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该【河南省商丘市永城两口中学高二语文联考试题含解析 】是由【hezhihe】上传分享,文档一共【10】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河南省商丘市永城两口中学高二语文联考试题含解析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2 / 14
河南省商丘市永城两口中学高二语文联考试题含解析
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
开普勒—22b:首颗被证实的“地球二号”
在遥远未来的某一个时间,地球也许真的会毁灭, 如果这一刻真的到来,人类还能到哪里去?这恐怕是 让人类探索太空的源动力。 现在,太空深处传来了好消息,首颗位于“宜居带” 的行星在太阳系外被证实,这一发现,被称为“发现地 球的‘双胞胎’之旅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2011年12月5日,美国宇航局宣布,通过开普勒 太空望远镜项目证实太阳系外第一颗“类似地球的”、 “可适合居住”的行星。该行星距地球约600光年, ,体积介于海王星与地球之间, 在所属恒星系与地球在太阳中的位置相似,每290天 环绕一颗比太阳稍小一点的恒星运转一周。
科学家推测,这颗星球表面可能由“海洋 覆盖”,行星的表面温度约为70华氏度(相当 于21摄氏度),这意味着,这颗星球的温度或 许适宜生命生存。它是迄今发现的最小且表面 最可能存在液态水的行星。 这颗行星被命名为“开普勒—22b”。 开普勒太空望远镜项目首席科学家娜塔 利· 巴塔利亚说,“开普勒—22b”的“海洋”也 许与地球海洋相同,太阳系中没有与“开普 勒—22b”体积相近的行星,暂无法比对研究, 还不知道星球上哪里是岩石,哪里是水,哪里 是冰。 这一发现是否就意味着人类真的找到第二颗 地球?
“开普勒”的使命 先说“开普勒项目”。开普勒是人类第一个用于探 测太阳系外类地行星的飞行器,于美国东部时间2009 年u3月6日22时49分57秒465毫秒,从美国佛罗里达州 卡纳维尔角空军基地17——B发射台发射升空。 在为期至少三年半的任务期内,开普勒太空望远镜 将对天鹅座和天琴座中大约15万颗恒星系统展开观测, 以寻找类地行星和生命存在的迹象。 实际上,迄今为止,开普勒在它监测的这些数量庞 大的恒星周围,共发现了2326颗疑似“类地行星”的 候选者,其中大小与地球接近的有207颗,超级地球 有680颗,海王星大小的1181颗,木星大小的203颗, 还有55颗比木星更大。 而在这些发现的系外行星中,科学家认为其中绝大 多数不具有适居性。
对于任何动物、植物以至于微生物来说,都会有 一个最适合其生存的地带。如果我们把地球上所有生 物以及它们在不同演化阶段所需要的不同条件加以总 结,再将这些条件扩展到所需行星的条件、太阳的条 件甚至是恒星系的条件等,就有了“宇宙宜居带”的 概念。 根据NASA的定义,处于“宜居带”的行星,意味 着一颗行星与母星保持适当距离,进而为它表面存在 液态水提供条件。恒星传递给行星的热量适中,行星 既不会太热也不会太冷。这一距离会根据母恒星的状 态而改变,恒星散发热量多亮度高,这个距离就较远, 恒星散发热量小,这个距离就较近。“宜居带”行星 的表面温度大约介于零下17摄氏度至93摄氏度之间。 以太阳系为例,太阳系共有8颗行星,只有地球 上存在宜人的气温,使水能以液态形式长期存在于地 表之上。根本原因在于,地球到太阳的距离既不太近, 也不太远,接受到的太阳辐射刚刚好。太阳周围能够 满足这一条件的区域,就被称为“宜居带”。
科学家还告诉我们,一颗行星上要有生命存在, 除了必须要满足到中心恒星的距离、行星本身的类 型和大小这三个条件之外,它周围的环境对能否演 化出生命也起到决定性作用。一个行星系所具有的 巨型气态行星的数目就是一个重要条件。在我们的 太阳系中,木星和土星均属于巨型气态行星,它们 具有很大的质量,实际上充当着地球的“保镖”。 它们如同“棒球手套”一样抵挡了彗星对地球的侵 袭,能够偏离或者吸引可能碰撞地球的彗星。 美国航天局称,在开普勒太空望远镜项目发现 的“类地行星”的候选者中,已“锁定”了超过 1000颗可能适宜申请居住的星球,最新公布的行星 候选者中,可能有48颗位于“宜居带”中,而“开 普勒—22b”是首颗被证实位于“类太阳恒星宜居带” 中的行星,并非是“发现的首颗宜居行星”。
