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伦敦雾的故事
我对于雾的直观认识,仅限于乡村的白色晨雾。在无风的天气里, 如流泻的白云静静地弥漫,给平凡的景物平添一层朦胧。而我对伦敦的了解,首先是从柯南道尔的小说开始。两种印象结合,想象中的伦敦便是为乳白色浓雾笼罩下的神秘城市,福尔摩斯和他的助手华生乘坐马车在雾里穿行,揪出隐藏在迷雾中的罪犯。因此,大侦探无案可破时站在窗前感叹“黄雾沿街滚滚而下”,使我略有些不解。我并不知道,弥漫在十九世纪英国文学史里的浓雾,只对局外的旁观者是美丽的。
自有城市开始——甚或自有文明开始——便有了空气污染。做饭和取暖的炉灶设在室内,吸入烟尘就不可避免。考古证据发现,在诺曼底征服之前,生活在英格兰的盎格鲁-撒克逊人患鼻窦炎的比例很高,这可能就是室内空气污染严重所致。13世纪的伦敦,人口迅速增长,导致燃料短缺,一些工业作坊开始用煤炭取代木材。由于煤炭造成的空气污染比木材严重得多,居民们担心健康受害,开展了抵制使用煤炭的尝试。1306年,爱德华一世颁布了国会开会期间禁止工场烧煤的法令,据说有工匠因为违反此项法令而被处死。然而环保意识没有能阻止社会发展的需求,煤炭用量在得到一段时间的遏制后,还是不可避免地大幅度增加了。到16~17世纪,煤炭已经成为工业和家庭广泛使用的燃料,它对环境的最直观影响是使建筑物受损。一位建筑师曾经报告说他在墙上见到过厚达4英寸的含硫污垢。科学家John Evelyn 于1661年出版了史上第一份研究空气污染对居民健康、植物生长和城市建筑之影响的报告。煤炭是支持工业革命的核心燃料,经济和技术飞速发展,伴随而来的是城市污染急剧加重。当时由于工厂大多建在市内,居民又大量烧煤取暖,煤烟排放量更是急剧增加。在无风的季节,烟尘与雾混合变成黄黑色,经常在城市上空笼罩多天不散,形成曾经客居伦敦的老舍先生描绘过的
“乌黑的、浑黄的、绛紫的,以至辛辣的、呛人的”伦敦雾。smog(烟雾)一词于1905年问世,特指混合了煤烟(Soot)或烟尘(Smoke)的雾。
没人愿意生活在一个烟雾弥漫的城市里。浓雾会妨碍交通,弄脏衣服,熏黑房子,高浓度的二氧化硫和烟雾颗粒更会危害居民健康。但如果污染是财富的副产品,你将如何选择?伦敦公众虽然抱怨,也做了一点努力来控制污染(限于当时的技术水平和社会观念,这些努力微不足道),但他们普遍认为,这个副产品是不可避免的、必须接受的。烟雾很快开始显现它的杀伤力。伦敦的冬季相当寒冷,从凄风苦雨的“魔鬼11月”开始,居民家庭普遍要烧煤取暖,使烟尘排放量比平时更高。遇上无风的日子,浓雾能弥漫几天不散,其间呼吸道疾病发病率和死亡人数显著升高。1873年12月7日至13日,一场大雾笼罩伦敦,造成近千人死亡,这是史载第一桩与烟雾有关的大规模死亡事件。此时,工业革命正如火如荼。1875年,英国通过了“公共卫生法案”,对污染、职业病等问题开始系统管理,在各城市设立公共卫生观察员。然而,这并未能阻止动辄夺去上千条人命的大雾在1880、1882、1891、1892年一再重现。19世纪末期,伦敦每年的“雾日”长达90天左右。由于伦敦在经济、文化、科学、政治方面都有着很高的国际地位,这冬日破晓呛人的黄雾竟也成了令外人仰慕的景观,许多旅游者专程跑到伦敦来看雾都景色
——直至跨越两个世纪仍有我这样不知内情的福尔摩斯崇拜者来寻找传说中的雨雾之城。到20世纪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