了园区的持续发展。从2000年开始,开行先后向园区承诺了四期贷款,,,占到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资的1/3,成为名副其实的园区开发建设的主力银行。
    第一期贷款——介入金鸡湖治理,恢复信心
    金鸡湖治理是园区开发的一道难题,没有直接的经济效益,但是环境的改善,对促进园区招商引资和持续发展,培育长期资金流,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于是,2000年开行在园区发展的“关键时期、关键领域、关键项目”,经过环湖截污、引水排水、生态治理、湖周绿化、湖底清淤、湖水精华等各项治理措施,使金鸡湖成为全国最大的城市湖泊公园,提升了园区整体形象,为园区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第二期贷款——园区二、三区基础设施建设,形成融资平台
    2000年,园区计划进行二、三区基础设施建设,但此时,没有一个接受贷款、推进建设和履行还款的商业性机构。经过双方反复研究,最终创造出一种崭新的制度安排:政府设立商业性借款机构,使借款方获得土地出让收益权,培育借款人“内部现金流”;同时通过财政的补偿机制,将以土地出让收入等财政性资金转化为借款人的“外部现金流”,使政府信用有效地转化为还款现金流。2000年,园区“地产经营管理公司”成立,下设苏州工业园区土地储备中心。2001年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