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8
文档名称:

江苏省南京市西善桥中学2021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docx

格式:docx   大小:60KB   页数:8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江苏省南京市西善桥中学2021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docx

上传人:hezhihe 2025/7/8 文件大小:6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江苏省南京市西善桥中学2021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江苏省南京市西善桥中学2021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 】是由【hezhihe】上传分享,文档一共【8】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江苏省南京市西善桥中学2021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江苏省南京市西善桥中学2021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
一、 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 风云激荡的百年中国,康有为曾被指“其貌则孔也,其心则夷也”,陈独秀则宣称“愚之信仰共和,必排孔教”。两者反映的共同问题是(  )
A.儒家学说已不再适应时代的需求        
B.儒家学说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根深蒂固
C.儒家学说成为近代民主政治建设的阻碍  
D.儒家学说已成为维新变法的有利工具
参考答案:
B
2. 下表是1881年到1911年中国新建铁路里程表。这反映了()
 
清政府向外国借款修建(见备注)
外国资本直接投资经营
清政府独立筹资
官商合办
里程(公里)
4171.2
2746.1
1042.4
1042.4
占总里程比例
46.3%
30.5%
11.5%
11.5%
备注:帝国主义列强攫取中国铁路权的方式,或是强制清政府签订某种文书,作出让予;或是支持、指使其本国金融组织,取得贷款投资权益。
A.洋务运动推动了铁路修建
B.近代民族工业无从发展
C.清政府通过独资、借款、合办等方式控制路权
D.西方列强实际控制了中国铁路修筑权和经营权
参考答案:
D
 
由表格中外国资本直接投资经营和清政府向外国借款修建的比例可知,中国铁路修筑权和经营权被西方列强控制,故答案为D项。洋务运动在甲午中日战争后宣告失败,与材料中的时间信息不符,排除A项;结合所学可知,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在夹缝中发展,排除B项;清政府借款修建铁路的背后实际上是列强对中国主权的侵犯,说明西方列强控制中国铁路修筑权和经营权,排除C项。
3. 阿伦·布洛克在《西方人文主义传统》一书中说:“北欧人文主义传统是宗教改革运动最重要的源泉之一……路德反对牧师的中间角色以及他坚持个人与上帝的直接沟通,很可以被看作是人文主义的自然发展”。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A.宗教改革的核心思想是“因信称义”     
B.宗教改革首先在北欧地区发生
C.宗教改革与人文主义在思想上完全一致   
D.宗教改革吸收人文主义大量的精神要旨
参考答案:
D
4. 秦山核电站和大亚湾核电站的相继建成,说明了
   

参考答案:
D
5. 严复(1854~1921)是我国近代著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曾留学海外。假如他在30岁左右有机会周游世界各地,他有可能(     )
①到奥地利听节奏轻快的《蓝色多瑙河》
②到意大利听旋律优美的歌剧《茶花女》
③在美国欣赏电影《一个国家的诞生》
④到英国听“甲壳虫”乐队的摇滚乐⑤在北京观看谭鑫培表演京剧
A.①②⑤
B.①②③⑤
C.①②④⑤
D.①②③④⑤
参考答案:
A
中外艺术。《蓝色多瑙河》是19世纪60年代出现的作品;歌剧《茶花女》是19世纪中期的作品;《一个国家的诞生》
是1915年的作品;英国听“甲壳虫”乐队的摇滚乐是成立于20世纪60年代的乐队;谭鑫培生卒:-,因此严复30岁的时候可以完成①②⑤ 项事情,故选A。
6. 在16世纪的英国,那些随着罗马帝国衰亡而湮灭的悲剧和喜剧作品被重新挖掘出来,戏剧再次成为流行文化的一部分,并产生了莎士比亚这样著名的戏剧大师。据此可知当时




