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
文档名称:

消毒技术规范样本.doc

格式:doc   大小:31KB   页数: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消毒技术规范样本.doc

上传人:海洋里徜徉知识 2025/7/9 文件大小:31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消毒技术规范样本.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消毒技术规范样本 】是由【海洋里徜徉知识】上传分享,文档一共【7】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消毒技术规范样本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消毒技术规范
《消毒技术规范》合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生产、经营、使用和检查消毒产品组织,医疗卫生机构以及传染病疫源地和其她一切需要消毒场合。4月1日起实行。
消毒
杀灭或清除传播媒介上病原微生物,使其达到无害化解决。
灭菌
杀灭或清除传播媒介上一切微生物解决。
化学批示物
运用某些化学物质对某一杀菌因子敏感性,使其发生颜色或形态变化,以批示杀菌因子强度(或浓度)和/或作用时间与否符合消毒或灭菌解决规定制品。
生物批示物
将恰当载体染以一定量特定微生物,用于批示消毒或灭菌效果制品。
消毒剂
用于杀灭传播媒介上微生物使其达消毒或灭菌规定制剂。
灭菌剂
可杀灭一切微生物(涉及细菌芽孢)使其达到灭菌规定制剂。
高效消毒剂
指可杀灭一切细菌繁殖体(涉及分枝杆菌)、病毒、真菌及其孢子等,对细菌芽孢(致病性芽孢菌)也有一定杀灭作用,达到高水平消毒规定制剂。
中效消毒剂 
指仅可杀灭分枝杆菌、真菌、病毒及细菌繁殖体等微生物,达到消毒规定制剂。
低效消毒剂 
指仅可杀灭细菌繁殖体和亲脂病毒,达到消毒规定制剂。
有效氯
有效氯是衡量含氯消毒剂氧化能力标志,是指与含氯消毒剂氧化能力相称氯量(非指消毒剂所含氯量),其含量用mg/L或%浓度表达。(有效碘及有效溴定义和表达法与有效氯相应)。
中和剂
在微生物杀灭实验中,用以消除实验微生物与消毒剂混悬液中和微生物表面上残留消毒剂,使其失去对微生物抑制和杀灭作用试剂。
中和产物
指中和剂与消毒剂作用后产物。
菌落形成单位
在活菌培养计数时,由单个菌体或汇集成团各种菌体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繁殖所形成集落,称为菌落形成单位,以其表达活菌数量。
自然菌 
在消毒实验中,指存在于某一实验对象上非人工污染细菌。
存活时间
用于生物批示物抗力鉴定期,指受试批示物样本,经杀菌因子作用后所有样本有菌生长最长作用时间 (min)。
杀灭时间
用于生物批示物抗力鉴定期,指受试批示物样本,经杀菌因子作用后所有样本无菌生长最短作用时间 (min)。
D 值
杀灭微生物数量达90%所需时间(min)。
杀灭对数值
当微生物数量以对数表达时,指消毒先后微生物减少对数值。
杀灭率
在微生物杀灭实验中,用百分率表达微生物数量减少值。
灭菌保证水平 
指灭菌解决后单位产品上存在活微生物概率。SAL普通表达为10-n。如,设定SAL为10-6,即经灭菌解决后在一百万件物品中最多只容许有一件物品存在活微生物。
疫源地消毒
对存在或曾经存在传染源场合进行消毒。
随时消毒
有传染源存在时对其排出病原体也许污染环境和物品及时进行消毒。
终末消毒
传染源离开疫源地后进行彻底消毒。
防止性消毒
对也许受到病原微生物污染物品和场合进行消毒。
无菌检查
证明灭菌后物品中与否存在活微生物所进行实验。
生物负载 
被测试一种单位物品上承载活微生物总数。
暴露时间
消毒或灭菌物品受到消毒因子作用时间。又称作用时间、解决时间。
人员卫生解决
对污染或也许被污染人员进行人体、着装、随身物品等消毒与清洗等除污染解决。
载体
实验微生物支持物。
抗菌
采用化学或物理办法杀灭细菌或妨碍细菌生长繁殖及其活性过程。
抑菌
采用化学或物理办法抑制或妨碍细菌生长繁殖及其活性过程。
功能检查
消毒实验室规定
检查机构微生物实验室应采用封闭式布局,建筑应便于清洁、消毒。为避免污染应在相对正压干净条件下进行,但有时因特殊需要,用致病菌作批示菌时,则应在生物安全柜(负压)内进行。对无菌产品无菌检查实验, 必要在100 级干净度实验室,或100 级层流操作柜中进行。
无菌操作规定
⑴实验开始前,应以湿式办法清洁台面和打扫室内地面,然后以紫外线或其她办法对实验室内空气进行消毒;
⑵实验人员应穿戴工作服、口罩、帽子;进行无菌检查时,需经风淋后进入实验室,然后,对的穿戴好无菌隔离衣、帽和口罩;
⑶每吸取一次不同样液应更换无菌吸管,接种环(针)需在火焰上烧灼灭菌后,才可再次使用;
⑷规定无菌试剂,如蒸馏水、生理盐水、磷酸盐缓冲液、培养基、牛血清白蛋白、原则硬水、中和剂等,均需灭菌或过滤除菌;
⑸无菌器材和试剂,使用前须检查容器或包装与否完整,有破损者不得使用;
⑹正在使用无菌器材和试剂不得长时间暴露于空气中;
⑺移液或接种时,应将试管口和琼脂平板接近火焰,防止污染;
