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关于推动农村教育全面提升,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建议
阳谷县第一中学刘法哲
近几年来,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义务教育工作。通过积极化解义务教育学校债务,不断增加义务教育阶段基础设施和经费投入,义务教育阶段的办学条件得到了改善,教学质量得到提升。但是,在看到成绩的同时,就推动农村教育全面提升,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方面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突出表现在:
一是城乡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从总体看,城乡之间、学校之间的教学设施、师资力量、办学水平还很不均衡,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明显落后于城区学校,而村级小学的办学条件尤为落后,教学设施设备、器材不足,图书数量少,优质教育资源相对短缺,而且与城区学校的差距越来越大。
二是农村学校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目前,在师资队伍配置上, 农村学校普遍存在教师年龄结构老化,学历层次较低,师资水平参差不齐,学科配置不合理等问题,尤其是农村小学最为严重。据调查,90年代转正的一大批民师仍在支撑着小学教育教学工作,其中相当一部分教师的专业水平和业务能力不高,接受新课程理念较为缓慢,“教非所学,学非所教”等跨科现象还比较突出,从而影响着教育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升与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
三是农村学生转向城区学校就读现象突出。由于农村学校师资水平总体不高、教学质量偏低,导致不少学生转向城区学校,加之农村学生辍学现象仍然存在,造成了农村学校生源明显萎缩,班额偏小,而城区部分学校班额严重超编,既增加了管理难度,又影响了教育质量,这种不良循环己给学校办学带来诸多困难。
四是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亟待解决。在农村学校中有不少的“留守儿童”。在这些“留守儿童”中,“隔代抚养”、“亲属寄养”的现象非常突出。他们一般都由祖父母或其他亲属监护,由于祖孙年龄差异大,监护人本身是文盲、半文盲,平时对“留守学生”监管不力、监护不到位,只能照顾孩子们的生活起居,无法了解他们的学习和思想情况,导致“留守学生”在缺乏父母关爱的环境中成长,性格大多比较内向、孤僻,容易产生自卑心理。有的“留守学生”的学习和思想状况不尽人意,产生厌学情绪。
为推动农村教育全面提升,加快促进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特出以下建议:
1、进一步加大对农村薄弱学校基础设施建设。义务教育的全面普及只是第一步,“有学上”解决的是就学机会公平问题。随着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农村家长对于孩子接受优质教育的期望越来越高,要求“上好学”,“有好学上”的愿望很强烈。针对新的形势发展,建议进一步合理调整农村学校布局,整合教育资源,撤并一些不符合办学条件的农村小学或教学点,最大化地发挥教育资源的整体优势。各级政府的教育专项资金要进一步加强对薄弱学校的投入,重点加大对农村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力度,努力促进城乡间、校际间教育的均衡发展。农村学校要按照国家规定开齐、开全课程,努力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质量,让农村孩子“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出得去”,让农村的孩子同城里的孩子一样、都能享受到同等的优质教育。
2、进一步加大充实、优化农村教师队伍的力度。搞好师资队伍建设是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保证。建议各级政府从政策、经费、机制等方面对农村教师队伍给予大力支持。教师编制重点向农村倾斜,建立教师
合理正常的补充机制,依据编制每年为农村学校补充新鲜血液,逐年改善目前农村学校教师年龄结构、学科结构不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