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该【江苏省南京市金陵国际语言中学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 】是由【zhimenshu】上传分享,文档一共【13】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江苏省南京市金陵国际语言中学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江苏省南京市金陵国际语言中学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
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题(20分)
蹦蹦跳跳的游戏
余华
在街头的一家专卖食品和水果的小店里,有一张疲惫苍老的脸,长年累月和饼干、方便面、糖果、香烟、饮料们在一起,像是贴在墙上的陈旧的年历画,这张脸的下面有身体和四肢,还有一个叫林德顺的姓名。
现在,林德顺坐在轮椅里,透过前面打开的小小窗口,看着外面的街道,一对年轻的夫妇站在街对面的人行道上,他们都是侧身而立,他们中间有一个六七岁的小男孩,男孩穿着很厚的羽绒服,戴着红色的帽子,脖子上扎着同样红色的围巾。可是现在正是春暖花开的季节,男孩却是一身寒冬的打扮。
他们三个人站在街道的对面,也就是一家医院的大门口,他们安静地站在嘈杂进出的人群中间,作为父亲的那个男人双手插在口袋里,侧着脸始终望着大门里面的医院,他的妻子右手拉着孩子的手,和他一样专注地望着医院,只有那个男孩望着大街,他的手被母亲拉着,所以他的身体斜在那里,男孩的眼睛热爱着街道,他的头颅不停地摇摆着,他的手臂也时常举起来指点着什么,显然他还在向他的父母讲述,可是他的父母站在那里一动不动。
过了一会,男孩的父母迎向了医院的大门,林德顺看到一个发胖的护士和他们走到了一起,站住脚以后,他们开始说话了。男孩的身体仍然斜着,他仍然在欢欣地注视着街道。那个护士说完话以后,转身回到了医院里面,男孩的父母这时候转过身来了,他们拉着儿子的手小心翼翼地走过街道,来到了林德顺小店的近旁。父亲松开儿子的手,走到林德顺的窗口,向里面张望。林德顺看到一张满是胡子茬的脸,一双缺少睡眠的眼睛已经浮肿了,白衬衣的领子变黑了。林德顺问他:
“买什么?”
他看着眼皮底下的桔子说:“给我一个桔子。”
“一个桔子?”林德顺以为自己听错了。
他伸手拿了一个桔子:“多少钱?”
林德顺想了想后说:“给两毛钱吧。”
他的一只手递进来了两毛钱,林德顺看到他袖管里掉出了几个毛衣的线头来。
当这位父亲买了一个桔子转回身去时,看到那边母子两人正手拉着手,在人行道上玩着游戏,儿子要去踩母亲的脚,母亲则一次次地躲开儿子的脚,母亲说:
“你踩不着,你踩不着……”
儿子说:“我能踩着,我能踩着……”
这位父亲就拿着桔子站在一旁,看到他们蹦蹦跳跳地玩着游戏,直到儿子终于踩到了母亲的脚,儿子发出胜利的喊叫:
“我踩着啦!”
父亲才说:“快吃桔子。”
林德顺看清了男孩的脸,当男孩仰起脸来从父亲手中接过桔子的时候,林德顺看到了一双乌黑发亮的眼睛,可是男孩的脸却是苍白得有些吓人,连嘴唇都几乎是苍白的。
然后,他们又像刚才在街道对面时一样安静了,男孩剥去了桔子皮,吃着桔子在父母中间走去。
林德顺知道他们是送孩子来住院的,今天医院没有空出来的床位,所以他们就回家了。    
第二天上午,林德顺又看到了他们,还像昨天一样站在医院的大门口,不同的是这次只有父亲一个人在向医院里面张望,母亲和儿子手拉着手,正高高兴兴地玩着那个蹦蹦跳跳的游戏。隔着街道,林德顺听到母子两人喊叫:
“你踩不着,你踩不着……”
“我能踩着,我能踩着……”
母亲和儿子的声音里充满了欢乐,仿佛不是在医院的门口,而是在公园的草坪上。男孩的声音清脆欲滴,在医院门口人群的杂声里,在街道上车辆的喧嚣里脱颖而出:
“我能踩着,我能踩着……”
接着,昨天那个发胖的护士走了出来,于是这蹦蹦跳跳的游戏结束了,父母和孩子跟随着那个护士走进了医院。
大约过了一个星期,也是上午,林德顺看到这一对年轻的夫妇从医院里走了出来,两个人走得很慢,丈夫搂着妻子的肩膀,妻子将头靠在丈夫的肩上,他们很慢很安静地走过了街道,来到林德顺的小店前,然后站住脚,丈夫松开搂住妻子的手,走到小店的窗口,将满是胡子茬的脸框在窗口,向里面看着。林德顺问他:
“买一个桔子?”
