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为什么读名著
构筑精神家园
人格,在爱中升华
做一个自觉的社会人
长身体、长知识、长思想
青年读书——我们的精神初恋
点燃尘世里的智慧之灯
1
gjuyk
为什么读名著(1):
构筑精神家园
真正的光明决不是永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掩蔽罢了,真正的英雄决不是永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所以在你要战胜外来的敌人之前,先得战胜你内在的敌人,你不必害怕沉沦堕落,只消你不断地自拔与更新。
—罗曼·罗兰
2
gjuyk
罗曼·罗兰在1904-1912年间创作了《约翰·尧里斯朵夫》,傅雷1940年翻译了这部人类的伟大史诗。
少年时代的我阅读它时,曾被那扣动心弦的力量所震撼!作者以深刻的洞察力和睿智灼见向我展示了博大的精神世界,我甚至认为,安多纳德、奥多、弥娜、萨波纳、阿达……这一个个小说中的人物,实质是一种情感、思想的化身。几十年过去,仍磨不去它给我的深刻印象:
3
gjuyk
罗曼·罗兰(1866 ﹒1﹒29— 1944﹒12﹒30)法国思想家、文学家、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音乐评论家、社会活动家,传记文学的创始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1916)。
傅雷(—),翻译家,文艺评论家。他的全部译作,经家属编定15卷《傅雷译文集》。
4
gjuyk
罗曼·罗兰是一个真诚、深沉、热情的,具有多方面文化修养的艺术家。罗曼·罗兰是怎样建立他的精神家园的?他在回忆录《内心旅程》中忆及16-18岁之间的生活,记叙了他与《斯宾诺莎文集》的一段因缘:
“我至今仍珍藏着在奥德翁剧场附近的书摊上买到的《斯宾诺莎文集》,在那些年里,它成了我的生长饮剂。……冬日的傍晚,暗淡的天空一片灰色而阴冷,……一缕微光穿透进来,我在黑暗的地窖里辅获了它。我把它固定在绿色封皮书本的如黑色线条小棍的字里行间。我的视力幻觉模模糊糊,经久不散,终于黑色小棍分开,产生了光华的‘实体’,犹如熔解的金属,充满了我的眼窝,在我的生命里流淌,而且把它消化了;我的生命象一座熔铁炉,把它熔得火花四溅……”
5
gjuyk
这是罗曼·罗兰自述的一段令人神往的读书经历。
高尔基在《童年》中也有一段他对那神奇的文字的精彩描绘:“我扑在书籍上,象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他把书页展开,对着灯光凝视,那弯弯曲曲的笔划构成的文字,缘何有如此神奇的力量?
名著,以它深厚的人文底蕴,和你进行情感交流、心灵撞击,给你如临其境的感受和体验,虽然它们是朦胧的,若隐若现的,说不明道不清的情思涌动、思绪感悟,给你想象的冲动,这实际就是一种精神的洗礼和锤炼。使你真切地体会到属于你的一个物质世界之外,还有一个也本应属你的精神世界的真实存在。
6
gjuyk
你再去读一读其它伟人的传记吧,你会发现,一个伟人,终其一生,总会有那么一两部伟大的著作长期影响着他。
名著使人变得崇高,正如巴金所说:
“我们有一个丰富的文学宝库,那就是多少代作家的杰作,它们教育我们,鼓励我们,要我们变得更好、更纯洁、更善良,对别人更有用。”
请打开“名著”吧!去构造我们的精神家园。
7
gjuyk
为什么读名著(2) :
人格,在爱中升华
人和人之间的、直接的、自然的、必然的关系,是男女之间的关系……从这种关系就能够判断一个人的整个教养程度。
—卡尔·马克思
8
gjuyk
如果罗素说的:
“回避那些绝对自然的东西就意味着加强,而且是以一种病态的形式,加强对它的兴趣”中的“绝对自然的东西”是指“爱情”的话,那么,这句话就再贴切也不过了。
因为,人是有性别的,“食、色、人之性也”。没有人能逃脱得了与异性相处,当然,也没有谁打算脱逃;
而且,人可以在爱中升华自己的人格:
甚至,只有经历真正的爱,才能成为真正的人。
9
gjuyk
在《1844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提出过一个著名论断:根据男女间的性关系,可以判断出人的整个文明程度。
他分析说:
“人和人之间的、直接的、自然的、必然的关系,是男女之间的关系……从这种关系就能够判断一个人的整个教养程度。……这种关系表明,人具有的需要,在何种程度上,对他来说成了人的需要,也就是说,别人作为人,在何种程度上,对他来说成了需要,他作为个人的存在,在何种程度上,同时又是社会存在物”。
10
gjuy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