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第五节鼻槁
[概述]
鼻槁是指以鼻内干燥、鼻内肌膜萎缩、鼻腔宽大为特征的鼻病。与西医学的萎缩性鼻炎、干燥性鼻炎相类似。
鼻槁为一种发病缓慢的鼻病,女性患者相对较多。
多发生于干寒地区,干燥的工作环境。
长期患鼻腔或鼻窦慢性化脓性炎症,鼻腔分泌物引流不畅,以及维生素缺乏,营养不良及其他全身疾病导致鼻腔粘膜改变而发病。
病名与别名
鼻槁,“槁”即鼻内干燥之意,鼻槁病名
最早见于《灵枢·寒热病论篇》:“皮寒热者,
不可附席,毛发焦,鼻槁腊”。
《难经》、《金匮要略》及后世医著亦有“鼻干”
“鼻燥”等记载,但多指病变中的症状而言,而没有
用鼻槁命名。
在全国中医学院试用教材第三版《中耳鼻咽
喉科学》中,始用“鼻槁”作为本病的病名。
鼻槁与萎缩性鼻炎、干燥性鼻炎等病相类似。
共同的临床表现以鼻内干燥,肌膜干燥或萎缩,涕痂多,嗅觉失灵,部分病人鼻气腥臭的特点。
㈠萎缩性鼻炎
主要症状:鼻内干燥,鼻塞,嗅觉迟钝,鼻气腥臭,脓涕鼻痂多。
检查:鼻内肌膜萎缩,鼻腔宽大,鼻腔内积存大量黄绿色或灰绿色脓稠鼻涕或鼻痂,若除去痂皮,鼻粘膜干燥,充血,若鼻骨和鼻中隔软骨枯萎较甚,则鼻梁呈扁平状。
㈡干燥性鼻炎
主要症状:鼻腔干燥感是本病主要症状,伴鼻腔异物感或刺痒感,常引起喷嚏,并易引起鼻衄。
检查:鼻粘膜干燥、充血,鼻腔有少许粘涕及痂块。有时鼻粘膜表面糜烂、溃疡。粘膜病变在鼻腔前1/3较明显。
[病因病机]
一、燥邪袭肺
肺属燥金,开窍于鼻,燥热之邪侵袭,多先伤肺。由于气候干燥或多尘干燥的工作环境等均可致燥气伤肺,燥热之邪循经上犯鼻窍,蒸灼肌膜而致病。
二、肺肾阴虚
由于素体阴虚,又过食辛辣炙助阳生热之物,或吐利亡津,病后失养,或劳伤过度,阴血内损,则致肺肾阴虚,气津亏损,阴液无以上承,虚火上灼,则肌膜枯槁而为病。
三、脾气虚弱
脾土为肺金之母,主运化水谷精微,若饮食失节,劳倦内伤,脾弱失运,气血精微生化不足,无以上输充肺而濡养鼻窍,肌肤失于濡养,兼以脾不化湿,蕴而生热,湿热熏灼,肌膜渐渐干萎。
病史:慢性鼻病,有害气体接触史;或者是长期虚损
性疾病病史
临床表现:鼻内干燥,鼻塞,嗅觉减退,鼻气辛臭
局部检查:鼻粘膜干燥、萎缩,鼻甲缩小(尤以下
鼻甲为甚),鼻腔宽大,可见大量黄绿
色脓痂覆盖。
[临床诊断]
一、分型治疗
㈠燥邪袭肺
主证:鼻内干燥,灼热疼痛,鼻内肌膜萎缩,充血,易出血,鼻腔干痂多,常带血丝,特别在天气干燥季节,症状更加明显。患者常感咽干、咽痛、咽痒,时有干咳,舌质红,苔白干,脉细数。
[辨证论治]
治法:宣肺散邪,养阴润燥
方药:泻白散合养阴清肺汤加减。泻白散功能清泻肺热,养阴清肺汤功能养阴清肺,凉血解毒,故两方合用,既有养肺清肺作用,又有泻热散邪之功,清肺热而不伤肺阴。
或清肺救燥汤加减。
㈡肺肾阴虚
主证:鼻内干燥,涕痂积留,咽干不适,咽时微痛,手足烦热,咳嗽少痰,或见头晕耳鸣,腰酸膝软,舌红少苔,脉细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