他说:“给我一个面包。”
林德顺给了他一个面包,接过他手中的钱以后,林德顺问了他一句:
“孩子好吗?”
这时候他已经转过身去了,听到林德顺的话后,他一下子转回脸来,看着林德顺:
“孩子?”
他把林德顺看了一会后,轻声说:
“孩子死了。”
林德顺看不到他们了,小店里的食品挡住了他的视线,他就继续看着对面医院的大门,他感到天空有些暗下来了,他抬了抬头,他知道快要下雨了。他不喜欢下雨,他就是在一个下雨的日子里倒楣的。一个很多年以前的晚上,在滴滴答答的雨声里,他抱着一件大衣,上楼去关上窗户,走到楼梯中间时突然腿一软,接着就是永久地瘫痪了。现在,他坐在轮椅上。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6分)
,最后痛失爱子的过程。
,快乐而富有生机,让人印象深刻。而最后孩子却死了,出人意外,太过突兀。
C.“将满是胡子茬的脸框在窗口”,“满是胡子茬”说明丈夫无心也无时间去注意自己的形象,“框”是镶嵌的意思,说明丈夫为孩子看病的事情身心俱疲,非常劳累,没有生气。
,从来不涉及他的内心世界,也不涉及情节和事件发展的具体过程,给人过多的想象空间。
“孩子死了”小说的主要情节就已经结束,戛然而止,让人深思。再写小店老板的经历,反而有画蛇添足之感。
(2)小说设置林德顺这一人物有什么作用?(5分)
 
(3)简要概括小说中年轻丈夫的形象特点。(3分)
 
(4)审读全文,结合小说主题探究以“蹦蹦跳跳的游戏”为题的多重内涵。(6分)
 
参考答案:
(1)CD(A“活泼健康可爱”错。B“出人意外,太过突兀”错。E“有画蛇添足之感”错。)
(2)①线索作用,串联全篇;②以旁观者视角观察事件,显得真实生动;③自然地引出对夫妇一家外貌、语言、行动的描写及前后对比;④以林德顺的个人不幸遭遇侧面烘托出年轻夫妇的坚强性格;⑤结尾以林德顺心理描写做结尾,拓宽并深化了小说主题。(5分)
(3)生活节俭,神情憔悴,重视亲情(关爱孩子、妻子),心思细腻,性格坚强,极具责任感。(3分)
(4)①这对年轻夫妇在与孩子“蹦蹦跳跳”的游戏中,带给孩子在人世间最后的快乐,表现了亲情的真挚和伟大;②“蹦蹦跳跳的游戏”,给人以悲痛中唯一的慰藉,在以其与悲剧本身对比从而深化悲剧意义的同时,也启示人们要珍视生活中的每一刻;③“蹦蹦跳跳”隐喻人生的高峰与低谷,欣喜与悲伤;④林德顺、年轻夫妇都在人生“蹦蹦跳跳的游戏”中遇到了自我的悲剧,拓展了悲剧的内涵,既暗示了悲剧的普遍意义,又饱含了对未来的期待。(每点2分,共6分)
2.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花瓷细腰鼓
眉间坊是一条街。为什么叫坊不叫街,好像没人说得清楚。街不宽,也不长,四月的风卷着落花从东头过来,百米之后就消失在了西头的车流里。街还不直,微有弧线。
鲁老师一个人住在眉间坊一座三间平房围成的小四合院里。地是红砖铺的,年岁久了,一地青红,青红的小院里堆积着春日的阳光,几朵槐花在阳光里飞扬。围墙是灰砖砌的,高过人头,爬满七里香。
