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二、全球的卫星导航系统
1美国的全球定位系统GPS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1960—1964年:美国先后发射了4颗“子午仪”军用导航卫星,组成“子午仪”卫星定位导航系统。该系统只提供经纬度,不能给出高度和速度,误差较大
60年代末开始:美国开始研究时间间隔卫星定位导航原理
1973—1993年:1973年美国国防部批准陆海空三军联合研制新的卫星导航系统,简称GPS。成为美国第二代卫星定位导航系统。
70年代规划,80年代实施,90年代运营,耗资300亿美元,仅次于阿波罗登月计划和航天飞机计划的美国第三大航天工程
2俄罗斯的格洛纳斯系统(GLONASS)
前苏联于1982年10月发射第一颗卫星,到1995年初只有16颗卫星在轨工作。95年成功发射三次共9颗,完成24颗工作卫星加1颗备用卫星的布局。1996年1月投入运行。
系统组成和工作原理与GPS相似
供国防与民间使用,不带任何限制。
,现卫星系统不完备。
3欧洲空间局伽利略(Galileo)系统
1994年开始,欧盟进行了论证,2000年在世界无线电大会上获得L频段的资源。
计划2008年完成全系统部署,共30颗卫星(27+3)
完全从民用出发,与GPS/GLONASS有机的兼容,建设资金36亿欧元,由各国和企业共同投资。我国计划投资2亿欧元,已投入7000万欧元。
2004年1月10日中国与欧洲合作对伽俐略系统进行初次测试,精度可达5cm
美国的GPS系统精度说明书可达10m,实际上大于15米或更大。 GPS定位可到街道,而可Galileo,则可找到家门。
目前,伽俐略系统的建设还未完成,进展缓慢。
4我国的北斗导航系统
2000年,首先建成北斗导航试验系统,使我国成为继美、俄之后的世界上第三个拥有自主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
已成功应用于测绘、电信、水利、渔业、交通运输、森林防火、减灾救灾和公共安全等诸多领域
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汶川抗震救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可通讯)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由三部分组成
空间段
包括5颗静止轨道卫星和30颗非静止轨道卫星,
地面段
包括主控站、注入站和监测站等若干个地面站,
用户段
包括北斗用户终端以及与其他卫星导航系统兼容的终端。
北斗导航定位系统从根本上打破GPS垄断局面
我国已成功发射两颗北斗导航卫星。
2008年02月22日,国内首款中国北斗导航核心芯片“领航一号”正式诞生。
系统建设总体规划
2012年左右,系统将首先具备覆盖亚太地区的定位、导航和授时以及短报文通信服务能力
2020年左右,建成覆盖全球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致力于向全球用户提供高质量的定位、导航和授时服务。
开放服务
向全球免费提供定位、测速和授时服务,定位精度10米,,授时精度10纳秒。
授权服务
为有高精度、高可靠卫星导航需求的用户,提供定位、测速、授时和通信服务以及系统完好性信息。
三、GPS组成
空间部分
地面控制部分
用户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