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尊严死”,谁做主?
2013年3月26日,浙江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陈作兵做客凤凰卫视《冷暖人生》,讲述了自己的故事。陈作兵父亲患晚期腹膜恶性间皮瘤,他决定让父亲放弃治疗,因此被老家诸暨市马剑镇的乡亲们指责为“不孝子孙”。直到收到开国大将罗瑞卿女儿罗点点寄来的一本书――《我的死亡谁做主》,陈作兵终于豁然开朗。
身为“选择与尊严”公益网站站长、开国大将罗瑞卿的女儿罗点点,自2006年开始,致力于“临终不插管,倡导尊严死”的理念推动。
死的尊严
英文“euthanasia”一词最早来源于古希腊文,本意为“快乐死亡”或“尊严死亡”,现在被普遍译为“安乐死”。但在当下中国社会关于“死亡”的讨论中,“安乐死”和“尊严死”两个概念之间则存在着一定区别,不能相互混淆。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到“尊严死”与“安乐死”的区别,罗点点解释:“安乐死”是在医生帮助下的一种自杀方式,比如给予注射药物或者口服药物,提前结束自然人的生命。而“尊严死”是在符合病人本人意愿的情况下,让病人在尽可能舒适和尽可能按照自己意愿、实现尊严的情况下,以一种更自然的方式离开这个世界。但尊严死并不提前结束自然人的生命,而是在尊重个人意愿的前提下,不延长自然的生命。
说到很多人对于“不延长自然的生命”存在的不解,罗点点进一步解释:在传统社会里,大部分的人在临终前,都是随着自然规律最终去了另外一个世界,人都是死亡在家里的,这是没有什么争议的。但现在,急救技术已经发展到了令人惊叹的地步,一个人即便已经脑死亡,体外生命维持系统依然会保持他的基本生命体征并可长达数年,技术的进步带来福祉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个世界性的医学困境
“过度求救”。即:急救技术在一些毫无希望得到救治的病人身上得到了应用,使他们终日躺在病房内,靠着心肺复苏仪,插各种管,直到生命最后的一刻,几乎是可以无限地延续着他们的死亡过程。比如一个晚期癌症患者,他没有心跳,我们给他人工心跳,他没有血压,我们给他人工血压,让他持续地躺在医院病房内,不与外界任何人发生关系,他的生活毫无质量。过分人为地挽留和延长本应逝去的生命,实际上也会给这个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甚至于让他丧失最后的尊严。
为了使这种“尊严死”最大程度上尊重本人意愿,罗点点和他的志愿者团队,开始了一项“生前预嘱”活动。罗点点告诉记者,尽管大多数人是在去年才开始通过媒体宣传,逐渐了解“生前预嘱”理念的,但在此之前,她和她的团队已经在此事业上坚持不懈地努力了6年,团队制作的第一份生前预嘱样本――《我的五个愿望》,也是中国的第一份生前预嘱样本。
据了解,按照“选择与尊严”团队的规定,凡是年满18周岁的成人均可填写此生前预嘱,以便于人们事先在健康或意识清楚时做出签署说明,明确自己在不可治愈的伤病末期或临终时要或不要接受医疗护理,以及接受哪种医疗护理。
文件的5个基本要点“我要或不要什么医疗服务”、“我希望使用或不使用支持生命医疗系统”、“我希望别人怎么对待我”、“我想让我的家人朋友知道什么”和“我希望让谁帮助我”,5项之下又细分了小条目,便于人们用打钩的方式来填写。
据罗点点透露,自“选择与尊严”网站成立至今,共有约4000人通过网站注册中心,提交了“生前预嘱”。“如果是单纯地看数字,4000人相对于13亿中国人来说,这个数字是不大。但如果相对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