地球人也许真的并不孤独 开普勒太空望远镜2009年3月就已经观测到这颗 星球。但按美国航天局规定,太空望远镜需观测到行 星“凌日”(指在观测者角度观察,行星从其母恒星 前面经过的现象)三次,方可将它定义为行星。 NASA艾姆斯研究中心“开普勒”小组首席研究 员威廉博· 努茨基说:“这颗行星的发现,是命运之 神的眷顾。就在我们宣布航天器已经完成部署的三天 以后,我们捕获了这颗行星的第一次运行过程。在 2010年的假日季节,我们亲眼目击了第三次关键性的 运行过程。” 即便“开普勒-22b”真的适宜居住,科学家计算, 人类乘坐现有宇宙飞船前往这颗星球需要花上2200万 年,不过,正如发现“开普勒-22b”行星的科学家艾 伦· 波斯所言:“开普勒-22b的发现,证明了地球人 并不孤单,宇宙也许真的充满了各种生命体。”
3 / 14
12..根据文中信息,宜居星球必须具备的条件是           、        和         。
13..阅读文章内容,选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 项(   )
A..人类探索太空的源动力主要是一旦地球真毁 灭时为人类提前寻找未来可以生存的空间。
B.“开普勒-22b”是一颗有适宜生命生存的温度 和液态水的行星,是人类在太阳系外发现的首颗“宜居行星”。
C.在太阳系的8颗行星中,只有地球处于其“宜 居带”上,能满足人类生存的条件。
D.“开普勒-22b” 的发现和证实历时将近3年, 科学家们至少观测到了它3次“凌日”。
14.阅读文章内容,选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   )
A.“开普勒-22b”的发现,说明在宇宙中,地球生物也 许并非唯一的生命,在其他星系中也可能存在着多种 生命体。
B.只要符合了不同生命体演化的不同阶段的条件,在 不同星系中都可能会有“宜居带”,即“宇宙宜居 带”。
C.证实“开普勒-22b” 宜居条件,只是具有科研价值, 要真正应对未来地球消亡的问题,人类还需继续研究, 寻找颗成功实现移居的“地球二号”。
D.如果人类移居“开普勒-22b” 得以实现,人们生活 的每年的时间将比地球上生活的每年的时间长。
参考答案:
:液态水、适宜的温度、周围具有巨型气态行星(4分,答对1点得1分,答对3点得4分)
:B. 不是首颗被发现“宜居行星”,而是首颗被 证实的“宜居行星”。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毛泽东: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埃德加?斯诺
    我于1913年入师范学校,1918年毕业。
    在师范学校读书的几年,我一共用了160元﹣﹣连所有学费在内。在这个数目里面,一定有1/3是用在报纸上面的,因为经常订阅,书报费每月约需一元,此外我还时常向报摊购买书籍和杂志。父亲责备我说是浪费,他说这是在废纸上花钱。不过我已经养成了读报的习惯,而且从1911年到1927年,当我和中国最初的红军中坚分子爬上井冈山时,我从未停止阅读北平、上海和湖南的日报。
    是夏,我决定到北京去。当时,许多湖南学生都计划到法国去工读。我帮助他们实现这种计划。不过,虽然我帮助他们实现这个计划,并且他们受新民学会的帮助,但我本人并没有到欧洲去。我认为我对于本国还未能充分了解,而且我以为中国可以更有益地花去我的时间……
    我是向朋友借钱去北平的,所以一到就得找事。那时湖南师范学校的伦理教员杨昌济在北京大学做教授,我就去求他帮助我找事。他将我介绍给北大的图书馆长,这人就是李大钊。李大钊给我工作做,叫我作图书馆佐理员,薪俸每月8块大洋。
    我的职位如此之低,以致人们都不屑和我来往。我的工作之一就是登记来馆读报的人名,不过这般人大半都不把我放在眼里。这许多人名之中,我认为有几个新文化运动著名的领袖,是我十分敬仰的人。想和他们讨论关于政治和文化的事情,不过他们都是极忙的人,没有时间来倾听一个南边口音的图书馆佐理员所讲的话。
