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3
文档名称:

药物临床研究课件.ppt

格式:ppt   大小:1,289KB   页数:4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药物临床研究课件.ppt

上传人:rdwiirh 2018/2/21 文件大小:1.26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药物临床研究课件.ppt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探究在重温中追寻过去的教育精神
在重温中追寻过去的教育精神论文导读:本论文是一篇关于在重温中追寻过去的教育精神的优秀论文范文,对正在写有关于学生论文的写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作用,
《过去的中学》摆在案头,一遍一遍地阅读,咀嚼的是文字,品尝的是幸福和美好:读书真是一件幸福的事儿,教育真是一个美好的事儿。在反复的咀嚼与品尝中,我慢慢发现,这所有的美好和幸福,潜藏在教育的基本精神里:与人类主流文明接轨的全人格教育理念,以学生为本位的教育原则,以教育为信仰的教育实践。
一、全人格教育
过去中学的办学者、校长和老师,能高屋建瓴,站在“教育救国”的高度,以促成个体全方位的成长为宗旨,从身体、智力、道德、审美等角度关注孩子的情感培育,价值取向和心灵成长,以达到个体人格的圆满,身心的和谐。
杭州一中的经亨颐校长在广采博引国内外先进教育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人格教育”的主张。他所主张的“人格教育”:“以身作则,刚正不阿,精神大公,思想开朗,注重感化与启发,反对保守与压制。对于学生因材施教,辅导其自动、自由、自治与自律,不加硬性拘束。对于课程,主张全面发展,自文学、艺术、科学、数学以至体育、运动,无不注重。举凡陶铸个人身心各方面之知、德、体、美、群五育,无所不包,而目标则在于培养正直、坚强、学识兼备之人才,为国家服务。”强调以陶冶人格为主,强调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此外还力主活跃学术氛围,丰富课余生活,注意多方面培养和陶冶学生人格。
在这样的一种全人格教育的氛围中,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能力得到了提高,精神状态饱满而热情,精神气质思想魄力也不同凡响。杭州一中的学生办起了浙江省第一份新文化刊物《明星》,办刊之目的在于“一方面竭力把新思潮传布,一方面对于守旧派,立于指导的地位,下一种诚恳的劝告”,表现出青年那份难得的勇气与担当。后又发展为周刊《浙江新潮》,目的更明确,旗帜更鲜明:“人生最后的鹄的,是:生活、幸福、进化。实现的条件,是:自有、互助、劳动。这就需要改造社会。”更见杭州一中青年的思想、气魄与胆识。
其实,人格教育的主张并非经亨颐所独有,而是那个年代教育先哲们的共识。
如汇文中学的高凤山校长提出了“全人教育”的宗旨:一、增进身体健康;二、涵养审美情操;三、增殖职业知能;四、预备升学基础;五、练****善用闲暇;六、学做良好公民;七、养成高尚品德。这七条宗旨,与校训
“智、仁、勇”相互补充,相互阐发,相得益彰。汇文中学“全人教育”的宗旨所带来的优良校风,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开放自由的环境。发展了学生的才能,铸炼了学生的精神坐标,使学生获得了滋养一生的财富。
又如北师大附中的林砺儒校长推行“全人格教育”理念,他认为,“全人格的教育,是使学生活用其人格的活动力,来实地经验各种高尚的有价值的生活”,“中等教育的任务是引导少年人格之放射线到各方面去”。还有,南开中学的张伯苓校长倡导“公”“能”教育的信条,视“德育为万事之本”。他认为,“教育范围绝不可限于书本教育、智育教育,而应特别着手于人格教育、道德教育”等。他们的表达虽各有不同,但殊途同归,对学生精、气、神的培养是一致的,使学生人格得以圆满陶冶,个体得以和谐发展的目标是一致的。
傅国涌先生说:“在本质上,我感到学校不仅是传承知识的场所,更是培养学生精神气质的圣地。走进校园,不是为了走进一条课本知识的胡同,而是走向一个追求‘真、善、美’的广阔原野。”是的,这种全人格教育的理念给予了学生思想上的引领,人格上的熏陶,使学生的生命立于一种真切而自然的高度,将给学生终生的滋养。
二、学生本位
过去的中学没有“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这类响当当的口号,他们所推行的学生本位,不是停在口头上,挂在墙壁上,而是体现在行动上,体现在学校教育教学的举措中。
,不用现成,但看需要。
汇文国文教师不大用现成的国文课本,而多由自己来选,还有的老师用当时出版的“活页文选”。夏丏尊先生在春晖教国文,正值社会弥漫复古思潮的时期。为让学生得真才实学,他自己精编教材。所选课文除部分优秀古典作品外,其余大多采自《新青年》《新潮》《创造季刊》。赵俪生就读青岛胶济铁路中学时,一群从北大北师大毕业的有学识有新思想的老师开创了全新的课堂:“语文课堂上讲起了白话诗、白话散文、白话短篇小说;公民课堂上讲到了辩证法三大公律;在党义课堂上也在讲周佛海的《三义之理论的体系》……”这些内容,使他的头脑开始接受第一次铸造;他的灵魂,也浸入了第一个染缸。所以,他深深地感受到这个时期是“浸润在新文艺中的十年。除非身历的人,很难想象我们那批十四五岁孩子初历头脑解放时的喜悦”。
放着现成的课程不教,但管需要,也便创造。这些贴近学生需要贴近学生心灵的课程,才是真正以学生为本的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