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H-E染色法是组织学中最常用的染色方法。染色时使用苏木精和伊红;苏木精是碱性染料,将细胞核染成蓝紫色;伊红是酸性染料,将细胞质和细胞外基质中的胶原纤维染成淡红色。
PAS反应即过碘酸-Schiff反应,是显示多糖的一种组织化学反应。其基本原理是过碘酸将糖分子中的乙二醇基氧化为乙二醛基,后者再与Schiff试剂中的亚硫酸品红反应,形成紫红色不溶性反应产物,沉积于多糖存在的部位。根据反应产物的多少或颜色的深浅(或光密度)可对多糖进行半定量。
浆液性细胞:浆液性细胞的核为圆形,位于细胞偏基底部;基底部胞质呈强嗜碱性染色,顶部胞质含许多嗜酸性的酶原颗粒,电镜下可见胞质中有密集的粗面内质网,在核上区可见较发达的高尔基复合体和丰富的分泌颗粒。浆液性细胞的分泌物含较多的酶类。
微绒毛是细胞表面向外伸出的细小指状突起,常见于上皮细胞的游离面。电镜下可见微绒毛的表面是细胞膜,内为细胞质;其中轴有许多纵行的微丝,后者从微绒毛的尖端向下连于胞质顶部的终末网;在某些细胞,大量微绒毛整齐排列,形成光镜下的纹状缘或刷状缘。微绒毛可扩大细胞表面面积,并可适当伸长或缩短,促进细胞的吸收。
纤毛多位于上皮细胞的游离面,是细胞表面伸出的细长指状突起,比微绒毛粗长,光镜下可见。电镜下,纤毛的表面是细胞膜,内为细胞质;胞质中有纵行的微管,微管的排列呈“9+2”,即周围是9组二联微管,中央是2根单独的微管;微管的根部连于胞质顶部的基体。纤毛的二联微管上有动力蛋白形成的动力臂,通过分解ATP释放能量使微管之间产生滑动,纤毛的运动呈节律性定向摆动,可清洁细胞表面。
终末网是上皮细胞顶部微绒毛的基部胞质中与细胞表面平行的微丝网,其边缘部附着于细胞侧面的中间连接处胞质内面薄层致密物质上。微丝为肌动蛋白丝,终末网中还有肌球蛋白,其收缩可使微绒毛伸长或变短。
质膜内褶是上皮细胞基底面的细胞膜折向胞质形成的许多质膜皱褶;内褶质膜两侧的细胞质内有许多纵行的线粒体,形成光镜下的基底纵纹。质膜内褶扩大了细胞基底面的表面积,有利于水和电解质的转运,而线粒体为此转运过程提供能量。
紧密连接又称闭锁小带,是相邻细胞之间的一种特殊连接结构,常见于上皮细胞的顶部。紧密连接多呈点状、斑状或带状;连接处相邻细胞膜上各有网格状的嵴,且彼此紧密相贴,呈间断融合,融合处细胞间隙消失。紧密连接除加强细胞之间的连接外,可封闭细胞间隙,形成屏障,防止细胞外大分子物质经细胞间隙进入深部组织。
中间连接又称黏着小带,是相邻细胞间的一种特殊连接结构,常见于上皮细胞顶部、紧密连接的下方。中间连接常呈带状环绕上皮细胞;连接处有15~20 nm的细胞间隙,其内充满细丝状物质,连接相邻细胞膜;细胞膜的胞质面有薄层致密物质附着,其上连有微丝,后者伸向细胞质,加入终末网。中间连接除有细胞黏着作用外,还有保持细胞形状和传递细胞收缩力的作用。
桥粒又称黏着斑,常位于中间连接的深部。桥粒呈大小不等的斑状;连接处相邻细胞之间细胞间隙稍宽,约20~30 nm,内有电子密度较低的丝状物,细胞间隙中央有与细胞膜平行的致密的中间线;细胞膜的胞质侧有致密物质沉积形成的附着板;附着板上连有张力丝,并呈袢状返回细胞质;另外还有一些跨膜细丝连接附着板与中间线。桥粒是一种很牢固的细胞连接,常见于易受牵拉和摩擦的组织,如复层扁平上皮。
半桥粒是见于某些上皮细胞与基膜之间的特殊结构;其结构为桥粒的一半,即在连接处细胞膜的胞质侧有致密物质形成的附着板,附着板上也连有袢状的张力丝。半桥粒的作用是将上皮固着在基膜上。
比较内皮和间皮的异同点:①内皮和间皮都是单层扁平上皮,细胞扁平而薄,表面呈多边形,细胞核扁圆形,居于细胞中央。②内皮衬贴于心脏、血管和淋巴管的腔面;游离面光滑,有利于血液和淋巴液的流动;也有利于细胞内、外物质的交换。③间皮衬于心包腔、胸膜腔和腹膜腔的表面;细胞表面光滑、湿润,有利于内脏运动。
基膜:①基膜是位于上皮组织与其深部结缔组织之间的特殊的细胞外基质,在光镜下一般难以辨认,但比较厚的基膜常呈嗜酸性均质薄膜。②基膜的PAS反应为阳性,银染色呈棕黑色。③电镜下基膜可分3层:靠近上皮的为电子密度低的透明板;中间为电子密度高的基板,由上皮细胞分泌形成;靠近结缔组织的是网织板或网板,较厚,由网状纤维和基质构成,由结缔组织的成纤维细胞产生。有的基膜无网板。④基膜的化学成分主要是Ⅳ型胶原蛋白、层黏连蛋白、硫酸乙酰肝素蛋白多糖、纤连蛋白等。⑤基膜对上皮组织有支持、连接和固着作用;基膜是一种半透膜,有利于上皮和结缔组织之间的物质交换;基膜对上皮细胞的增殖、分化、迁移也有重要影响。
分子筛:蛋白多糖聚合体的立体构型为有许多微孔隙的结构,称为分子筛。小于孔隙的水和营养物、代谢产物、激素、气体分子等可以通过,而大于孔隙的大分子物质、细菌和肿瘤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