院门半掩,街坊四邻常看见鲁老师在院子里写写字、喝个茶什么的。有时候鲁老师也念些旧文,只是鲁老师念旧文的时候要打节奏,打节奏用的是一个瓷的细腰鼓,两头蒙皮,是什么皮大家不知道,但那瓷鼓晶莹而深透,秋水一般。鲁老师腰悬瓷鼓,左击右拍,嘴里念:“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孝加于百姓,刑于四海……”
鼓声穿云裂石,鲁老师满面沦桑。
街上的人偶尔也来串串门,送点时下的青瓜小葱什么的,但都不进去,就站在门口。站在院门口能看到鲁老师客厅里挂着的字,字是:无念尔祖,幸修厥德。
关于鲁老师,一直就有很多的猜侧。
有人说鲁老师书香门第,早年是留过洋的,会几国外语;也有人说鲁老师祖上是有名的富商,传下宝贝无数;当然,也有人说,鲁老师就一个离群索居的退休老头,儿孙都在国外,多年不曾回来过。
不管怎么着,大家都知道鲁老师是个文化人,很敬重。
常进鲁老师院里的是老宋。老宋是厂里的水暖工,也懂点电,所以谁家管道破了,电不通了,都请老宋去看看。老宋经常到鲁老师家去,因为鲁老师那房子也老了,经常有个下水道堵了,灯泡坏了之类的事情。开始时,鲁老师家有事,悄悄喊声老宋,老宋就去了;后来老宋也不让鲁老师喊了,差不多了就去鲁老师家检查检查。有事处理个事,没事就坐在院里看鲁老师打腰鼓念旧词儿。
人总是要老的,鲁老师眼看着就一年一年老了。老了的鲁老师也写写字,也打打鼓,但是看见过的人都说,鲁老师写字手已经开始发抖了,打鼓的时候已经没有什么节奏感了。大家就想,要是鲁老师哪天忽然走了,谁来给他送终啊?
这个问题渐渐成了眉间坊所有人的心结。
当然,想归想,却没有人说破,只是大家走过鲁老师家门前的时候,会忍不住停一下脚步,或者不自觉地回头望上一眼鲁老师那青灰的院门,看见墙上的七里香花瓣又掉了不少,对联上的字又淡了一些……
那一天终究还是来了。听见老宋的叫声,大家都跑过去。鲁老师半躺在院子里的一把藤椅上,脸色青灰,冲大家笑了笑,笑得很艰难。大家说快把鲁老师送医院吧,鲁老师摇头,意思是不必了。鲁老师看看桌上那只腰鼓,又慢慢抬眼看着老宋。
那腰鼓黑地、乳蓝白斑,漂亮得不染一丝烟火气—大家第一次这么近地看到那只鼓,也第一次发现鲁老师家里空空荡荡让人心酸。
老宋为难地看看鲁老师。
鲁老师叹了口气,显得特别失望。大家说老宋你什么意思?你真要鲁老师放不下?老宋说哪敢让鲁老师放不下?跟鲁老师这么些年,这腰鼓我不是不会打,我是怕我念得不好,不像鲁老师那样。大家说你念得不好我们帮你念,你打鼓可以吧?
听到这话,鲁老师眼里忽然闪过一丝绚丽的光彩。
老宋深吸了一口气,拿起腰鼓,开始拍打,那声音清越而悠远,仿佛带着几千年辽远的气息。大家一起念:“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
没有人问大家是啥时候学会那些旧词的,所有人都觉得那腰鼓的声音清丽而深重,像暗夜里的昙花开放,像七里香的香气四处飘荡,整个城市,不,整个天地之间,都浸透了青花瓷的声音……
后来,不知过了多少时日,有操着外地口音的人来眉间坊打听鲁老师的那花瓷细腰鼓,说那可不是一般的东西,是香山段店窑烧制的,是唐钧瓷的鼻祖“黑唐钧”,是皇宫的贡品,连皇帝都用过,是祖上传下来的宝贝呢!眉间坊的人说,就你懂?你懂为啥不明白“地之性,帷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也是祖上传下来的?