但是,我并不因此而丧气,我仍然参加哲学研究会和新闻学研究会,想借此能听大学里的课程。不过当时我还彷徨,还在“找出路”。我读了几本无政府主义的小册子,很受影响。我和一个常来看我的北大学生时时讨论无政府主义和它在中国的可能性。
    我自己在北平的生活是十分困苦的。我住在一个叫“三眼井”的地方,和另外七个人合住一个小房间。我们全体挤在炕上,连呼吸的地方都没有,每逢我翻身都得预先警告身旁的人。
    1919年初,我到上海去,和准备赴法的学生一起。我又只有到天津的车票,也不知道怎样可以走下去。不过,中国有句老话,“天无绝人之路”,一位同学借了10元钱给我,使我能买票到浦口。旅途中,我在曲阜下车,访孔子墓。我去看了孔子和门徒濯足的溪水、圣人幼时所居的小村。我看见孔子所植的树。我又访问颜回的住处和孟子生地。在旅途中,我还登游过泰山。
    不过,当我到达浦口时,钱用光了,而且车票也没有。没人有钱借给我,不知道怎样才可以离开这个地方。不过最倒霉的就是一个贼偷去了我仅有的一双鞋子!可是,我的运气非常好。在车站外面,我碰到了一个湖南的老友,他借给我足够买一双鞋子和到上海车票的钱。到了上海后,我知道有了大笔款子帮助学生留法,并且可以资助我回湖南。
    回长沙以后,我就在政治上做更直接的活动了。自“五四”运动以来,我的大部分的时间都用在学生政治活动上,我是湖南学生报纸《湘江评论》的编者,这个报纸对于湖南的学生运动有很大的影响。在长沙,我帮助成立文化书社,这是一个研究新文化和政治趋向的团体,这个社和新民学会都激烈反对当时的湖南都督张敬尧。新民学会更是厉害,领导了一次学生大罢课来反对张,要求将他撤换,同时派遣代表到北平和西南去,去煽动反对张敬尧。当时孙中山在西南活动,张为报复起见,就禁止《湘江评论》出版。
3 / 14
    这件事过后,我代表新民学会到北平去,并在那里组织了一个反军阀的运动,新民学会将反张的斗争扩大而为普遍反军阀的运动了。在北平我做了一个新闻社的社长,来推动反军阀工作,在湖南,这个运动得到了相当的成功。张敬尧被谭延闿打倒,并在湖南成立了一个新政府。
    1919年,我第二次到上海,在那里我又一度碰到陈独秀。我和他第一次相见是在北京,当我在北大的时候,他给我的影响也许比那里任何人所给我的都大。那时我也见过胡适,访问他,要他援助湖南的学生斗争。在上海我和陈独秀讨论我们的计划,组织一个湖南建设协会。过后我回长沙,开始组织这个协会。我在那里得到一个教员的位置,同时继续我在新民学会里的活动,那时协会有回湖南“独立”的计划。
    1920年冬,我将工人第一次政治地组织起来,并开始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及苏联革命史的影响下,领导他们。我第二次到北平时,我读了许多关于苏联的事情,同时热烈地寻找当时中国所能见到的一点儿共产主义书籍。三本书特别深印在我的脑子里,并且建立了我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我一旦接受它是历史的正确解释后,此后丝毫没有过动摇。这几本书是:《共产党宣言》,第一本以中文印的马克思主义书籍;考茨基的《阶级斗争》和柯卡普的《社会主义史》。1920年夏,我在理论上和某种程度的行动上,变成马克思主义者,并且自此以后,我自认为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
(摘编自埃德加?斯诺的《毛泽东自传》)
相关链接
①1913年春,毛泽东考入五年制的湖南省第四师范学校;后第四师范合并到第一师范,他被编入第八班。湖南师范第一学校,创建于1903年,前身是湖南师范馆,最初是南宋著名理学家张拭创办的城南书院,与朱熹讲学的岳麓书院比肩。学校的教育思想先进,聘请了一大批学识渊博的教师任教。与毛泽东几乎同时的一批进步青年有蔡和森、何叔衡、李维汉和陈章甫等,当时的湖南第一师范堪称“新青年”的摇篮。
(摘编自《毛泽东传》)
②张敬尧,当时的军阀,1918年3月率北洋军进入湖南,任督军。他驻湘期间,曾纵兵抢劫,滥发纸币,盗押矿产,强种鸦片,钳制舆论,勒索军饷和伪造选举等等。湖南人民当时即有“张毒不除,湖南无望”的呼吁。1920年,张在一片声讨声中逃离湖南。同年7月9日,毛泽东在给胡适的信中兴奋地说:“湘自张去,气象一新,教育界颇有蓬勃之象。”
