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市儒林中学高一化学模拟试卷含解析.docx

格式:docx   大小:45KB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市儒林中学高一化学模拟试卷含解析.docx

上传人:1875892**** 2025/7/8 文件大小:45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市儒林中学高一化学模拟试卷含解析.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市儒林中学高一化学模拟试卷含解析 】是由【1875892****】上传分享,文档一共【5】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市儒林中学高一化学模拟试卷含解析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市儒林中学高一化学模拟试卷含解析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共60分。)
1. g O2中氧原子数一定相等的是
A. L CO      B. g CO2      C.16 g SO3        D. g H2SO4
参考答案:
B
2. 液体二硫化碳(CS2)能在O2中完全燃烧生成CO2和SO2两种气体, ,反应后气体混合物在标准状况下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是
A. B.   C. D.
参考答案:
A
3. 实验室里进行过滤、蒸发时,都要用到的仪器是
A. 烧杯    B. 玻璃棒    C. 蒸发皿    D. 酒精灯
参考答案:
B
试题分析:除共同的夹持仪器外,过滤需要烧杯、漏斗、玻璃棒,蒸发需要蒸发皿、酒精灯、玻璃棒,所以都用到的仪器是玻璃棒,答案选B。
4. 用向下排气法在容积为V mL的集气瓶中收集氨气,由于空气尚未排净,最后瓶内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19,将此盛满气体的集气瓶倒置于水中,瓶内水马上升到一定高度后,即停止上升,则在同温同压下,瓶内剩余气体的体积为(   )
A. V/4mL    B. V/5mL    C. V/6mL    D. 无法判断
参考答案:
C
【详解】空气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29,氨气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17,而混合气体的平均式量为19,设混合气体中氨气的体积分数为x,则可以列式 ,解得。将集气瓶倒置在水中,氨气完全溶于水,剩下的全是空气,其体积为 故C项正确。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C。
5. 等质量的下列物质中,所含分子数最少的是(  )
A. Cl2    B. HCl    C. NH3    D. H2SO4
参考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n=m/M及N=n×NA,可知等质量的物质中,所含分子数最少也即物质的量最小,所以该物质的摩尔质量最大,在所给四种物质中摩尔质量最大的是硫酸,摩尔质量是98g/mol,答案选D。
6. 下列酸和金属铝作用能产生氢气的是
A. 浓硫酸    B. 稀硫酸    C. 浓硝酸    D. 稀硝酸
参考答案:
B
A、浓硫酸与铝在常温下发生钝化现象,阻止内部金属继续反应,故A错误;B、稀硫酸与铝反应生成硫酸铝和氢气,故B正确;C、浓硝酸与铝在常温下发生钝化现象,阻止内部金属继续反应,故C错误;D、稀硝酸与铝反应生成硝酸铝和NO,不会生成氢气,故D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了铝的化学性质,解题关键:明确常见酸的性质,注意铝在常温下与浓硫酸、浓硝酸发生钝化现象。选项D是难点:稀硝酸与铝反应生成硝酸铝和NO,不会生成氢气。
7. 13C—NMR可以用于含碳化合物的结构分析,13C表示的碳原子 (    )

,核外有7个电子
,原子序数为6,核内有7个质子
,原子序数为6,核内有7个中子
参考答案:
D

8. 下列各组指定原子序数的元素,能形成AB2型离子化合物的是 (     )               
A.6和8        B.11和16           C.12和9        D.16和8
参考答案:
C

9. 将 4 mol A 气体和 2 mol B 气体在 2 L 的容器中混合并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如下反应:    2A(g)+B(g)=2C(g)若经 2 s后测得 C 的浓度为 mol·L-1 ,现有下列几种说法其中正确的是(     )
① 用物质 A 表示的反应的平均速率为 mol·L-1·s-1
② 用物质 B 表示的反应的平均速率为 mol·L-1·s-1
③ 2 s 时物质 A 的转化率为70% 
④ 2 s 时物质 B 的浓度为 mol·L-1
A.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参考答案:
B

10. 当光束通过下列分散系时,能观察到丁达尔效应的是
A.蔗糖溶液        B.盐酸             C.氯化钠溶液     D.Fe (OH)3 胶体
参考答案:
D
11. 根据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下列推断不合理的是(   )
A. 第84号元素的最高化合价是+7
B. 第七周期0族元素的原子序数为118
C. 第35号元素的单质在常温常压下是液体
D. 位于第四周期第VA族的元素为非金属元素
参考答案:
A
【详解】,位于周期表中第六周期0族,则84号元素位于第六周期ⅥA族,所以第84号元素的最高化合价是+6,故A错误;
,第七周期最后一种元素的原子序数为2+8+8+18+18+32+32=118,故B正确;
,溴单质在常温常压下是液体,故C正确;
ⅤA族元素是砷,是非金属元素,故D正确。
故选A。
【点睛】明确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以及编制原则是解答的关键,每一周期最后一种稀有气体原子序数依次为2、10、18、36、54、86、118,因此只要记住了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序数,就可由主族元素的原子序数推出主族元素的位置。
 
12. 以下各种尾气吸收装置中,适合于吸收易溶性气体,而且能防止倒吸的是  (     )
  A、 ⑴ ⑵           B、⑵ ⑶              C、⑶ ⑷             D、⑵ ⑷
参考答案:
D