那人赤陡然,掩面而去。
4. 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作者以“眉间坊”为故事发生的背景,小说开头部分又特别交代航拍镜头下“人字的那一撇”,暗示了与“做人”相关的小说主题。
B. 小说中描写了鲁老师居住的“小四合院”,青红的小院、飞扬的槐花相交织,渲染出神秘阴森的氛围,烘托出鲁老师离群索居的特点。
C. 作者描写鲁老师击鼓时“鼓声穿云裂石”“满面沧桑”这一场景,意在表现鲁老师技艺的高超,以及众人对鲁老师文化人身份的敬畏。
D. “听到这话,鲁老师眼里忽然闪过一丝绚丽的光彩”,是因为鲁老师觉得老宋得到自己的真传,可以和自己一样打鼓念旧词而感到欣慰。
5. 小说中三次出现“匕里香”,第一次写鲁老师家的四合院“爬满匕里香”,表现鲁老师小院的生活环境,其他两处各有什么作用?请分别加以分析。
6. 小说以“花瓷细腰鼓”为题内涵丰富,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
4. A   
5. ①第二处:以“七里香花瓣”的掉落渲染冷清的氛围,暗示鲁老师年老的孤独、生命的衰颓。②第三处:以“七里香的香气”四处飘荡,形象地表现了鲁老师所坚守的传统文化对眉间坊人的深远熏染。   
6. ①“花瓷细腰鼓”暗示鲁老师身世不凡,击鼓念经的场景,暗示出他儿孙不孝和人生沧桑。②围绕“花瓷细腰鼓”,老宋关心鲁老师而学会击鼓,众人在熏染中学会念经,凸显了人性的美好和对传统文化道德的敬慕。③鲁老师后人打听“花瓷细腰鼓”又惭愧离去,前后对比,引发了对孝道的拷问。
4.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B项“神秘阴森”不恰当;C项“表现鲁老师技艺的高超”不当,结合鲁老师嘴里念的内容可知,更多表现鲁老师的伤痛和感慨;D项原因分析不全面,应该是老宋和众人领受到传统文化而使鲁老师感到欣慰。
5.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作用。出现“匕里香”的作用分析,找到相关语段,结合上下文内容分析。结合文本内容“看见墙上的七里香花瓣又掉了不少,对联上的字又淡了一些……”分析,渲染冷清的氛围,结合上文内容“鲁老师哪天忽然走了,谁来给他送终啊”暗示鲁老师年老的孤独。“像七里香的香气四处飘荡,整个城市,不,整个天地之间,都浸透了青花瓷的声音……”,表现鲁老师所坚守的传统文化对人的熏染。
6.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小说标题的内涵。常见的从故事情节结构角度、人物形象角度、小说主题角度、环境角度等分析。如本题为“花瓷细腰鼓”,本义:从人们的猜测可知,暗示鲁老师身世不凡,击鼓念经的场景,暗示出他儿孙不孝。引申义:围绕“花瓷细腰鼓”展开,凸显了人性的美好和对传统文化道德的敬慕。“有操着外地口音的人来眉间坊打听鲁老师的那花瓷细腰鼓”“那人赤陡然,掩面而去”,鲁老师后人打听“花瓷细腰鼓”又惭愧离去,前后对比,引发了对孝道的拷问。
点睛:标题含义一般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的两个方面来分析。表层含义即标题的字面含义、文中内容;深层含义即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标题如果是比喻句的,文中往往不是围绕标题的字面含义来展开叙述,那么我们就应该联系文章的具体内容,弄清比喻义,这样我们就可以领悟出标题的深刻含义。如本题“花瓷细腰鼓”,凸显了人性的美好和对传统文化道德的敬慕。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丁酉新春,旨在“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中国诗词大会”风靡全国,“圈粉”无数。在“一笑二闹三跳四唱”的娱乐节目风靡一时的当下,“中国诗词大会”以优雅的方式脱颖而出。
人们关注“中国诗词大会”,是因为内心对精神雨露的渴求,而传统文化正是精神雨露的源头活水。诗词大都比较凝练,朗朗上口。阅读诗词,人们享受着语言美感带来的欢愉,同时也能感知诗词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这大大拓展了人们的生活视野。阅读诗词,体悟诗词作者的心境,跟他们进行心灵对话,有助于提升人们对生活的感知能力,学习像诗词作者一样去感受和思考生活。
人们关注“中国诗词大会”,还因为如今人们的生活节奏较快,每天八小时上班,满负荷运转,单调乏味的生活让人感觉压抑,而读诗可以暂时疏解内心的阴郁。“中国诗词大会”以引人入胜的形式吸引人们亲近诗词,从诗词之美中获取生活的诗意。生活需要诗意,但诗意并不自然而然地存在。一个人只有徜徉于诗词、发现诗意,才能在与诗词相会的过程中提升文化素养,让心灵空间更饱满。生活不只是柴米油盐,还有诗和远方。
