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学校教育梦
“中国梦”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它在学校教育领域催生着优质教育梦。今天的优质学校,优在保障每个学生的学习权利,优在引导学生养成学习习惯、提升学习能力,优在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这个优质体现在课程里,也彰显在课堂上。从这个意义上说,学校的产品是课堂,有什么样的课堂就有什么样的学校。
我们的班级授课制产生于近代工业革命的时代,人才的需求促使培养人才的机制转型。学校的教育梦就是要实现有意义的课堂学习。那么,是讲堂还是学堂,是以教师为中心还是以学生为中心,是以教材为中心还是以生活为中心就成了几百年来教育史上的争鸣,各式各样的教育理论据说有五六百种以上。我们今天的课堂,就是要变教师的讲堂为学生的学堂,让课堂学习成为“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变传统的练习为“有意义的练习”。
在课堂转型中,我们看到有江苏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山东杜郎口中学的“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江苏东庐中学教学合一的“讲学稿”模式等等。但模(mu)式非模(mo)式,如果把洋思、杜郎口的教育典型简单理解为可供模仿的样板,那么这种注释是违反科学的。
衡水中学从九十年代“站起来”,到新世纪前十年“富起来”,再到今天“强起来”,走着一条自主式的素质教育之路。在课堂教学中探索的是
“三三三”式课堂教学。一是细化教学三目标,发掘教学价值。“认知”要当堂听懂,记住;“能力”要明确用在哪,怎么用;“素质”重在培育学习的自信和毅力。二是物化教学三环节,实施教学过程。课前要读课标、研教材、明学情;课中要创设情境,进行诱思教学;课后要以“霸王餐”和“自助餐”实现习题层次化、自习考试化。三是内化教学三境界,彰显主体地位。“自立”是学会与文本对话,“交流”是学会与他人对话,“探索”则是激励学生与未来对话的意识。
教学中,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课业负担越减越重?一是教师对课程标准没有切实贯彻,有意无意地拔高了教学要求。二是教师对现行课程标准把握不准,将考试要求错解成教学要求。在教学中,我们要探索如何把学科核心能力作为内容标准进行描述,如何通过学的界定提高描述精度,课前要通过读课标、研教材去发掘教学价值。
注重教学的境界,是一种充满智慧的追求。传授者要言简意明、深入浅出、通顺清晰地表达,接受者要捕捉住概念的要点,去判断、去辨别。是听懂还是似懂非懂,这要靠传授者(教师)做出判断。从这个意义上说,课堂教学的“教”是教师要听学生的讲、听懂学生的表达;要有耐心倾听学生的讲,而不是武断地剥夺学生的表达。
内化教学境界,彰显主体地位是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学生为主体讲的是学习中学生的地位,而教师为主导阐述的是学习中教师的作用。谈不到谁先谁后,谁主谁副,我们的争论往往是前提错位的文字战。在课前预习环节,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为指导学生去“温故”,“温故”是教者对学者学情的提示与了解,学生到底已经学会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据此开展教学。
“因材施教”的中国教育梦,要“因”学生的“材”而教,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适宜的教育和发展。同时,也要“因”教学内容的“材”而教,不要一味地去刻舟求剑,教非所学。
学生为主体的学很大程度表现在课后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