参考答案:
答案:A
分析:根据材料时间16世纪,以及英国文学可知是文艺复兴扩展到了英国,A项正确。启蒙运动是17世纪从瑛姑开始,排除B。英国当时还没有确立民主政体,排除C。莎士比亚的作品和罗马帝国的兴衰无直接联系,排除D。
7. 从大革命时期到抗日战争时期,中国革命的战略中心,依次从珠江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其中实现从长江流域向黄河流域成功转移的直接因素是
A.北伐战争的胜利 B.抗日战争的胜利 C.红军长征的胜利   D.解放战争的胜利
参考答案:
C
8. 下列历史情况与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扩大密切相关的是
①词的兴起和流行
②唐朝诗歌的兴盛
③明清小说的蓬勃发展
④元杂剧的繁荣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参考答案:
A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宋代以来,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在不断扩大,从而为宋词的流行、元杂剧的繁荣以及明清小说的蓬勃发展提供了基础,故①③④正确;唐代市民阶层还未兴起,唐诗不是市民阶层兴起的产物,故②错误。所以本题答案为A项,BCD错误。
9. 在金融危机的打击下,西方出现了一股“马克思热”,“马克思回来了”,人们开始重新阅读他的著作,以期能从中找到对当下危机的解读,希望马克思的幽灵能够挽救这场金融危机,或者,至少可以给人们带来希望和启示。这主要是因为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
A. 资本主义必将为共产主义所取代      B. 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C. 资本主义不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  D. 无产阶级是资产阶级的掘墓人
参考答案:
C
10. 有学者认为,文艺复兴的倡导者和19世纪末中国维新思想宣传者的手段都很高明。两者的“高明”之处在于




参考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要注意文艺复兴和维新变法时思想宣传的共同点.文艺复兴是借助复兴希腊罗马文化为名宣传资产阶级新文化,而康有为则是借儒学的外衣来宣传维新变法思想.所以两者的共同点都是借助传统文化来宣传新思想。A与维新思想不符,BC与文艺复兴不符,故选D。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文艺复兴。
【名师点睛】文艺复兴是14~17世纪正在形成中的资产阶级在复兴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名义下发动的弘扬资产阶级思想和文化的运动。
11. 19世纪末,维新变法从一种思潮得以发展成为一场政治运动,关键是维新派
A.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符合历史发展趋势      B. 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C.把维新变法与救亡图存结合起来            D. 争取到光绪帝的支持
 
参考答案:
C

12. 董仲舒认为,“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这一段话的核心思想是
A.“天人感应,天人合一”           B.“仁者爱人,民贵君轻”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君权神授” 
参考答案:
A
13. 《管子·侈糜》中说“市也者,劝(意指“推动生产”)也;劝者,所以(本业)起。本善而末事起。不侈,本事不得立。”据此材料判断,下列结论最符合管子经济思想的是(   )
A.刺激消费,推动生产               
B.主张节俭,反对奢侈
C.重视农业,抑制商业              
D.劝课农桑,提倡积累
参考答案:
A
考查中国古代经济政策。分析材料,主要讲的是要通过刺激消费,以推动社会生产的发展。分析选项,A项符合题意,B、C、D与题意不符,所以应选A。
14. 中国战场进行百团大战时,欧洲战场正在进行                         (   )
A.不列颠之战  B.莫斯科保卫战  C.诺曼底登陆战 D.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参考答案:
A
15. 面对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美国推行了罗斯福新政。罗斯福新政的重要特点是
A.自由放任            B.重农抑商      
C.重商主义            D.国家干预经济
参考答案:
D
16. 19世纪30年代,英国议会曾对工厂用工问题、工人的劳动时间等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社会调查,并于1833年颁布《工厂法》等法律。这说明当时的英国(    )
A.1832年议会改革激化了社会矛盾   
B.议会通过立法干预社会经济和生活
C.马克思主义已在英国广泛传播      
D.工业革命的完成带来了严重的社会危机
参考答案:
答案: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生运用所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工人的劳动时间等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社会调查,并于1833年颁布《工厂法》等法律”说明在工业革命的过程中,政府强化了对社会经济的管理,故B项正确。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
17. 说20世纪20年代是资本主义发展的相对稳定时期,其主要依据是(  )
    ①形成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②社会主义共处
    ③资本主义各国经济开始恢复    ④资本主义国家渡过了战后初期的动荡时期
        A.①②③  B.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参考答案:
D
18.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材料表明老子主张(  )
A.“为政以德” B.不能转化矛盾   C.愚化百姓  D.“无为而治”
参考答案:
D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旨在考查正确解读材料的能力。题目中的“老子”即先秦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故排除属于先秦时期儒家学派的思想的A项;B项的表述与老子认为事物具有向相反方向转化的规律的观点不符,故排除;题目中的信息“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体现了老子“无为而治”的主张,故排除与此表述不符的C项,选择D项。
19. 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这样评价一位哲学家:“他将佛家顿悟之说施用于中国儒学的思想体系内。”黄仁宇意在强调()
“君权神授”发展儒学
“性命之源”高度理解儒学
“存天理,灭人欲”提升儒学
“致良知”强调内心修为发展儒学
参考答案:
D
试题分析:董仲舒时期佛教还未在中国广泛流行,对官方的思想影响还没有达到一定程度,所以A项错误。C项与材料无关,朱熹的思想中并没有佛教的内容。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理学·王阳明的思想
20. 中国近代在学习西方政治模式的历程中,其学习对象经历的演变是
——美法式——俄国式
——俄国式——美法式
——英日式——俄国式
——美法式——英日式
参考答案:
A
中国在向西方学习过程中,先是维新变法运动中的学习英日的君主立宪制,然后是美法的民主共和制度,最后走的是俄国的社会主义道路,所以正确的是A项,其他时间错误。
21. 右图是唐朝的鸿胪寺。唐太宗统治时期,在鸿胪寺经常可以看到的    人是(  )
A.各国使者            B.宗教人士 
C.少数民族首领        D.各地学子
参考答案:
A
22. 当读到:条件一:科举产生的士大夫们,注重道德文化修养,注重气节,对儒家经典大义的不
断探究成为时尚。条件二:学堂上老师带读:“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由此判断得出的正确答案是
A.“百家争鸣”时儒学已成为蔚然大宗
B.西汉对儒学的推广和太学的兴办
C.宋明理学对儒学的发展
D.明末清初思想活跃局面的出现
参考答案:
C
23. 唐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本质上反映了
A.唐代开创的科举制,有利于庶族地主登上统治舞台
B. 征辟察举制的正式瓦解
C.魏晋南北朝形成的士族门阀政治的衰落
D. 南方经济的开发,导致了气候的变化
参考答案:
C
24. 在历史学习中,我们经常会接触到史料(史实)、史论与史观。“史论”即关于客观历史,如史事、人物、历史现象等的评论。“史观”是人们分析、认识、评论史实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下列属予史论的是
,革命军占领武汉三镇
,清帝退位;清朝覆灭