(摘编自“中国新闻出版广电网”)
材料二:
近日,“中青在线”记者专访了诗词大会的主创团队。央视科教频道总监阚兆江说:“诗词是情感的抒发,节目集中展现了中华诗词文化的魅力,引发了广大观众的文化认同和情感共鸣,也坚定了国人的文化自信。‘百人团’成员最小的 7 岁,武亦姝 16 岁,陈更20多岁,看到他们那么年轻,就觉得中华文化后继有人。”
腹有诗书气自华,这是无数次被用来形容诗词大会选手的一句话。“中国诗词大会”总导演颜芳回忆,第二季总冠军、上海复旦附中的学生武亦妹,无论是在地方选拔还是在现场比赛中,都特别淡定。“她得冠军的那一刻,我们想把摄像机推上去给个表情特写,结果发现没必要,她脸上特别平静。”
也许,传统诗词已经离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些遥远,而诗词大会正在拉近这个距离。阚兆江透露,其实诗词大会的题库内容 85%以上来自中小学课本,所以对观众而言有一种“熟悉的陌生感”。“我们不是文人雅士的沙龙,得让人看得懂,从大家熟悉的诗词名篇切入,可以拉近和观众的距离。”阚兆江说,“每一道题不仅是题目,还是话题的开启,让诗词和古今生活有一种联系。我们不是要做一场考试,而是想通过诗词陶冶人们的情操,滋养人们的心灵。”所以,诗词大会的题目都颇“接地气”。比如,把 “减肥”与“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联系,把“化妆”与“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联系,“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对应的则是“购房”——都是当下年轻人关心的话题。诗词对这些年轻人来说,已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颜芳说:“其实诗词的功能至今没有失去,写诗就跟发朋友圈一样,都是情感的表达,很有趣,也很时尚。”诗词大会落幕,而青年一代的诗意生活方兴未艾。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
材料三:
诗词综艺火爆,最近令朋友圈和各种群话风突变,忽如一夜春风来,答题对诗、玩“飞花令”蔚然成风。众声喧哗之下,舆论也出现了反弹,如“从诗词大会生出学霸情 结是一种不堪”“诗词大会说白了还是一场电视秀”等。
16岁的上海女生武亦姝获胜,成了风靡网络的古典风少女偶像,与新媒体喧嚣传播形成对照的是,女孩淡定拒绝了媒体采访。江苏省盐城中学语文老师刘百生告诉记者,“会背古诗的孩子成了古代才女的代名词,成了令人羡慕的‘别人家的孩子’。但热潮总是令人警惕,这不代表咱们的诗词教育很成功,反而说明国民整体古诗词修养很 欠缺。爱好古诗词在当下还是颇为小众。”
在节目中,九宫格、干扰项、抢答等定输赢的方式,也让教育界人士嗅出了“应试”味道。也有选手靠“蒙”答对题目,在一些老师看来,这就是当下应试教育最厉害的地方,以答题技巧制胜,这个节目俨然一场标准化考试。“应试思维”是始终令教育界人士矛盾的纠结点。“应试思维”模式导致古诗词多被视为“语言材料”,学生们只是机械记忆与练知识点多过传播文化,背离其作为“文学”和“文化”的本质。
近年来,被誉为“综艺清流”的“百家讲坛”、汉字听写大会、成语大会等文化盛会风靡一时,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淡漠似乎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人们追捧这些文化盛会的原因,在于人们对中国文化中最精致的文字有一种膜拜的心理,即使如今浸淫于网络语汇,仍心向往之。这也是现在的家长在孩子三四岁时就令其背古诗的原因。可惜,孩子的精神生活最终仍被奥数和考级等占据,缺失了“诗和远方”。借古诗词学霸爆红的契机,教育界人士期待能在全社会的努力下,改善古诗词教育的整体氛围,以减少孩子的背书之苦,让孩子带着热爱,去惬意感受和品味古诗词之美。当喧嚣的现代社会与传统文化有了一次次美丽的“邂逅”,中华文化基因逐渐苏醒,这危机中的微曦,则弥足珍贵。
(摘编自《扬子晚报》)
7. 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三则材料关注的都是“中国诗词大会”在丁酉新春爆红的现象,都充分肯定了这档综艺节目所带来的积极的社会影响。
B. 材料一侧重阐述“中国诗词大会”风靡全国的原因,材料二从主创者的角度侧重阐述举办“中国诗词大会”的意义和初衷。
