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2
文档名称:

南阳古镇.doc

格式:doc   大小:1,266KB   页数:1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南阳古镇.doc

上传人:小枷 2018/6/14 文件大小:1.24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南阳古镇.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岛在湖中浮,河穿古镇过。环岛水千顷,白帆映红荷陆游
济宁景点一日游    四、(微山南阳古镇)
南阳古镇位于南四湖(水体依次相连的微山湖、昭阳湖、独山湖、南阳湖)最北端的南阳湖的南阳岛上。这里浩渺的南阳湖、繁忙的黄金水道——运河,青石铺路的小镇、古朴的民风,沿河的游艇、餐厅,以船代步的叶叶小舟,千顷荷花与蓝天、碧水、野鸭、苇草,形成天然的水上游乐园,
碧波荡漾的湖中有千倾荷花绽放,游人租上一叶小舟,
渔民可带你任意采摘荷花、莲蓬。不收费哦!
 南阳的历史至少有2200多年,战国时期就是鲁、楚相争的要地。元至顺二年(1331年)在与古老的泗水重合的京杭大运河上,重建南阳闸。从此,南阳便有了名气。到了明代中期,南阳已成为古运河畔四名镇(南阳、夏镇、镇江、扬州)之一。明宣德六年曾在南阳建河桥暑、管河厅、闸官厅,清政府曾在此设守备、管河主簿,专管防务、监运、税收。管理运河水闸,接送保护皇粮。皇帝走水路南巡必经南阳,常常在此停居数日,因南阳镇北去济宁南去夏镇均为一日航程,得此地利,自“漕运新渠”开通后,南阳镇成了水上运输和商品交易的交汇点和重要的商埠码头。来自南方载满丝、竹、酒、米、盐……的商船、官船,特别是每年从江南船运的100万担皇粮经此地北运京城,南来北往的船队,都停船夜泊在这里。得水运之便,南阳镇飞速繁荣。熙来攘去的人群中,响着软软的吴语、硬朗朗的鲁话、道白韵味的京腔。民国时期,整个镇容保留着清代的模样。有诗云:“出门靠舟船,四面水相连。曲径通幽处,以为是江南”。镇上房屋多系青石砖瓦和木质结构的古式建筑,有酒楼、茶庄、粮行、钱庄、客栈、盐店,还有绸布店、当铺,商店林立,字号显赫。1939年日寇进南阳,大多被毁,还有些石碑、牌坊在“文革”期间又遭破坏。徜徉在青石铺路的狭窄古道上,看着有幸残存的古迹,只能遥想昔日的繁华景象了。
     清代的钱庄
“康熙御宴房”,康熙曾在这里享用了一百三十六道菜的御膳。
仅存的御碑碑帽
民国时期的镇公所,原为清代建筑的四进大宅院。现仅存这一间。
忙活仲秋月饼的百年老店
 
 
运河明珠——“南阳古镇”
“岛在湖中浮,河穿古镇过。环岛水千顷,白帆映红荷”鸟瞰过这块神奇的600多年鼎盛的“岛镇”,你方能悟透素有“运河明珠”之称的南阳古镇的自然景观。透过飞机的轩窗尽收眼底的是:南阳古镇宛如一位千年不醒的水上“睡美人”,头枕西北部,左侧身屈体双腿伸向东南,呈“L”形状。其身后是辽阔的微山湖面,胸前的“长臂抱湖”(狭长的林木茂盛的庄台)隔开外部的京杭大运河,臂弯内怀抱“棒槌”式的南阳湖,双腿和胸前一条古老的运河缓缓徜徉流过又融入湖。据说,运河穿镇而过的古地,微山南阳是“国内唯一”的古镇?!
南阳古镇,距今2200年。始建于战国时期,乃齐国南部边陲的“南阳邑”,古代楚、鲁兵家必争之地。宋元时有鱼台县“南阳乡”之称。元初1293年南北大运河贯通后,成为“重要商埠”。1331年元末,因河建“南阳闸”而名气大振。明中期南阳,已成为古运河畔“四大名镇”之一(夏镇、扬州、镇江三镇)达鼎盛时期。清初黄河夺泗泛滥,洪水泻入南阳湖围南阳,而成其四面环水“南阳岛镇”。
改革开放后,运河文化的研究开发,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申世保护日益高涨,南阳镇因其“岛驻湖内立,河穿镇心过,景依湖环生,人如画中游”引起各方关注而声名鹊起。这里的景色“湖光山色融一体,野趣宁静汇一镇”,既有“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与长天一色”的湖上风光,又有“莫道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的古风写照。能不让游客往来云集,流连忘返?
,,。,大部分住岛之外,一部分散居在漂浮于南阳湖的80多个岛屿上。环湖水面15万亩,水生植物50多种,鱼虾蟹鳖贝和野鸡、野鸭等近100多种,有万亩芦苇,千顷荷花。水产之富,与微山湖之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这里一条运河穿镇而过,清澈浑绿的河面上飘着扬帆的渔船、舢板。河分两岸,河埠码头,绿柳垂杨下几根鱼竿闲情垂钓。几座拱桥,横枕南北,岸边石阶长廊两位老翁执车走炮,间或几位少妇携子玩耍。青色古灯,一杆两盏,沿岸直挂,照亮一条青石板路将古镇环绕。古镇的街面极窄儿,既无汽车,也无自行车,全靠两条腿走路。出入古镇全靠机帆船、游艇和船舶代步。镇上从东牌坊街到北小井子街为商业区,全长约4里路。街两旁商铺客栈、酒楼茶庄、服装店、特产铺、邮电所、信用社琳琅满目。各类人群或操着吴侬软语,或说着北方硬话,也有京腔京调,间或夹杂着几个人高马大、鹰鼻蓝眼的外国人嘟噜着谁也听不懂得西洋话川流不息,熙熙攘攘。真可谓“一条碧水穿镇过,七里小镇尽人城。”
古镇大多保留着明清民国的时代建筑,具有明清匠人斧琢雕工的烙印。自然天成,野趣横生。用一民谚概之:“青砖绿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