参考答案:
25. 明代规定“凡内外官属衙门官吏,有系父子、兄弟、叔侄者,皆须回避”,吏部选任官员“南北更调,定为常例”;改御史台为都察院,设十三道监察御史,加重其职权。后又设六科给事中,使之成为另一套独立的监察体系。由此可知明代的监察制度




参考答案:
C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明代的监察制度分工明确,职责分明,有利于政治风清气正,C选项符合题意。监察制度在秦汉时期就开始形成独立体系,而不是在明朝才开始形成,A选项排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整个明代存在很多贪腐问题,明代的监察制度并没有成功防止官员的腐败,B选项排除。监察制度不具备人才选拔的效用,二者没有直接关系,D选项排除。
26. 唐初禁止在籍户口逃亡,凡亡者“一日答三十,十日加一等”;开元九年,朝廷规定,逃户自首者可以选择就地附籍,免除其6年的租调和徭役。这一调整




参考答案:
B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和徭役的主要承担者,无论“唐初禁止在籍户户口逃亡”还是“开元九年,朝朝廷规定,逃户自首者可以选择就地附籍”都是为了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农民的自由迁徙权力,故A项排除;材料调整无法体现出租佃关系的发展和遏制土地兼并,故CD项排除。
27. 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内涵不断丰富、发展,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儒家思想吸收了法家的“大一统”思想

,新儒学中已经吸收了佛教等外来文化的成分
,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被取代
参考答案:
D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旨在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联系所学知识得知,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仍处于正统地位,进步思潮只是一小部分,不占主流,D项表述有误,符合题意,正确。ABC三项表述都与史实相符,但都不符合题意,均排除。故选D。
28. 小明在阅读卢梭的文章时,看到一句话:“没有一个人富得能够购买他人,没有一个人穷得被迫出卖自己。”对此,小明不甚理解。请你帮他分析,上述言论表明了卢梭
A.强烈反对财产私有制     
B.主张废除资产阶级私有制
C.向往小农经济社会       
D.反对贫富悬殊而不反对私有制
参考答案:
D
考查卢梭的思想。材料“没有一个人富得能够购买他人,没有一个人穷得被迫出卖自己。”表明,卢梭反对贫富悬殊但不反对私有制。依据所学,卢梭代表小资产阶级的利益,并不主张废除私有制。故应选D。
29. 1924年1月,孙中山在闸述“国民党之主义”时指出:“民生主义,其最要之原则,不外二者,一曰平均地权,一曰节制资本。”其阐述()
A.具有鲜明的扶助农工的思想倾向
B.标志着国民各阶层的普遍觉醒
C.宣告了国民革命运动高潮的到来
D.推动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兴起
参考答案:
A
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是针对资本主义国家贫富差距过大而提出的措施,具有鲜明的扶助农工的思想倾向。故答案为A项。B项说法绝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国民革命运动的高潮是北伐战争,排除C项;“工农武装割据”是毛泽东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提出的理论,排除D项。
30. 将“神七”成功送入太空用的是“长征火箭”,中国早期的“火箭”与现在的火箭虽然相差甚远,但都是利用反冲运动的原理,如果你要查找火药武器的最早记录,应该查阅
A、《史记》             B、《汉书》       C、《唐书》       D、《清史稿》
 