C. 材料二和材料三都选取了“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总冠军武亦姝的例子,旨在说明“腹有诗书气自华”的道理。
D. 三则材料都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问题,但对传统文化的发展前景并不都抱以乐观的态度。
8. 下列对上述材料的分析概括,正确的两项是(   )
A. 三则材料来源不尽相同,有报纸,有新闻网站,但都及时捕捉到了社会热点,体现了新闻讲求时效性的特点。
B. 三则材料都谈到了“中国诗词大会”的影响,相比较而言,第一、第三则材料的 观点更能代表观众们对“中国诗词大会”的普遍看法。
C. 对于同一综艺现象的报道,三家媒体的受众不同,报道的侧重点也不一样,比如《中国青年报》就突出强调了青年一代与诗词的关系。
D. 三则材料除了具有新闻客观性的特点之外,还具有一定的文学色彩,如三则材料最后一段的抒情性语言,增强了新闻的感染力。
E. 三则材料都不注重对新闻事实的详细报道,而重在阐述对诗词综艺节目火爆现象的看法,以引发人们的思考。
9. “中国诗词大会”这一综艺节目产生了怎样的积极意义和影响?请综合以上三则材料 进行概括。
参考答案:
7. B    8. AD   
9. ①“中国诗词大会”带领人们重温经典诗词,从而提升了人们的生活品位,让人们 在原本单调乏味的生活中发现了诗意和远方;
②“中国诗词大会”所选择的诗歌都很接地气,从而拉近了传统诗词与现实生活的 距离,吸引人们爱上古诗词,有助于推动古诗词的普及;
③“中国诗词大会”这一综艺节目的爆红,引发人们对诗词教育乃至如何传承传统文化的理性思考;
④“中国诗词大会”集中展现了中华诗词文化的魅力,引发了人们的文化认同和情 感共鸣,催生了国人的文化自豪感。
【7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此类试题回答时需注意,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A项“关注的都是‘中国诗词大会’爆红的现象”不准确,材料二是从主创者的角度 侧重阐述举办“中国诗词大会”的意义和初衷。“都充分肯定了”说法绝对,材料三的看法有所保留。C 项材料三选取武亦姝的例子并不是为了“说明‘腹有诗书气自华’的道理”,而是为了引发人们对诗词教育乃至如何传承传统文化的理性思考。D 项“并不都抱以乐观的态度”理解有误,三则材料“对传统文化的发展前景”都抱以乐观的态度。故选B。
【8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此类试题回答时需注意,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B 项“第一、第三则材料的观点更能代表观众们对‘中国诗词大会’的普遍看法”理解有误,第三则材料是部分教育界人士的观点,不一定能代表观众们的普遍看法。C 项“三家媒体的受众不同”理解不准确,三家媒体的受众有交叉。E 项“三则材料……重在阐述对诗词综艺节目火爆现象的看法”理解有误,材料二是从主创者的角度侧重阐述举办“中国诗词大会”的意义和初衷。故选AD。
【9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这是一道信息筛选的题目,答题时要注意审清题干,然后锁定区域,概括文意作答,此题是综合筛选的题目,要立足原文。注意题干中“‘中国诗词大会’这一综艺节目产生了怎样的积极意义和影响”的要求。解答此题,要注意从材料中找出关键语句,并加以整合。如从材料一中“《中国诗词大会》以引人入胜的形式吸引人们亲近诗词,从诗词之美中获取生活的诗意”,可以概括出相关作用。材料二主要讲《中国 诗词大会》所选择的题目都很“接地气”,对人们有一定的吸引作用;此外还有“诗词是情感的抒发
,节目集中展现了中华诗词文化的魅力,引发了广大观众的文化认同和情感共鸣,也坚定了国人的文化自信”。由此可以概括出两个要点。材料三从这一综艺节目引发人们对诗词教育乃至如何传承传统文化的理性思考方面阐述,可以据此分析其作用。
【点睛】信息筛选、概括内容要点或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的题目,是实用类文本阅读必考的题目,有局部和综合两种,局部指答题的区间集中在文章的某个段落,综合指答题的区间在文章的某个部分或全文。答题时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还是综合,局部要对对应的段落进行划分,提取关键词语。综合注意对局部或全文内容的概括,重点注意各段的段首和短尾的句子。答题时注意提取文中的关键词语分析作答。
二、 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
4.
