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产业经济学Industry Economics
产业布局
第一节产业布局理论概述
一、产业布局的涵义
产业布局:又称产业分布、产业配置,是指产业在一定地域空间上的分布与组合。
狭义的产业布局:仅指工业布局
广义的产业布局:指包括农业、工业、服务业在内的所有产业在地域空间上的分布与组合
二、区位分工协作理论
(一)古典经济学派的分工和贸易理论
1、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理论
1776年,《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2、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
1817年,《政治经济学原理》
1、赫克歇尔—俄林的资源禀赋理论(H-O原理)
埃利·赫克歇尔,1919年,比较成本差异的两个必备条件:两个国家生产要素禀赋不同;不同产品在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要素比例不同。
贝蒂尔·俄林,1933年,《域际贸易与国际贸易》
比较利益产生的原因:生产要素禀赋的相对差异决定了区域分工与贸易、国际分工与贸易的产生。
(二)现代经济学派的区域分工与贸易理论
2、现代区域分工与贸易理论的发展
(1)技术差距理论
波斯纳,1959年,运用技术创新理论修正俄林模式
(2)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弗农、威尔士,产品生命周期的四个阶段:创造新产品阶段、定型产品生产阶段、定型产品发展阶段、标准化产品阶段
(3)“中心——外围”理论
普雷维什,1950年,把世界经济体系分为两部分:由发达国家组成的工业国中心地带,由不发达国家组成的初级产品外围地带。
三、产业布局的区位理论
(一)产业布局区位理论的形成(古典区位理论)
1、杜能的农业区位理论
杜能,1826年,《农业和国民经济中的孤立国》
(1)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中心思想
在确定农业活动最佳配置点时,要把运输因素考虑进来。
(2)“孤立国”模式的基本假定
均质的、单中心的、自由竞争的、等距离运输费用的封闭区域
(3)农业区位理论的主要内容——“杜能圈”模型(农业圈层理论)
第一,通过农业合理布局可以节约运输费用[利润=价格-(生产成本+运费)],最大限度地增加农业利润。
第二,纯粹的“杜能圈”。自由农作圈、林业圈、谷物轮作圈、谷草轮作圈、三圃式轮作圈、畜牧圈。
第三,改进的“杜能圈”。在非均质、多中心和非等距运输情况下农业区位理论模型的改进。
2、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
阿尔弗雷德·韦伯,1909年,《工业区位论——区位的纯理论》,1914年,《工业区位论——区位的一般理论及资本主义理论》
工业区位理论的中心思想:区位因子决定生产区位
(1)分析工业区位的假定条件
(2)分析影响工业区位的因子
区位因子作用的范围不同:一般因子和特殊因子
区位因子作用的方式不同:地方因子和集聚因子
区位因子属性的不同:自然因素因子和社会文化因子
(3)确定合理的工业区位
运输费用、劳动力费用、集聚力
集聚力:企业规模扩大和工厂在一地集中所带来的规模经济效益和企业外部经济利益的增长。
杜能的农业区位理论和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的共同点:
以“孤立国”为假定前提,并立足于单一的产业中心,目的在于以最低成本或最节省费用来实现产业利润最大化;都不考虑产品的市场销售因素和消费因素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