(摘编自“百度”)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在师范学校读书的几年,毛泽东把大部分的学费都用在了购买书籍上,并因此养成了习惯,但他父亲并不理解他的这种做法,反而责备他是在废纸上花钱。
B.由于毛泽东对当时的中国还未能充分了解,所以,当湖南师范学校的许多学生计划到法国去工读的时候,毛泽东选择了留在中国。
C.在北大作图书馆佐理员的那些日子,由于职位低,很多人都不把毛泽东放在眼里,但他并不丧气,仍然参加研究会和不断读书学习。
D.在生活困苦的时候,李大钊给了毛泽东一份工作;在思想彷徨的时候,陈独秀给了毛泽东一个方向,可以说李大钊和陈独秀都是影响毛泽东极大的人。
,毛泽东将工人第一次政治地组织起来,并领导他们通过阅读马克思主义的著作,毛泽东最终成为了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
(2)对毛泽东的思想产生过重要影响的读书和学习活动有哪些?
(3)毛泽东在追求革命的过程中做了哪些工作?请简要概括。
(4)在不断寻找人生方向的过程中,青年时期的毛泽东有哪些突出表现?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和看法。
参考答案:
答案:
(1)CB(答C给3分,答B给2分,答A给1分。)
(2)①师范期间养成读报的习惯,1911至1927年,毛泽东从未停止阅读北平、上海和湖南的日报;②在北大作图书馆佐理员时,参加哲学和新闻学研究会,借此旁听大学的课程;③第二次到北平,阅读了《共产党宣言》《阶级斗争》《社会主义史》,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
(3)①编报纸;②帮助成立文化书社;③在上海与陈独秀计划组织湖南建设协会;④1920年将工人第一次政治地组织起来,并领导他们。
(4)①在寻找人生方向的过程中,青年毛泽东为追求真理,不断读书学习;②为了解中国的现状,主动放弃到法国去工读的机会;③组织开展各种革命活动,参与变革中国社会的实践;④在艰苦的学习过程中,百折不挠、乐观面对,生活简朴。
毛泽东的伟大志向和追求真理的活动给我们这样的启示,一个人在年轻的时候,就要树立为了国家和民族独立富强而奋斗的伟大志向,要善于学习,勤于思考,勇于实践,并要有百折不挠的顽强意志和不怕困难的乐观主义精神。
5 / 14
【考点】传记阅读。
【分析】(1)本题考查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
(2)本题考查筛选文本信息并整合概括的能力。
(3)本题考查筛选文本信息并整合概括的能力。
(4)本题考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解答】(1)本题考查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A项“把大部分的学费都用在了购买书籍上”不当,原文是“一定有1/3是用在报纸上面的”。D项,“在思想彷徨的时候,陈独秀给了毛泽东一个方向”于文无据。E项,“毛泽东最终成为了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不当,原文是“在理论上和某种程度的行动上”。
(2)本题考查筛选文本信息并整合概括的能力。答题时,可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从文本中筛选出对毛泽东的思想产生过重要影响的读书和学习活动,然后分条概括作答。例如,答题区间第2段“不过我已经养成了读报的习惯,而且从1911年到1927年,当我和中国最初的红军中坚分子爬上井冈山时,我从未停止阅读北平、上海和湖南的日报。”可抓住关键语句提炼性的概括作答,以此类推即可。
