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心贴心”的十年.doc

格式:doc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心贴心”的十年.doc

上传人:wuxwivg046 2015/8/22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心贴心”的十年.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心贴心”的十年
“心贴心家庭养老”模式不同于一般的社会养老或家政服务,它的特点在于政府为需要服务的老人埋单,社会组织“心贴心”为老人提供具体服务。2003年,这种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的做法在鼓楼区乃至南京都尚属先例。
2012年11月,一场别开生面的表彰大会在南京市鼓楼区心贴心老年服务中心举行。一批工作表现优异的志愿者,从鼓楼区民政局领导手中接过表彰证书。中心创始人韩品嵋则向与会者做了“心贴心”历年工作的汇报。一串骄人的数字背后,是“心贴心”这个政府购买公共服务项目多年走过的风雨历程。
缘起“闹心”的合作
2003年6月,南京市鼓楼区相继发生两名独居老人死在家里很多天未被发现的悲剧。于是,鼓楼区民政局委托南京大学对辖区内的独居老人家庭做了一次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大量独居老人需要社会为其提供养老援助。但另一方面,很多老人因为多年独居****惯都不愿去养老院安度晚年。如何破解这一难题,成了鼓楼区民政局一件十分“闹心”的事。
与此同时,鼓楼区心贴心社区服务中心(心贴心老年服务中心前身)的创始人韩品嵋却在为另一件事“闹心”。心贴心社区服务中心,当时的主要工作是对下岗女工进行再就业技能培训。这些下岗女工经培训后,需要找到大量的工作岗位将她们安置。曾经开办过养老院的韩品嵋琢磨着,既然老人们不愿意到养老院养老,何不办一个
“家庭养老院”,让这些经过培训的下岗女工为老人提供上门照料服务?
2003年10月,韩品嵋正式向鼓楼区民政局提交了“心贴心家庭养老网络服务组建计划”的申请。这一养老模式不同于一般的社会养老或家政服务,它的特点在于政府为需要服务的老人埋单,社会组织“心贴心”为老人提供具体服务。让韩品嵋没想到的是,这一想法与时任鼓楼区民政局局长张小强一拍即合。在当时,这种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的做法在鼓楼区乃至南京都尚属先例,消息一经传出在鼓楼区立刻炸了锅。
据张小强回忆,这种模式当时引来不少议论。最主要的议论是,“心贴心”是社区社会组织,把钱拨给“心贴心”韩品嵋携款逃跑怎么办?这样的模式会不会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社区居委会则认为这是明摆着和居委会抢饭碗……一系列的质疑声不断。
为此,张小强亲自与“心贴心”全面接触。经过几轮考察和磋商,同年11月双方正式达成合作协议。各个社区将辖区内身体残疾、生活较为困难、年纪较大的独居老人信息报到民政局老龄办,老龄办从中挑选出100位作为第一批援助对象,并将需要援助的老人名单交予“心贴心”去执行。作为试点,鼓楼区民政局为每位老人每月向“心贴心”支付100元作为服务费用。
天上掉下来的大馅饼
当第一年15万元的服务费汇到“心贴心”的账上,韩品嵋都不敢相信这是真的。据韩品嵋回忆,当时心情特别激动,感觉是天上掉下来一个大馅饼。她马上调集最好的服务员,集中进行养老护理技能的培训,组建服务队伍。此外,还调配了最能干的管理人员专门管理这个项目。
每位老人每月100元的费用,如何进行合理的服务?“心贴心”展开对每个老人的情况调查,给他们每人设计了不同的服务模式:身体状况还不错的,安排服务员两天上门一次,每次服务时间2至3小时;八九十岁高龄,生活不能自理的,每天上门服务,一般每天1小时。总之,针对每个老人每月服务的时间不少于20个小时。
然而,惊喜的余温还未散去,问题却接踵而来。很多老人不相信有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