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柠檬市场理论
“柠檬理论”概念是经济学家乔治·阿克洛夫于1970年提出来的。“柠檬”一词在美国俚语中表示“次品”,“柠檬理论”是信息不对称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信息不对称理论同样作出重要贡献的还有斯蒂格利茨和斯彭斯,这三位美国经济学家同时成为2001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得主。广义来说,“柠檬理论”包括以下基本观点:①在次品市场上,交易双方对质量信息的获得是不对称的,卖者知道产品确切的真实质量,而买者却不知道产品的确切质量。②交易活动的参与人(这里指卖方)可以利用这种信息的不对称性对买方进行欺骗,这就是“隐藏信息”和“隐藏行动”。③隐藏信息将导致“逆向选择”,其含义有二:一是在交易中隐藏信息的一方对交易另一方利益产生损害;二是市场的优胜劣汰机制发生扭曲,质量好的产品被挤出市场,而质量差的产品却留在市场,极端的情况是市场会逐步萎缩直到消失。这是因为买者只愿意根据他所知道的平均质量来决定支付的价格,这个价格将使质量低的卖者愿意成交,质量高的卖者由于不能得到同质量相称的价格而退出市场。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乔治·阿克洛夫1970年发表了名为《柠檬市场:质量不确定性与市场机制》的文章,乔氏从质量与不确定性之间的关系开始对汽车旧货市场进行分析。该论文曾经因为被认为“肤浅”,先后遭到三家权威的经济学刊物拒绝。几经周折,该论文才得以在哈佛大学的《经济学季刊》上发表,结果立刻引起巨大反响。
他的分析表明:旧货市场上卖主对汽车质量的信息要比买主掌握的更多一些,也就是说在旧车市场上信息分布是不均匀的,是非对称的。但是买主可依据经验大致了解市场上旧车的平均质量,因此在交易时他们只愿意依据市场的平均质量支付购买价格。在这样的条件下,高于市场平均质量的旧车因无利可图将退出市场,随着市场上高质量旧车的退出,市场上旧车的平均质量就会下降,导致买主愿意支付的购买价格也随之下降,结果,又导致质量较高的旧车卖主被迫将车辆退出市场。如此循环,在一个质量分布不均匀的市场中,质量最差的旧车将在质量最好的旧车淘汰出市场后,还会依次把质量较好,质量中等和质量较差的旧车依次淘汰,从而导致旧车市场无法存在。
“劣币驱逐良币”是柠檬理论的一个重要应用,也是经济学中的一个著名定律。该定律是这样一种历史现象的归纳:在铸币时代,当那些低于法定重量或者成色的铸币——“劣币”进入流通领域之后,人们就倾向于将那些足值货币——“良币”收藏起来。最后,良币将被驱逐,市场上流通的就只剩下劣币了。当事人的信息不对称是“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存在的基础。因为如果交易双方对货币的成色或者真伪都十分了解,劣币持有者就很难将手中的劣币用出去,或者,即使能够用出去也只能按照劣币的“实际”而非“法定”价值与对方进行交易。简单说来,货币是作为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当货币的接受方对货币的成色或真伪缺乏信息的时候,就会想办法提供价值更低的交易物,而交易物的需求方(也就是支付货币的一方)相应地也会想办法用更不足值的货币来进行支付,最终导致整个市场充斥劣币。
在许多市场中,买者利用一些统计数据来判断他们将要购买的商品质量,在这样的情况下,卖者就有动力提供低质量的商品以获取高额的利润。进而证明了是价格决定了商品质量,而非传统经济学所说的:质量决定价格。
经济学的模型是建立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之上的,而现实的市场要复杂的多,即使如此,该理论对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