参考答案:
C

二、 非选择题(共40分)
3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我们看中国古代的政治体制,对此需要做具体分析。如果没有这样的体制,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则无从谈起。中国的君主集权制度曾经对包括皇帝在内的统治者形成过一定的制约,更加重要的是,这种体制有利于维护中国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安宁。其中的科举选官制度扩展了统治集团的社会基础,为中小地主和平民开辟了入仕途径,形成了由下层社会到上层社会的政治通道,特别是科举制度将教育制度与选官制度结合为一个整体,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上层官员队伍的知识水平,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发展作出了贡献。中国古代有法制,缺少法治。君主把法制作为治民治吏的一种手段,自己则凌驾于法制之上。正因为如此,同一个制度体系,在不同的君主手里,可以有不同的效果;一治一乱,有天壤之别,反映出人治的弊端。
——摘编自张岂之《从民族复兴的高度看中华文化前景》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古代史,围绕“体制与社会发展”进行阐述。(要求:论题自拟、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参考答案:
 
论点方面
论据方面
论证方面
一等
中国古代政治体制保证了中华文明的延续和传承,但明清时期,延缓了向近代文明的转变。
 
(1)中国古代政治体制保证了中华文明的延续和传承。
君主集权制度有利于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安宁,保障经济文化的发展;官僚政治(士人政府)冲破了贵族血缘世袭,扩大了统治集团的社会基础;科举制度保证了上层官员队伍的知识水平。
(2)明清时期延缓了其向近代文明的转变。
君主专制空前强化,人治弊端更加暴露,造成体制僵化,妨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未能主动融入工业文明潮流,使近代中国逐步落后于西方。
层次分明;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达流畅。
二等
论证过程中提出观点;简单抄材料
按点给分
层次较分明,史论能结合。
三等
观点片面;
按点给分
要点式列举
四等
论点不合理;无论点
按点给分
要点式列举
 
