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
文档名称:

小儿惊厥的护理.doc

格式:doc   页数: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小儿惊厥的护理.doc

上传人:yunde113 2015/6/3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小儿惊厥的护理.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发热病人的护理
发热指产热增多或散热减少,均可导致体温升高称发热。发热是一种症状,以感染性发热为多见。非感染性发热常见于血液病,恶性肿瘤、理化因素等。体温在38℃以下为低热,38℃——39℃为中热,39℃——40℃为高热,40℃以上为超高热。高热可出现谵妄、惊厥、错迷及水电解质紊乱等。
据发热程度可分为:
低热:ºC- 38℃,多见于活动性肺结核、风湿热;
中等热:38~℃,多见于急性感染;
高热:39~41℃,见急性感染;
过高热:>41℃,如中暑。
发热的分期:(一)体温上升期;其特点为产热大于散热。病人主要表现为畏寒,皮肤苍白,无汗,皮肤温度下降,有些病人还出现寒战。(二)高热持续期;其特点是产热和散热在较高水平上趋于平衡,体温维持在较高状态。病人主要表现为颜面潮红,皮肤灼热,口舌干燥,呼吸和脉搏加快,尿量减少等。(三)退热期;其特点是散热增加而产热趋于正常,体温调节水平恢复至正常。此期病人表现为大量出汗和皮肤温低。
据体温变化常见热型分为:
1、稽留热:体温高达39℃以上。波动幅度<1℃。见于伤寒、肺炎。
2、间歇热:体温骤升至39℃以上,而后降至正常以下,经一个间歇后,再规律地交叉出现,见疟疾。
3、弛张热:体温在39℃以上,波动幅度大于2~3℃。而最低温度始终高于正常。见败血症。
4、不规则热:一日间体温变化极不规则,且持续时间不定。见于流感、肿瘤病人发热。
护理措施:
(一)降低体温:根据病情采用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方法,但两种方法不能同时应用,原因是药物降温过程中,皮肤毛细血管扩张、出汗、通过汗液蒸发带走许多热量,物理降温是冷刺激、皮肤毛细血管收缩。如果同时进行,影响降温效果。物理降温法有:1、擦浴法;可以应用退热药物后随即给予温水或酒精擦浴其优点是体温下降,预防高热惊厥并使患者有舒适感;温水或酒精使体表毛细血管扩张,提前发挥解热药的作用,以达到出汗散热的目的。由于解热药与物理降温相结合,在一定时间内较理想地控制了体温回升。国外也有人提及退热药结合“冷围巾”降温效果好,病人感觉舒适,对发热的病人是一种有益的护理干预。2、冷袋和水囊降温法;3、灌肠法;4、静脉降温法;其方法是将病人需常规输入的液体置于冰箱,待液体温度降为0-10度时取出,用棉套保温,按“静脉输液法”把液体输入病人体内,其降温疗效显著,降温有效率高达100%。多用于下丘脑功能紊乱所致的中枢性高热,体温升高快,降温效果差者;5、医用冰毯降温法(目前我们科还没有用到)。
物理降温的注意事项
对冷敏感的病人不易用任何方法的物理降温,因各种冷刺激都会使病人出现寒战,使横纹肌产热增加而影响降温效果。不论采用何种降温方法的同时,都应在足心置热水袋,减轻脑组织充血,促进散热,增加舒适,尤其是冰敷头部应重视,降头温可增加脑组织对缺氧的耐受性,减少脑组织的耗氧量,降低机体代谢率。一般认为,%,%。所以,头部降温对颅脑损伤的病人尤为重要。
对有出血倾向皮疹、皮下出血点及伴有皮肤性损害的病人禁用酒精擦浴,特别是白血病患者,酒精擦浴往往导致出血症状加重。
擦浴禁擦后背、前胸区、腹部和足低等处,以免引起不良反应。
采取降温措施30分后测量体温(最好测肛温、如测腋温,需测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