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
文档名称:

概念、类型、误区、问题和对策---五问乡村旅游.doc

格式:doc   页数: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概念、类型、误区、问题和对策---五问乡村旅游.doc

上传人:szh187166 2013/1/4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概念、类型、误区、问题和对策---五问乡村旅游.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概念、类型、误区、问题和对策
———五问中国乡村旅游(上)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部课题组
乡村旅游、农业旅游、农村旅游,这些都是近年来旅游界的高频词,代表了内涵和外延相近的一类新生事物。但到底用哪个概念能更好地表述这类新生事物?这个概念反映的事物在实践中的表现应如何分类?当前对这个概念的认识有误区吗?这个概念对农村、旅游业、新农村建设的具体意义是什么?与这个概念相关的现实问题和对策是什么?这些问题,从学术和管理上,都值得探讨。课题组在研究过程中,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剖析,获得了一些发现,形成了一些认识,特此整理出来,希望能在这一领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问题用哪个概念能更好地表述这类新生事物?
这类新生事物一般具有以下三个特点:这类旅游活动在乡村地域上进行,依托各种涉农资源,主要由农民参与经营和服务。平常所说的农业旅游的依托是农业,并不包括其他在乡村地域上进行的旅游活动,因此农村旅游和乡村旅游这两个概念才能更完整地满足三个特点。但乡村旅游、农村旅游,哪一个准确呢?课题组认为,乡村旅游更准确,主要理由是“乡村”概念比“农村”概念在描述这类新生事物上更准确:乡村是指以行政区划的乡镇为中心所辖的地域实体, 它的外延是以乡(镇) 政府所在地为中心, 包括其所管辖的所有村庄的地域范围;而农村,其农字蕴含了这一地域上的主导产业特征,通常指居民以农业(包括农林渔牧的大农业) 为主要谋生手段的区域社会。农村的概念是静态的、内涵是单一的,而乡村的概念是动态的、内涵具有向外包容性。在我国,“农村”这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背离始自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地域上的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变,农村居民不仅从事农业, 而且从事着加工业、建筑建材业、矿业、交通运输业、商业、服务业等第二、三产业。因此, 仍以“农村”概括这样的社区, 会把华西村这样的“工业村”、韩村河这样的“建筑村”以及爨底下这样的旅游村等专业村排除在外。因此,不仅有地域上的确定性, 而且对这一地域上所有产业变迁均能囊括的“乡村”概念, 比“农村”更准确。尤其在与旅游业这种第三产业的结合中,乡村比农村更达意。
    在与乡村旅游有关的定量研究中,可以采用更具体的乡村旅游定义:指目前城市和设定景区以外地域上发生的旅游特征产业,即直接为游客服务的产业,通常包括农村集体经营或个体经营能够且已经广泛参与的几个行业———旅行社业及类似机构、旅游住宿设施经营业、餐饮业、娱乐服务业、零售业、水上客运业、公路客运业、租赁服务业、文化服务业。
    不过,这样的定义很难让人直观了解乡村旅游的内涵和现实业态。可以通过对第二个问题的回答来直观细致地展示其内容。
    问题这个概念反映的事物在实践中的表现如何分类?
    即便从严格的意义上讲(同时满足乡村旅游的三个特点),这个概念的内涵也是很丰富的,毕竟在农村地域上发生的旅游活动丰富多彩:不仅包括以村寨为载体、以民俗文化为吸引物的农村观光游,也包括农业观光游,还包括以城市边的农村为目的地的休闲游及以景点边的农村为后勤基地的观光游。但从研究角度而言,可以有更清晰的分类:如果按照乡村旅游活动的主题目标而言,至少可以分为农家乐(这是当前乡村旅游的主体)、农村风景观光旅游、农业观光园、农业新村、历史文化村落和农业胜景六类;而按照乡村旅游这个活动存在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