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6
文档名称:

课外阅读教学设计.doc

格式:doc   大小:127KB   页数:1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课外阅读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xunlai783 2018/7/26 文件大小:127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课外阅读教学设计.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年级
册数
五年级上册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课时数
1
书籍(篇目)名称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
复备栏
1.《我的一位国文老师》
教学目标:
,体会作者深情。
,学****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把握文章内容,感知人物形象;体会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情感。
教学难点:学****本文欲扬先抑,善抓人物特征等写作手法。
教学准备:搜集梁实秋生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师生谈话导入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则其不善者而改之。”我们这一路走来,总少不了老师的相伴,遇到困难时有老师的鼓励,有了成绩时有老师的掌声,老师帮我们排忧解难,老师给我们指点迷津……台湾著名散文大师梁实秋先生时隔五十年之后回忆起自己的老师还是那样的历历在目,满怀深情,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他的著名散文《我的一位国文老师》。
二、读文章,知形像
《我的国文老师》,从全文看,文章哪些段落刻画了国文老师的形象?你认为哪一段写的最为精彩,“惟妙惟肖”?
“生动”的一段朗读一遍,其他同学认真听,然后找同学来总结一下“国文先生”都有哪些特点。
相貌——古怪****惯——不好样子----很凶
从全文看,国文老师还有什么特点?脾气——暴躁,爱骂人
文中哪几个段落写了徐先生骂人?(3-6四个小节)让学生找到这几节,把描写徐老骂人的这几段自己读一读。体会作者是怎样描写徐老师骂人形象的?(学生大声地自由朗诵,边读边想象体会)
,作者为了逞一时之能惹怒了老师,还挨了一顿骂,那么是不是从那以后徐老师对于这样一个敢于顶撞自己的学生就恨之入骨,弃之不顾了呢? ” 
“交手”,“徐先生算是认识我了”,而作者所说的“收益最多”,体现在哪些方面? 
三、读文章****手法
,作者是运用什么手法刻画的呢?
师生交流,明确:
(1) 欲扬先抑的手法
(2) 善于抓住特征,进行细腻描画
(3)语言幽默诙谐
(4)还有作者真挚情感的自然流露。
四、拓展训练
,呼之欲出,就要抓住能够表现人物个性的特征,进行细腻描画。
:猜一猜“他”(“她”)是谁?用100字左右刻画我们班其中一位任课老师的外貌或是有关的一个细节,写好后读给同学听一听,看看同学能不能猜出来。
五、小结
这位徐锦澄先生有幸了,因为他活在自己学生梁实秋的笔下。演员被观众记住,作家被读者记住,父母被儿女记住,教师被学生记住。这都是一种幸福!而今天我们的这些老师能被你们记住,也是我们的幸福了!
年级
册数
五年级上册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课时数
1
书籍(篇目)名称
《没有秋虫的地方》
复备栏
2.《没有秋虫的地方》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象征手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鉴赏文章,理解作者感情。
教学准备:搜集作者叶圣陶生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人们的处境不同,眼前的景色各异,那么在20世纪二十年代的叶圣陶笔下,秋会是什么样子呢?他想传递的是什么情感呢?
  提问:从题目入手,你会想到哪些问题?
,是什么地方?
?
?为什么?
二、初读文本
:没有秋虫的地方,是什么地方?文章何处写到?
第一节,用语言概括“深夜儿啼人闹弦歌杂作,清晨轮震石响邪许并起的地方”
(提示:紧扣文章,从文章中筛选信息。)
2. 为什么会没有秋虫?(此处不容留秋虫,秋虫也不屑居留。)
?
(不喜欢,因为字里行间流露了作者的感情。)
三、精读文本
(一)探究文本
,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①第一节,为什么“不容留秋虫”?而秋虫也不屑居留于此?
②文章结尾“井底似的庭院,铅色的水门汀地”秋虫早已避去唯恐不速了。想到“井底”与“铅色”,觉得象征意味丰富极了。有什么象征意味?
(二)鉴赏文本
教师提供背景,知人论世:1923年,叶圣陶结束了长达十多年的教书生涯,自苏州举家迁居上海。从宁静的水乡到
“丛墓似”(叶圣陶语)的都会,作者感觉到的是枯燥无味,缺乏生机,缺少自由。所以在文章中,通过对没有秋虫的地方的诅咒和对秋虫自抒灵趣的赞美,热烈而深刻地表达了对淡漠沉寂、枯燥无味的生活的厌倦,对充满生机、自由和谐的生活的憧憬。
(三)本文还运用了什么手法?
师生讨论:对比, 文章从渲染环境起笔,着意将居处儿啼人闹、弦歌杂作、轮震石响、邪许并起的窒息环境,与清风明白、虫声唧唧、生机勃勃、乡情浓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