【详解】根据材料中“有利于维护中国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安宁”、“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发展做出了贡献”、“正因为如此,同一个制度体系,在不同的君主手里,可以有不同的效果;一治一乱,有天壤之别,反映出人治的弊端。”等信息,再结合明清时期我国政治制度的影响,可以得出古代中国的政治体制对中华文明的延续和传承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明清社会转型时期,也成为文明发展的障碍和阻力,最终迟滞了向近代化的转型。也就是说这一题的观点主要注意把中国政体放在整个中华文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去看待,一分为二的评价。之后可以根据材料中的角度,从君主集权、官僚政治、选官制度层面进行论证
3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政治上的自由是公共自由,要保障公共自由,就应该避免把权力单独委托给一 个人、几个人或少数人,因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 为此,提出一条原则,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用权力来约束权力,形成一种能联合各种权力的机制,其中各种权力既调节配合,又相互制约,即权力要分开掌握和使用。 
-----孟德斯鸠《罗马盛衰原因论》
材料二  难道农民的儿子生来颈上带着圈,而贵族的儿子生来在腿上带着踢马刺吗?……一切享有各种天然能力的人,显然是平等的。……除了法律以外,不依赖任何别的东西,这就是自由人。 
——《伏尔泰语录》 
材料三  人人享有自由平等的权利而不论其出身。人们应自由订立社会契约,组成国家。社会中应有“共同意志”,人人遵守。社会契约就是共同意志的体现,代表所有人的权利与自由。这是至高无上的人民主权,不可侵犯,不得转让,不受限制,不准分割。为维护这一主权,必须使人人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政府官员只是人民委派的工作人员,不享有主权。人们在行使自由权时,绝不允许损害他人的自由,否则他自身也就不自由了。这时,共同意志就要通过法律手段制裁他,“强迫他自由”。 ——卢梭《社会契约论》 
请回答: 
(1)归纳材料一所体现的思想,并指出这一思想的历史影响。
(2)材料二体现了什么思想?有何进步意义?
(3)据材料四,卢梭在国家学说、人权学说、法治学说诸方面,各提出了什么主张?
(4)在“自由”这个问题上,材料三与材料一、四各侧重什么?
参考答案:
(1)“分权与制衡”(即权力分立,制约与平衡)的思想。为资本主义确立一套政治构想,成为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则。
(2)自由、平等、天赋人权的思想。对反对封建专制和封建等级制度起了进步作用。
(3)国家学说:建立契约国家;政府官员是人民公仆,受人民严格监督。人权学说:人民主权高于一切,人民主权就是公共意志,自由并不是不受限制的自由。法治学说:以法律保障人民主权;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4)材料二侧重于要求获得自由平等、天赋人权;材料一、三侧重于通过规范国家权力来保卫自由和人权。
33.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是国际竞争中软实力和影响力的象征,也是政党的精神旗帜。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张载《张子语录》
我全神贯注地读孔子的这些著作,我从中吸取了精华,孔子的书中全部是最纯洁的道德,在这个地球上最幸福的、最值得尊敬的时代,就是人们尊从孔子法规的时代。在道德上欧洲人应当成为中国人的徒弟。
——摘编自伏尔泰《哲学辞典》
(1)指出张载名言体现了他怎样的精神品质?(2分)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伏尔泰为什么对孔子的思想推崇备至。(3分)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
——中共第十七届六中全会全体会议公报
(3)请回答:“双百”方针、“二为”方向的的主要内容是什么?(4分)
材料三  从19世纪中叶起,……在文化领域,人为的、地理上的界限逐渐被淡化,世界各种文化之间的交流、融合不断加强。20世纪50年代以后,……世界各个国家、民族和地区的文化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传播与交流着。                      
——摘编自人民版《历史》必修第三册
(4)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中叶以来促使世界各国文化交流加速的原因。(4分)
材料四  世界文化丰富多彩,每个民族和国家的文化都有自身的特性,从而形成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中国文化虽然是一种相对系统完整的体系,但是,从主流走向来看,在面对世界不同的文化体系时却能够持一种开放亲和的态度。”       
——张阿利《文化新格局建构的历史根基》
(5)以近代中国的史实一例说明中国文化“在面对世界不同的文化体系时却能够持一种开放亲和的态度”的观点。(2分)据此,你认为应该如何对待世界文化的多样性?(2分)
参考答案:
(1)注重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2分)
(2)原因:孔子的思想核心“仁”,要求统治者实行德治、仁政的主张有利于伏尔泰宣扬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开明君主制等的思想主张。(3分)
(3)“双百”方针:在艺术问题上允许不同风格、不同流派、不同题材、不同手法的作品同时存在,自由发展;在学术问题上提倡不同学派、不同观点互相争鸣,自由讨论。“二为”方向: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4分)
34. 时势造英雄,英雄影响时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功(攻)战日作,流血于野……乃今皇帝,一家天下。兵不复起,灾害灭除。黔首(百姓)康定,利泽长久。﹣﹣《秦峄山刻石》
材料二: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人教版《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第10页
(1)材料一歌颂了秦始皇什么功绩?应怎样看待“秦峄山刻石”中的内容?
(2)材料二反映了唐太宗怎样的“华夷”观?该观念在当时有何积极影响?
参考答案:
考点:15:秦朝统一;V4:唐太宗的历史功绩.
分析:
(1)本题考查对秦朝统治的相关知识.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结论.
(2)本题考查对唐太宗统治的评价.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结论.
解答:
(1)根据“乃今皇帝,一家天下.兵不复起,灾害灭除”可知歌颂了秦始皇结束分裂,实现统一的功绩.根据“黔首(百姓)康定,利泽长久”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秦始皇完成统一确实为国家的安定和人民生活的稳定提供了条件,这是秦始皇不可否认的功绩.但实际上秦朝的严刑峻法和沉重徭役也引发了不断的农民起义,最终导致秦朝二世而亡.
(2)根据“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可知唐太宗在民族观念上坚持民族团结,华夷一体.就当时来讲,这样的民族观念有利于促进民族融合与交流,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答案:
(1)功绩:结束分裂,实现统一.评价:肯定石刻当中对国家统一的评价,但统一只提供了社会安定局面的可能性;与历史上秦实行严刑峻法、沉重徭役赋税等引起的农民起义相矛盾.
(2)观念:民族团结,华夷一体.影响:促进民族交流和融合、统一与发展;有利于“贞观之治”局面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