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人人都是预报员
精细化预报
建立小组伊始,我们决定就独立自主发布南昌地区的天气预报,一是能够锻炼大家的气象知识掌握水平,同时也可以方便同学们出行以及生活。不过很快,我们就受到许多同学的质疑。这时候,2013年第七号台风“苏力”的生成给了我们一次打消大家疑虑的绝佳机会。台风登陆后,小组成员立刻向大家发布了未来的重大天气变化,并随时跟踪台风实况,连续发布了4期台风天气简报来分析未来的天气走向,包括台风登陆后的移动趋势,预计的雨量,降温幅度等等。不过同学们发现,这个预报跟气象台发布的天气信息有些出入,在预报雨量上,两者也有比较大的区别。我们认为赣北受影响较小,风雨应该不会太大,而气象台的预报意见则是台风会深入赣北地区。这下,有些不服气的同学就说咱们的预报异想天开,我对同学们说:“台风未来的走势如何,到底会下多大的雨,等等看就知道了!”
后来,台风的发展路径符合了我们的预报结论,台风的确没有深入赣北,不过在风雨的预报方面,我们还是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失误。为了让预报更得人心,气象小组随后又宣布:我们将采用精细化预报的方式发布天气消息。简单来说,精细化预报就是将一天分成四个时段(20~02时、02~
08时、08~14时和14时~20时)来发布天气预报。
不多久后我们又遇到一次台风影响过程,此时很多同学都放假回家,大家从全省各地纷纷发来短信,询问台风的威力如何。这时候精细化的预报的优点就体现出来了,我们分时段用微博告诉大家不同地区受台风影响的情况以及雨量大小,比如赣东北地区受影响的程度明显比其他地区小,以及各地区大约什么时候会结束降水等等。由于夏季天气较热,而台风会带来明显的降温,我们还针对性地发出了不同地区降温程度预报。就这样,我们通过各地一天四次的精细化预报,指导同学们合理安排出行,也赢得了更多同学的支持。
正当“精细化预报”在同学之间特火的时候,气象站却停止了精细化预报的发布,改为原先的白天和黑夜两个时间段,也就是每隔12个小时发布一次天气预报。很多人非常不理解:“这么精确的预报为什么不向大家发布了?难道是你们变懒了?”
“大家都想错啦。”我马上声明,“虽然精细化预报有许多好处,但这是建立在对天气预期正确的基础上的,如果预报本身有问题,精细化预报反而会成为笑话。国外有些国家运用精细化预报,是建立在大气科学高度发达,预报技术较为全面的基础上的。而我国地形多样,预报技术也还没有那么先进,不能只依靠计算机,还需要人工来介入和调整。
”见大家似懂非懂的样子,我打了个比方:“假设有一天的降水过程是从下午开始的,如果我们前期预测失误,认为是从上午开始的,普通的预报会说是晴转小雨,这样一点问题都没有。但如果改成精细化预报,却变成了晴(20~02时)→晴(02~08时)→小雨(08~14时)→小雨(14~20时)。这样一来,本来上午是晴天的,却被误导成了有降水。为了给大家一个“更靠谱”的预报,我们还是决定采用原来的预报模式。但如果大家在特定时段有需要,我们还是会努力进行精细化预报的。”
“那你们气象预报就不能做得更准确一点么?”有同学马上反问。我只好坦承,虽然天气预报技术日新月异,但是地球实在是太神秘了,大气科学也还是一个不完美的科学。不过尽管天气预报不能做到百分百准确,但是我们会用百分百的努力去做好它。
局地、局部地区,傻傻分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