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
文档名称:

传统孝道与养老问题.doc

格式:doc   大小:31KB   页数: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传统孝道与养老问题.doc

上传人:pppccc8 2018/8/10 文件大小:31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传统孝道与养老问题.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传统孝道与养老问题
传统孝道与养老问题
传统孝道与养老问题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千百年来中国社会维系家庭关系的道德准则。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老龄人口持续增加,尤其是中国“421”家庭结构模式呈增长趋势“,孝”在维系家庭关系和解决养老冲突问题上显得能力有限。人们一方面忙于工作以创造财富,另一方面还要顾及养老以维系社会稳定,尽忠和尽孝如何两全尽管已纠结中华民族数千年,但至今仍没有一个明确答案。于是,构建以解决养老冲突、维系社会和谐为目的的现代养老制度显得十分必要。一、中国传统孝的内涵及其双重影响 。“孝”兴于周代,它不仅是一种伦理道德,还是一种社会规范,是我国古代解决养老问题的道德和行为准则。主要包括尊祖敬宗、生儿育女、敬亲、奉养、侍疾、善终。(1)尊祖敬宗。这是周代至春秋时期尽孝的主要内容。《礼记?祭统》:“祭者,所以追养继孝也”;又云:“事故孝子之事亲也,有三道焉:生则养,没则丧,丧毕则祭———尽如此三道者,孝子之行也。”可见“,孝”的对象是祖先“,孝”的方式是祭祀。(2)生儿育女。西周“孝”的另一内涵是生儿育女,我们所熟悉的《诗经》,其中大部分作品成文于该时期,诗中不乏关于生儿育女的内容。《周颂?闵子小子》:“于呼皇考,水世克孝。”朱熹《诗经传》云:“孝子,主任之嗣子也”。[1]这里的“孝”都与生命延续和后代有关。(3)敬亲。中国传统“孝”的精髓在于对父母要“敬”和“爱”,没有敬和爱,就淡不上孝。《论语》中记载,在子游问孝时,孔子答道:“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2]子夏问孝时,孔子进一步指出“: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撰,曾是以为孝乎?”[2]毋庸置疑,孔子认为“孝”首先要敬亲。(4)奉养。即赡养父母,这是中国传统孝道的物质基础,也是孝敬父母的最低纲领。儒家提倡在物质生活上要首先保障父母。《论语?为政》:“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撰。”[2]《尔雅?释训》有“:善父母为孝。”《礼记》中也说要“生则养”。可见,奉养是“孝”之最基本义务。(5)侍疾。老年人年老体弱,容易得病,因此“侍疾”就成了孝的内容。《礼记?曲礼上》云“:父母有疾。冠者不栉,行不翔,言不惰,琴瑟不御,食肉不至变味,饮酒不至变貌,笑不至矧,怒不至詈。疾止复故。”“孝”,就是老年父母生病时,要及时诊治,精心照料,多给父母生活和精神上的关怀。(6)善终。子女对父母的“孝”,是贯穿于父母的整个生命过程的。《孝经》指出:“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3]孔子简言之:“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2] 可见,中国人非常注重“孝”。天下之大以“孝”为大,行百里之首以“孝”为先。在丰富的孝道养老思想中,既有传统美德的凝结,也有旧文化的积淀。我们应当辩证吸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孝”具有双重效应。今天我们重新审视传统孝道时,应当坚持唯物辩证法的观点,正确把握其积极功能和消极影响。(1)孝的积极功能“孝”道有助于解决家庭养老问题,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第一,传统“孝”的奉养思想,为老人提供物质需求,有助于老人“老有所养”。第二,在敬亲方面,孝道思想保证了老人的精神需求。孟子说过“: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