(3)本题考查筛选文本信息并整合概括的能力。答题时,可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从文本中筛选出与毛泽东在革命方面的工作相关的语段,然后根据答题区域,筛选出关键语句提炼性的概括作答。例如,答题区间从第10段毛泽东回长沙以后开始查找,“我是湖南学生报纸《湘江评论》的编者”“在长沙,我帮助成立文化书社”;第12段“在上海我和陈独秀讨论我们的计划,组织一个湖南建设协会”;第13段“1920年冬,我将工人第一次政治地组织起来,并开始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及苏联革命史的影响下,领导他们。”可根据这些语句分条概括出来即可。
(4)本题考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答题时,应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从文本中筛选出与青年毛泽东的人生经历、学习、工作、人品等方面的语句内容,然后加以概括作答,例如在花钱买书订报,勤奋学习;放弃留学法国;组织革命活动等。然后再根据联系生活现实,结合自己切身实际,阐述自己对此的理解与看法,只要能自圆其说,言之有理即可。
3.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16题。(16分)
历史的母本   (余秋雨)
在中国文化史上,让我佩服的人很多,让我感动的人很少。
这很自然。因为文人毕竟只是文人,他们或许能写出不少感动人的故事,自己却很少有这种故事。有时仿佛也出现这种故事了,例如有的文人舍己救驾,有的文人宁死不降,但这又与文化史关系不大。他们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是以忠臣或守将的身份进入了政治史和军事史,而不是以文人的身份推进着文化史。
既能够牵动中国文化史,又能够牵动我们泪眼的人物在哪里?还有比墨子和屈原更让我们感动的人物吗?
有。他叫司马迁。
我早就确认他是中国文化史上第一个让我感动的人物,却一直难于表达感动的程度。我认为司马迁最艰深的感人之处,有以下三个层次。
第一,司马迁让所有的中》以不可超越的“母本”形态一鸣惊人,成为今后两千多年一代代编史者自觉仿效的通例。因此,是他,使中华民族形成了前后一贯的历史兴趣、历史使命和历史规范,成为世界上罕见的始终有史可循、以史立身的文明群体。
从某种意义上说,他本人虽然早已去世,却是全部《二十五史》的总策划。他使书面上和大地上的两千多年历史变成同一部通史。他使历朝历代所有的王侯将相、游侠商贾、文人墨客在做每一件大事的时候都会想到悬在他们身后的那支巨大史笔。他给了纷乱的历史一副稳定的有关正义的目光,使这种历史没有在一片嘈杂声中戛然中断。中华文明能够独独地延伸至今,可以潇洒地把千百年前的往事看成自家日历上的昨天和前天,都与他有关。
第二,司马迁以人物传记为主干来写史,开启了一部“以人为本”的中国史。
这是又一个惊人的奇迹,因为其他民族留存的历史大多以事件的纪年为线索,各种人物只是一个个事件的参与者,招之即来,挥之即去。司马迁把它扭转了过来,以一个个人物为核心,让各种事件招之即来,挥之即去。
司马迁在《史记》中描写的那些著名人物,早已成为中国文化的“原型”,也就是一种精神模式和行为模式,衍生久远,最终组成中国人集体人格的重要部件。
这种轻事而重人的选择,使司马迁这位史学家能够“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因而同时具备了文学家和哲学家的素质。更重要的是,他的这种选择使早已应该冷却的中国历史始终保持着人的体温和呼吸。中国长久的专制极权常常会采取一系列反人性的暴政,但是有了以人为本的历史观念,这种暴政实行的范围和时段都受到了制衡。人伦之常、人情人品,永远实实在在地掌控着千里巷陌,万家灯火。
第三,他在为中国文化创建“以史立身”、“以人为本”传统的时候,自己正承受着难以启齿的奇耻大辱。
他因几句正常的言论获罪,被处以“宫刑”。当时他三十八岁,作为一个年岁已经不轻的大学者,面对如此奇祸,几乎没有例外都会选择赴死,但是,就在这个生死关口上,他决定活下来,以自己非人的岁月来磨砺以人为本的历史,以自己残留的日子来梳理中国的千秋万代,以自己沉重的屈辱来换取民族应有的尊严,以自己失性的躯体来呼唤大地刚健的雄风。而且,
5 / 14
他一一做到了,他全部做到了,他真的做到了!