参考答案:
10. ,当,任。居功,自认为有功劳。
11. “以”均是“因为”义;A. “而”第一个表并列,第二个表修饰;B.“其”第一个是代词,第二个是反问语气词;C.“之”第一个是结构助词,取消主谓之间的独立性,第二个是音节助词。
12. 。
13.(1)4分,译文:先生活着的时侯闻名于当代,先生死后有著作流传于后世,如果有这样的成就已经足够了,我们又悲伤什么呢!(“传”译为“流传”,“苟”译为“如果”,“足”译为“足够”,译对分别得1分,整句翻译通顺得1分。)
(2)3分,译文:然而全国上下无论是不是贤人,尚且还因为先生的死痛哭流涕。(“无”译为“无论”,“涕泣”译为动词“痛哭流泪”,译对分别得1分,整句翻译通顺得1分。)
(3)3分,译文:临风想念,往事不能忘怀的原因,就是因为想到从此再也见不到先生了,我将还能和谁在一起呢!(“复见”译为“再次见到”,“谁与归”是一个倒装结构,译对分别得1分,整句翻译通顺得1分。)
5. 古诗文阅读(本大题6小题,共26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始举进士,除大理评事,出知建昌县。以父母皆老,辞不就。得监和州税,父母又不欲行,拯即解官归养。后数年,亲继亡,拯庐墓终丧,犹徘徊不忍去,里中父老数皆来劝勉。久之,赴调,知天长县。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拯曰:“第归,杀而鬻之。”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曰:“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盗惊服。
徙知端州,迁殿中丞。端土产砚,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
除天章阁待制,知谏院。数论斥权幸大臣,请罢一切内除曲恩。又列上诏魏郑公三疏,愿置之坐右,以为龟鉴。又上言,天子当明听纳,辨朋党,惜人才,不主先入之说,凡七事;请去刻薄,抑侥幸,正刑明禁,戒兴作,禁妄。朝廷多施行之。
召权知开封府,迁右司郎中。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曰“包待制”。京师为之语曰:“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旧制,凡讼诉不得径造庭下。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中官势族筑园榭,侵惠民河,以故河塞不通,适京师大水,拯命悉毁去。或持地券自言,有伪增步数者,皆劾奏之。
拯性峭直,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尝 曰 后 世子 孙 仕 宦 有 犯 赃 者 不 得 放 归 本 家 死 不 得 葬 大 茔 中。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
(《杂史》)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除大理评事               除 :授官、任命
B.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       寻:不久
C.里中父老数皆来劝勉       数:多次、屡次
D.适京师大水               适:到…去,前往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    天子以生人付公理
B.童稚妇女,亦知其名    而予亦悔其随之
C.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    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        
D.与人不苟合            有志与力
7.下列各句编为四组,全部表现包拯“清廉”的一组是(    ) (3分)          
①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  ②贵戚宦官为之敛手 
③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   ④适京师大水,拯命悉毁去       
⑤不伪辞色以悦人      ⑥虽贵,衣服、器具、饮食如布衣时
A. ①③⑥     B .②④⑤      C.①②③     D. ④⑤⑥
8.下列给划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尝曰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
B.尝曰/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
C.尝曰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
D.尝曰/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
9.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7分)
(1)“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盗惊服。(4分)
                                                                                       
 
(2)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3分)
                                                                                       
 
参考答案:
5、D(适,恰好,适逢。)
6、C(A目的连词,来;介词,把。B都是代词,他的;自己。C连词,表转折关系。D前者是介词,后者是连词,都可译作“跟、同、和”)
7、A(②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