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小学教学论文:农村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摘要]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以对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为目标。它是以科学探究为核心,在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的基础上,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从而体验科学的本质,进而让他们感受科学、体验科学。
[关键词] 课堂教学有效性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小学科学教学已经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广大科学教师的教学观已经从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向“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理念转变。但同时也存在着为数不少的课堂教学效率比较低下的现象。如: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理解片面化。要么把主导作用放大到极至,要么过于体现学生主体作用而对学生产生的问题不闻不问,过于放手;探究教学,往往停留在形式上的简单模仿,未根据内容选择灵活多样、有效的教学模式等等。
分析这些课堂教学“低效”现象的产生,笔者认为其主要原因是由于教师的低效教学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因为课堂教学是否有效,虽然它的落脚点是学生,但主动权却掌握在教师手中,学生有效的科学探究需要依靠教师有效的教学实施来实现,教师的有效教学是学生有效学习的基础。
为了改进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增强教学的有效性,必须要从课堂教学的教学策略入手,切实保证课堂教学有效实施。那么,平时教学过程中哪些教学策略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我以为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探讨。
、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情境可以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在教学中,教师展示各种情景,并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发现、质疑,将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科学探究是科学课堂教学的主要学习方式,在教学中一般要经历: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制定方案、实施探究、拓展延伸等过程。而这些过程的经历首先便要发现问题。科学探究是一种思维状态,更是一种在好奇心驱使下的心理倾向。因此,创设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情境,是探究活动得以开展的首要条件。
当前的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都非常重视情境的创设。创设情境的形式和手段也多种多样,如用自制学具展示情境,游戏表演体验情境,语言故事描述情境等。但是,有时虽然教师花了极大的功夫创设了情境,但是学生通过情境却无法直接发现问题,从而无法进一步探究。这是因为在许多课堂教学中,存在着情境创设随意、低效的现象。如有的情境与探究活动内容之间缺乏实质性联系,难以启发学生发现问题,从而无法尽快切入探究活动;有的情境虚拟化,缺乏真实感,学生没有兴趣,无法引发学生充分的思维。教师在情境创设方面的片面理解,大大地降低了情境的实效。
情境的创设应与教学中要探究的问题对应起来。首先,创设的情境要能使学生通过观察,产生具体的问题。其次,情境的创设开放度不能太大,应避免产生太多无法研究的问题。第三,情境的创设要符合学生的经验水平,不能离学生的生活太远。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潜在的认知指向和教学内容、方法,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去感受,引发学生的思维,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情境中,不知不觉产生探究的欲望和动机。
,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提问是引发学生产生心智活动并作回答反应的信号刺激,是促进学生思维的有效途径。在教学中,提问是课堂教学中最有效的师生沟通手段,是教学成功的基础之一。
在注重科学知识传授的传统教学中,大部分提问是对学生的考问,是对学生掌握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