我想,说到这里,我已经约略勾画了司马迁最艰深的感人之处。
(节选自余秋雨《寻觅中华》,有删改)
14.阅读全文,概括司马迁最艰深的感人之处。(每条不超过4字)(4分)
15.分析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在文中的作用。(6分)
(1)在中国文化史上,让我佩服的人很多,让我感动的人很少。
(2)他一一做到了,他全部做到了,他真的做到了!
16.结合全文,谈谈你对题目“历史的母本”的理解。(6分)
参考答案:
14.共4分
①以史立身(1分)
②以人为本(1分)
③身残志坚(或“忍辱负重”,意思对即可,2分)
15.共6分
(1)作者用这句话点明了全文的中心,是点睛之笔;(1分)“感动”一词,奠定本文的感情基调;(1分)同时,在文章开头设置悬念,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1分) (共3分)
(2)照应文章开头,回答了司马迁“让我感动”的原因。(1分)采用反复手法,强调自己对司马迁的成就的高度评价;(1分)“一一”“全部”“真的”,层层深入地表达了作者对司马迁取得如此成就的惊奇和赞叹之情。(1分)(共3分)
16.共6分
①“历史的母本”是作者对《史记》及其对后世影响的高度评价;(2分)
②“母本”是指《史记》的体例成为后人自觉效仿的通例;(2分)
③《史记》中的人物,早已成为中国文化的“原型”,也就是一种精神模式和行为模式。(2分)
二、 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鲁恭字仲康,扶风平陵人也。其先出于鲁顷公,为楚所灭,迁于下邑,因氏焉。祖父匡,王莽时,为羲和,有权数,号曰“智囊”。父某,建武初,为武陵太守,卒官。时恭年十二,弟丕七岁,昼夜号踊不绝声,郡中赙赠①无所受,乃归服丧,礼过成人,乡里奇之。十五,与母及丕俱居太学,习《鲁诗》,闭户讲诵,绝人闲事,兄弟俱为诸儒所称,学士争归之。
太尉赵憙慕其志,每岁时遣子问以酒粮,皆辞不受。恭怜丕小,欲先就其名,托疾不仕。郡数以礼请,谢不肯应,母强遣之,恭不得已而西,因留新丰教授。建初初,丕举秀才,恭始为郡吏。
其后拜为《鲁诗》博士,由是家法学者日盛。迁侍中,数召宴见,问以得失,赏赐恩礼宠异焉。迁乐安相。是时东州多盗贼,群辈攻劫,诸郡患之。恭到,重购赏,开恩信,其渠帅张汉等率支党降,恭上以汉补博昌尉,其余遂自相捕击,尽破平之,州郡以安。
恭在公位,选辟高第,至列卿郡守者数十人。而其耆旧大姓,或不蒙荐举,至有怨望者。恭闻之,曰:“学之不讲,是吾忧也。诸生不有乡举者乎?”终无所言。恭性谦退,奏议依经,潜有补益,然终不自显,故不以刚直为称。三年,以老病策罢。六年,年八十一,卒于家。
(节选自《后汉书·鲁恭传》)
注:①赙赠:赠送财物给办丧事的人家。②直言:汉晋时期察举科目名,意为直言敢谏。③仁恕掾:官名;肥亲,人名。
1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诣狱受罪,恭贳不问             诣:到  
B.郡数以礼请,谢不肯应           谢:推辞
C.雉方将雏                       雏:幼鸟   
D.或不蒙荐举,至有怨望者         望:责备
16.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鲁恭“以德化为理”的一组是(    )
①闭户讲诵,绝人闲事                   ②恭怜丕小,欲先就其名,托疾不仕  
③恭为平理曲直,皆退而自责,辍耕相让   ④不以刚直为称   
⑤掾史涕泣共留之,亭长乃惭悔           ⑥郡国螟伤稼,犬牙缘界,不入中牟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③⑤⑥       D.②⑤⑥
1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鲁恭的祖先是鲁顷公,被楚国灭亡之后,迁居到下邑,于是改姓鲁。祖父鲁匡,王
莽时担任羲和的官职。鲁恭的父亲,在建武初年,担任武陵太守,死在官任上。
B.鲁恭想先成就弟弟的功名,就推托自己生病,不肯做官。母亲再三强求,鲁恭迫不
6 / 14
得已才西行,到新丰做了教授的学官。直到弟弟在建初初年考取了秀才,他才到州
郡担任官吏。
C.鲁恭担任中牟令,重视道德的教化作用,不施用刑罚,出现了令仁恕掾肥亲赞叹不
已的“三异”局面:虫害不侵犯边境,德化及于禽兽,小孩子有仁爱之心。
D.鲁恭担任《鲁诗》博士时,东州一带盗贼横行,鲁恭选拔任用几十位官员,任命他
们为汉地博昌县太尉,其余盗贼就进行捕杀,最终平定了盗贼。
1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太尉赵憙慕其志,每岁时遣子问以酒粮,皆辞不受。(5分)
译文:                                                                  
