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调解类电视节目的“三观”意义
摘要:调解类节目是继民生新闻之后,兴起的电视节目类型,节目增设心理学家、法律专家及媒体人等各领域的专家,援助当事人化解家庭、情感等矛盾,在当今社会具有深刻意义,笔者在对节目概况进行介绍之后,将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方面对此类节目的意义进行阐述。
关键词:调解类; “三观”; 社会意义
1调解类节目在中国的发展
民生类节目之后,矛盾调解类节目的浪潮正在全国兴起。这类节目以讲述普通人的情感危机、家庭邻里纠纷、心理困惑、婚姻家庭故事为主题,是一次平民谈话节目的回归。可以说,这样的回归使其与以往的谈话节目形态有了很大的不同。访谈对象不再是公共人物——行业名人等,而是让普通人出现在荧屏前,话题也进入私人情感领域。
这类节目多为家庭矛盾调解或者情感问题的调解,往往能和观众产生共鸣,所以笔者将其定义为调解类节目。
作为调解类节目早期的领头羊,江苏卫视的《人间》在开创之后就迅速走红。它讲述的是正在发生的进行时事件,致力于打造出全国卫视独树一帜的事件类节目品牌。
随后,众多情感类节目在各省市电视台黄金时间如同雨后春笋般出现,例如江西卫视的《金牌调解》、上海东方卫视的《幸福魔方》,湖南卫视的《8090》等。
节目的素材都是当下正在发生的民事纠纷案例,在演播室现场或当事人熟悉的环境中,双方当事人面对人民调解员、心理咨询师、律师等,讲述自己面临的矛盾冲突及种种困境,为自己“讨说法”。节目以调和双方矛盾为目的,通过展开当事人的故事,细致分析矛盾焦点,立足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序良俗,促成双方在现场达成和解。这些节目的出现与发展,带给社会深刻的意义。
2调解类节目构成要素
调解类节目可以算做是标准谈话类节目的变形。普通的谈话类节目包括必不可少的主持人、嘉宾、观众、话题,与普通谈话类节目相比,调解类节目的部分构成要素被赋予了不同以往的任务。
传统谈话节目中的嘉宾多为公众人物,围绕一定范围内受众普遍关心的问题受访,是整个节目的焦点。但在调解类节目中,普通老百姓成为焦点,他们在节目中被称为当事人。另一个不同于其它节目的构成要素是话题,这个话题是由当事人带入要节目中来的,当事人成为叙述主体,大多由于生活中出现危机寻求媒体帮助,所以这类节目中最为突出的是增加专家的现场调解,以帮助嘉宾缓和或化解矛盾,他们被称做嘉宾,经常被兼具作家、心理学家、法律界人士、导演等身份的公众人物构成。不同以往的是,这些嘉宾不再是整个节目的焦点,而是解决当事人问题的人。
还有,值得一提的是主持人,传统意义上的主持人具有采、编、播、控等多种业务能力,在一个相对固定的节目,作为主持者和播出者,集采编播于一身。而在有些调解类节目中,主持人要化身场内气氛的掌控者、调解专家甚至“意见领袖”,这就要求主持人具有比较丰富的生活经历以及比常人更深刻的生活感悟。
3调解类节目的意义
:解决当事人难题认真观看过调解类节目的人都知道,这些节目在播出过程中同样具备谈话类节目的故事性、巧妙设置悬念、嘉宾言语犀利等特点,但其对解决问题的作用究竟有多大,在调解栏目《谁在说》的一期节目中,作为嘉宾的王为念导演,面对经过一番苦口婆心劝说仍解不开心结的一位当事人说过一句话:“你以为我们在这是为了‘秀’一把吗?看着你们握个手就完事了吗?我们是真心希望你们能真的从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