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点燃火花,放飞心灵
在3000多年前古希腊普鲁塔克曾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而传统的语文教学将教师和学生双方都束缚在狭窄的课程流水线上,统一目标、统一课文、统一进度、统一作业、统一考试和评分,作为人文学科本应有的分歧和争鸣均被拒斥于课程视野之外。而语文课程新标准,在其基本理念部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在课程目标中更是直言“发展个性”,视之为语文课程本应有的价值指向。更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等等。这就必然促进语文课程走向多元化和个性化,使之成为师生“自己的课程”。
作为课堂主导者的教师,绝不能忽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及个性化的发展方向,应在坚持促进学生听说读写等技能均有所发展的基础上,启发学生学,引导学生学,从面点燃其智慧的火花,放飞其心灵,使之在知识的殿堂自由飞翔。笔者认为坚持共性,发展个性的过程中教师有以下四点原则须坚持:
一、承认与关注学生差异、尊重多元和个性,实现由重视共同性到重视个性的转变,是教育实现学生潜能充分开发、个性充分发展的必然方向。
教育不仅是一个“外塑”的过程,也是一个“内发”的过程,是一个需要经过不断指导和引导而
“内化”的过程。而关注学生的差异,研究其产生和发展的规律,以便恰当地采取有效对策与方法,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苏霍姆林斯基曾作过这样的精辟论述:“最主要的是在每一个孩子身上发现最强的一面,找出他作为人发展根源的‘机灵点’,做到使孩子能够充分地显示和发挥他的天赋素质,达到他年龄能达到的卓越成绩。”教育的技巧在于善于察觉“学生的天赋”,善于确定足以使其施展智力和创造力的领域。由此可以得出这样的启示:全面发展不等于平均发展,平均发展、同步发展和追求发展共同性,只能扼杀个性。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是个性发展的基础,而个性发展则是全面发展的根本要求。
二、师生平等对话与讲授的关系,实现由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实现由重视群体、统一的主观评价标准到因人而异、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客观评价标准的转变。
要培养有个性特长的学生,必须因人而异,制定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评价标准和形式。积极探索分层评价和适合学生特点的个性化的评价方法与形式。创造条件让学生有在不同的层面上接受测试的选择,从而让学生在适合自身层次的学习中得到不断提高。以激励为核心,改变仅以一次或几次群体化统一模式的考试作为对学生进行评价的传统做法,逐步建立以评价学生的创新点、发展点,评价学生的参与过程的效能与效果为重要内容的个性化评价标准和方法,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真正从学生潜能开发和个性发展的角度出发,全面提高职业教育学生的素质,以适应社会经济对人才需求多样化的迫切要求和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教师应以全新的视角重新审视这个不断变化的世界,形成独立的人格修养与个性魅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学生在阅读中“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它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具体实际,去启发、诱导,打开学生心灵的通道,使其与文本产生深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