⑻所有用过污染器材,应及时放入盛有消毒液容器中,以防止对周边环境和清洁物品导致污染;
⑼若不慎发生微生物培养物摔碎或其她实验微生物泄漏事故时,无论与否具备致病性,均应及时对污染及也许波及区域进行消毒解决;
⑽所有实验结束后,应按常规对室内空气和环境表面进行消毒解决。
实验品批次规定
⑴消毒剂样品,送检单位应送检3 批样品,样品包装和标记应与拟销售产品完全相似,在理化实验时,需检测3 批样品,每批取1 个样品平行测定2 次,取平均值报告成果。在杀灭实验时,取3 批样品中含量最低者进行实验。在毒理实验中,取3 批样品中含量最高者进行实验。
⑵消毒器械,送检单位应送检3 件样品,大型器械可送检1 件样品,标记应与拟销售产品完全相似。
⑶化学批示物、生物批示物、灭菌包装、卫生用品和1 次性使用医疗用品,送检单位应送检3 批样品。
实验规定
⑴根据申报单位提供产品研制报告和产品使用阐明书进行检查。
⑵用于评价消毒剂消毒效果实验室实验应以悬液定量法为主,实验须重复3 次。
⑶用于评价医疗器械灭菌消毒剂和消毒器械灭菌功能鉴定实验应用载体定性法,实验应重复5 次。在无特殊规定状况下,普通以不锈钢圆片为载体。
⑷对不适当用悬液定量法评价消毒剂,如粘稠消毒剂和冲洗消毒消毒剂等实验室实验用载体定量法,实验应重复3 次。在无特殊规定状况下,以布片为载体。
⑸评价消毒剂消毒效果实验室实验,实验浓度要用产品阐明书规定该消毒剂对某一有代表性消毒对象最低使用浓度。实验设3 个不同作用时间, 倍,第二时间为最短作用时间, 倍。对多用途消毒剂,消毒对象所涉及微生物相似时,若使用浓度相似,选取各种用途中最短作用时间。若使用时间相似,选取各种用途中最低使用浓度。使用浓度低,作用时间短者与使用浓度高和作用时间长者同步存在时,此前者为准。使用浓度高,作用时间短者与使用浓度低,作用时间长者同步存在时,每个剂量均须进行实验。
评价消毒剂灭菌效果模仿现场灭菌实验, 倍最短作用时间进行实验。评价消毒剂消毒效果现场或模仿现场实验,应用产品使用阐明书最低有效浓度和最短作用时间进行实验。
⑹在对消毒剂进行监督监测时,定量杀菌实验消毒剂浓度和作用时间选取消毒对象中抗力最强微生物,以阐明书规定最低浓度和最短时间验证其消毒效果。 倍作用时间验证其灭菌效果。
⑺鉴定和监测多用途消毒剂与消毒器械消毒效果时,现场或模仿现场实验消毒对象原则上是在类似物品中最难达到消毒合格者,如医疗器械消毒或灭菌选用止血钳;皮肤消毒选取人体前臂屈面皮肤;织物消毒选取棉布;普通物品表面(涉及木质、塑料、橡胶、玻璃)消毒选取木质表面;餐具消毒选用竹(木)筷,不用于筷子消毒可选用瓷质碗盘;地面消毒选取水泥地面;手消毒选取五指屈面;对于特指消毒对象而又在上述物品中不能选出有代表性物品时,则需用该特指对象进行实验。
⑻对于通过充分清洗消毒对象专用消毒剂,可按其用法,在杀菌实验时可减低干扰物浓度。
消毒品测试拟定
⑴有效成分含量测定:有效成分系指具备杀菌作用成分。所有化学消毒剂均应进行本项检测。所测含量在产品有效期内,不得低于公司原则下限值。复方化学消毒剂测其杀菌重要成分含量。植物消毒剂和用其提取物配制消毒剂可不测定有效成分。
⑵pH 值测定:所有消毒剂需测定消毒剂原液pH 值,固体消毒剂应测定最高应用浓度pH 值。对于需调节pH 后使用消毒剂则应在pH 调节剂加入先后分别测定pH 值。
⑶稳定性实验:所有消毒剂均应进行稳定性实验,可用加速实验法37℃,90d 和/或54℃,14d;也可选用室温留样法。以化学成分为主消毒剂,用化学法进行稳定性实验;以植物为重要有效成分消毒剂,用微生物法进行稳定性实验;以化学成分和植物为有效成分消毒剂,同步用化学法和微生物法进行稳定性实验。
⑷金属腐蚀性实验:用于金属物品消毒消毒剂应进行本项检测,实验浓度应选取最高使用浓度。
⑸微生物杀灭实验:所有消毒剂均应进行本项检测。实验前, 必要先按不同种类实验微生物分别进行相应化学中和剂或其他残留消毒剂去除法鉴定实验,选出适当中和实验微生物以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ATCC 6538 作为细菌繁殖体中化脓性球菌代表;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8099 作为细菌繁殖体中肠道菌代表;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ATCC 15442 作为医院感染中最常分离细菌繁殖体代表;白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lbus)8032 作为空气中细菌代表; 龟分枝杆菌脓肿亚种(Mycobacterium chelonae subsp. abscessus)ATCC 93326 作为人结核分枝杆菌代表;枯草杆菌黑色变种芽孢(Bacillus subtilis )ATCC 9372 作为细菌芽孢代表;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ATCC 10231 和黑曲霉菌(Aspergillus niger)ATCC 16404 作为致病性真菌代表;脊髓灰质炎病毒-Ⅰ型疫苗株(Poliovirus-Ⅰ)作为病毒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