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中国古代文学
第一节中国古代文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一、文学作品在古代文化典籍中比重
(一)上古时期:文学尚未取得独立地位,但在文化活动中已经占有很大比重。
(二)魏晋时期:文学觉醒,曹丕提出“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文学观,一时文人才士辈出。
(三)唐代文学发达:作家、作品之多、作家身份之复杂,为世界文化史上所罕见。
在古代文化典籍中,集部图书远远超过了经、史、子各类,所占的比重首屈一指。可见,古代文学确是中国古代文化一个极为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国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文学都有各自发生、繁衍、发展的历史,也有各自的价值与成就。例如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传》,维吾尔族的叙事长诗《福乐智慧》,傣族的《召树屯》,彝族的叙事长诗《阿诗玛》,蒙古族的叙事诗《嘎达梅林》等,都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少数民族文学与汉族文学互相补充,使中国文学表现出极大的丰富性和多层次性。
在传统的文化典籍四大部类中“经、史、子、集”,其中的“集”部主要指文学。从数量上来看,“集”类文学作品的比重是首屈一指的,其数量相当可观,以致无人能统计出历代究竟有多少文学作品。比如仅《全唐诗》收录的唐诗就有近五万首,陆游一人留传下来的诗歌就有九千多首。如果把诗词、曲、赋、散文、小说、戏剧都放在一起加以统计,肯定是一个令人吃惊的数字。
二、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
古代文学有悠久的历史,在300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诗、词、曲、赋、散文、小说、戏剧等等,可谓“一代有一代之所胜”。
(一)诗歌:是中国文学中产生最早的艺术形式之一,其主要功能是抒情,艺术上追求情景交融的意境。
1.《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最早的诗篇产生于西周初年,以四言诗为主,是中国文学现实主义创作的源头。
2.《楚辞》大约产生在公元前4世纪的荆楚之地,是杂言体诗,句末多以感叹词“兮”字结尾,是中国文学浪漫主义创作的源头。《离骚》是其代表作。后世将《诗经》和《离骚》合称“风骚”。
,出现了带有民间文学色彩的乐府诗歌创作,强烈的现实感,是它们的主要特征。《陌上桑》、《孔雀东南飞》、《木兰诗》是其代表作。五言诗和七言诗逐渐成熟。齐梁间以沈约为代表的“永明体”为诗歌在声律和丽辞方面作好了充分的准备。
,五、七言律诗的格律成熟。此时,古体诗继续发展,近体诗进入全面鼎盛时期。出现了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伟大诗人。
,“倚声填词”渐成风尚,这是诗歌和音乐经过长期发展演变后,形成的一种新的、音乐化的文学样式。
到宋代,词家林立,词的现实内容和表现形式达到了完美统一的程度。成为可与唐诗并峙的另一座高峰。出现了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等一大批词作家。
,“胡乐”和北方民间“俚曲”相结合而形成了新的诗歌样式——散曲,给诗坛注入清新的空气。散曲在元代迅速发展,与唐诗、宋词一起成为后代难以企及的“华岳三峰”。
宋、元、明、清各代仍然有大量的诗歌创作,并且各具特色,其中五、七言古体诗和律诗一直极受重视
(三)叙事文学:有小说和戏曲两大门类。
(1)源头:上古神话和史传作品。
(2)魏晋:出现了真正的小说创作。有志怪和轶事两大类。
(3)唐代:传奇小说已开始有意识的虚构作品,在情节结构、人物描写等方面已达到了很高的成就。
(4)宋代:在民间说话艺术发展的基础上,产生了成熟的白话话本小说。
(5)元明清:一方面,元杂剧、明清传奇戏曲臻于成熟,《窦娥冤》、《西厢记》、《牡丹亭》、《桃花扇》等,都成为文学园地中的不朽之作;另一方面,小说《三》、《聊斋志异》、《儒林外史》、《金瓶梅》等,也均为文学珍品。《红楼梦》更是纪念碑式的作品,它把中国古典文学创作推向了顶峰。
三、中国古代文学的现代意义。
、接受的一种形态,哲学、历史、宗教无法与文学相比。
,通过文学作品我们可以回到几千年的古代社会,与古人同悲同喜。
。现代人(包括外国人)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最佳途径是观赏古装电视剧、电影、阅读古代文学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