(2)“竖子有仁心,此三异也。久留,徒扰贤者耳。”还府,具以状白安。(5分)
译文:                                                                  
参考答案:
15.C16.C17.D
5.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9--13题。(22分)
樊 哙 传
舞阳侯樊哙者,沛人也。以屠狗为事,与高祖俱隐。初从高祖起丰,攻下沛。高祖为沛公,以哙为舍人。从攻胡陵、方与,还守丰,击泗水监丰下,破之。……项羽在戏下,欲攻沛公。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面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项羽既飨军士,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令项庄拔剑舞坐中,欲击沛公,项伯常屏蔽之。时独沛公与张良得入坐,樊哙在营外,闻事急,乃持铁盾入到营。营卫止哙,哙直撞入,立帐下。项羽目之,问为谁。张良曰:“沛公参乘樊哙。”项羽曰:“壮士。”赐之卮酒彘。哙既饮酒,拔剑切肉食,尽之。项羽曰:“能复饮乎?”哙曰:“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且沛公先入定咸阳,暴师霸上,以待大王。大王今日至,听小人之言,与沛公有隙,臣恐天下解,心疑大王也。”项羽默然。沛公如厕,麾樊哙去。是日微樊哙奔入营诮让项羽,沛公事几殆。黥布反时,高祖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群臣。群臣绛、灌等莫敢入。十余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上独枕一宦者卧。哙等见上流涕曰:“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高帝笑而起……
太史公曰:“吾适丰沛,问其遗老,观故萧、曹、樊哙、滕公之家,及其素,异哉所闻!方其鼓刀屠狗卖缯之时,岂自知附骥之尾,垂名汉廷,德流子孙哉?”
(节选自《史记·樊郦滕灌列传》)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3分)
 
  为事:为职业。       屏蔽:用屏风遮挡着。
C.暴师霸上  暴师:使军队暴露。     遗老:前朝的旧臣民。
,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①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面见项羽。     ②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B.①暴师霸上,以待大王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C.①群臣绛、灌等莫敢入  ②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D.①项羽目之,问为谁。  ②范增数目项王        
11.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樊哙“勇猛豪爽”的一组是(     )(3分)
①从攻胡陵、方与,还守丰。  
②营卫止哙,哙直撞入,立账下。
③哙既饮酒,拔剑切肉食,尽之。
④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
⑤哙乃排闼直入。           
⑥哙等见上流涕。
A.①③④           B.①⑤⑥       C.②③⑤          D.③④⑥
,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屠狗出身。既有政治头脑,又勇敢豪爽。当刘邦处于危险境地时,樊哙不顾个人安危,闯入营帐,义正词严地谴责项羽背信弃义,帮助刘邦脱离险境。
《鸿门宴》也有樊哙闯帐一节,写樊哙撞倒守门卫士入帐,怒视项羽这一细节,本文言词比《鸿门宴》委婉,人物形象也不及《鸿门宴》生动传神。
,因患病独卧宫中,不见朝臣,表现出意志消沉、精神疲惫的神情。樊哙直入宫内,以赵高篡权的教训,说服刘邦,使刘邦精神振作起来。
,对樊哙等人从普通平民通过自己的努力使自己名垂汉廷,恩德惠及子孙表示惊叹,表达了作者对这些人物的赞叹之情。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7 / 14
(1)是日微樊哙奔入营诮让项羽,沛公事几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