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
文档名称:

历史必修3知识点(上).doc

格式:doc   页数: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历史必修3知识点(上).doc

上传人:fy5186fy 2015/6/3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历史必修3知识点(上).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必修三考点基础知识填空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
考点1 理解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历史背景:
根本原因:春秋战国,社会大变革: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①经济上: 井田制瓦解, 封建土地私有制正在形成
②政治上: 周王室衰微, 分封制瓦解。
③阶级关系上: 士阶层活跃与受重用,
④学术上:打破贵族教育垄断, 私人讲学出现,从“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
(2)主要代表人物:
①道家:老子
②儒家:孔子
③墨家:墨子
④法家:韩非子
(3)意义:
①“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②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
③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考点2 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的思想主张:
“仁”,就是爱人
要待人宽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维护等级秩序,“克己复礼”
包含了民本思想,主张“以德治民”。人性,主张性相近。

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2)孟子的思想主张:
:“仁政”。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民贵”是就百姓在维护统治秩序过程中的作用而言,并非指在政治经济地位上“民”比“君”高贵)。
:“性本善”。
(3)荀子的思想主张:A、政治: “仁义”、“王道”。
B、民本:“君者舟也,庶民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人之性善”。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
思想比较
孔子
孟子
荀子

仁的思想
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仁政”
“仁义”“王道”
民本思想
以德治民
民贵君轻
君舟民水

人性论
性相近
性善论
性恶论
影响: 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指人数多,但统治者更重视的是法家思想。)
考点3 道家和法家
(1)道家:
老子:

①“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
②朴素的辩证法思想(矛盾对立面及转化)(名言: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无为而治”
庄子:继承了老子学说,把事间万物都看是相对的的,放弃一切大小、生死、贵贱等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2)法家:
韩非子: 思想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利用权术驾驭大臣,以绝对的权威震慑臣民。
评价:①韩非子是法家的集大成者。
②其思想适应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历史发展趋势。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考点4 理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⑴谁提出: 董仲舒
⑵目的: 加强中央集权
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汉武帝采纳并付诸实施。
⑷内容: ,提出“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提出“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提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考点5 识记儒学成为正统
汉武帝全面肯定新儒学的措施。
⑴政治上:让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
⑵教育上:中央兴办太学,在各郡设立学校,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四书五经成为教科书,教育为儒家所垄断
结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