13. 下列溶液中,跟100mL NaCl溶液所含的Cl﹣物质的量浓度相同的是(  )
A.100 mL  mol/L MgCl2溶液
B.200 mL  mol/L AlCl3溶液
C.50 mL  1mol/L NaCl溶液
D.25 mL  mol/L HCl溶液
参考答案:
D
考点:物质的量浓度. 
分析:根据离子的物质的量浓度=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一个溶质电离出离子的个数,与溶液的体积无关.
解答:解:100mL NaCl溶液中Cl﹣×1=
A、100 mL mol/L MgCl2溶液中Cl﹣×2=1mol/L,故A错误;
B、200 mL mol/L AlCl3溶液中Cl﹣×3=,故B错误;
C、50 mL 1mol/L NaCl溶液中Cl﹣物质的量浓度为1mol/L×1=1mol/L,故C错误;
D、25 mL mol/L HCl溶液中Cl﹣ mol/L×1=,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物质的量浓度的相关计算,注意溶液中离子的物质的量浓度=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化学式中离子的个数进行计算,与溶液的体积无关,难度不大.
14. 取一小段镁带,用砂纸除去表面的氧化膜,放入试管中。向试管中加入2mL水,并滴入2滴酚酞试液。一会儿后发现镁带表面有气泡放出,且镁带附近溶液变红色。加热试管至水沸腾。发现镁带表面有大量气泡放出,且试管中的液体全部变为浅红色。关于该试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温度越高,镁与水反应的速率越快
B.镁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Mg+2H2O === Mg(OH)2+H2↑
C.氢氧化镁显碱性,且在水中有一定的溶解性
D.氢氧化镁是离子化合物,它的碱性比同主族的氢氧化锶强
参考答案:
D
15. 下列化合物中,含有共价键的离子化合物是 (      )                
A. CCl4        B. H2SO4          C. Na2O2          D. CaCl2
参考答案:
C

二、实验题(本题包括1个小题,共10分)
16. (14分)动手实践:某同学做同周期元素性质递变规律实验时,自己设计了一套实验方案,并记录了有关实验现象(见下表,表中的“实验方案”与“实验现象”前后不一定是对应关系)。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①将镁条用砂纸打磨后,放入试管中,加入少量水后,加热至水沸腾;再向溶液中滴加酚酞溶液
A.浮在水面上,熔成小球,四处游动,发出“嘶嘶”声,随之消失,溶液变成红色。
②向新制得的Na2S溶液中满加新制的氯水
B.有气体产生,溶液变成浅红色
③将一小块金属钠放入滴有酚酞溶液的冷水中
C.剧烈反应,迅速产生大量无色气体.
④将镁条投入稀盐酸中
D.反应不十分剧烈;产生无色气体。
⑤将铝条投入稀盐酸中
E.生成白色胶状沉淀,继而沉淀消失
⑥向A1Cl3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至过量
F.生成淡黄色沉锭。
请你帮助该同学整理并完成实验报告。
(1)实验目的:研究             元素性质递变规律。
(2)实验用品:试剂:金属钠,镁条,铝条,稀盐酸,新制氯水,新制Na2S溶液,AlC13溶液,NaOH溶液,酚酞溶液等。
仪器:①           ,②           ,③           ,试管夹,胶头滴管,镊子,小刀,玻璃片,砂纸,火柴等。
(3)实验内容:(填写与实验步骤对应的实验现象的编号和①②的化学方程式及此实验的结论)
实验内容






实验现象(填A~F)
 
 
 
 
 
 
 
①                                     ,②                                      ,
此实验的结论:                             ,                                。
参考答案:

三、综合题(本题包括3个小题,共30分)
17. .在下列各组物质中,找出合适的序号填在对应的空格内:
①NO2和N2O4 ②12C和14C ③K和Ca
④异戊烷和新戊烷 ⑤甲烷和丙烷
(1)互为同位素的是________。
(2)互为同分异构体的是________。
(3)互为同系物的是________。
参考答案:
. (1)② (2)④ (3)⑤
18. 超重元素的假设预言自然界中可能存在114号的稳定同位素X,请根据原子结构理论和元素周期律预测:
(1)X元素位于周期表中第____周期,_____族,为____元素(金属或非金属)
(2)写出其最高价氧化物及其水化物的化学式___________、__________,并估计后者为_________性(填“酸”或“碱”)
参考答案:
(6分)(1)七, IVA族,金属 (2)XO2、X(OH)4、碱 

19. (12分)下列框图中,各物质均为中学化学常见物质。已知反应①②③是工业上制取H的三个反应,M是红褐色物质,且难溶于水。
 
 
 
 
 
 
 
 
 
 
试回答下列问题:
⑴M的化学式是            ;D的化学式是            。
⑵检验L中金属阳离子的常用方法是                。
⑶反应⑦的化学方程式是                  。
⑷反应④的化学方程式是                    。在此反应中,,则被还原的H的质量是        g。
参考答案:
     ⑴Fe(OH)3    H2    (各2分)
⑵取少量L溶液,滴加KSCN溶液,若溶液变为血红色,说明含有Fe3+(或取少量L溶液,滴加NaOH溶液,若生成红褐色沉淀,说明含有Fe3+)(2分)
⑶2FeCl3+Fe=3FeCl2(2分,配平错误给1分,化学式或离子符号写错给0分)
⑷Cu+2H2SO4(浓)=CuSO4+SO2↑+2H2O(2分,配平错误给1分,条件不标扣1分,“↑”不标不扣分,化学式或离子符号写错给0分)   (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