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试论农村城镇化与县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摘要】农村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和县域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目前我参差不齐,究其主要原因是我较低。本文通过分析二者发展现状及相互关系,探讨并总结了促进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新思路、新方法。
【关键词】农村城镇化县域经济协调发展
一现阶段我国的农村城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弊病
改革开放以来我不断提高,但进化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一是小城镇的布局和规划不适应经济发展需要,城镇建设缺乏计划、规划性,盲目追求数量,布局分散;二是由于资金缺乏,交通不便等因素,小城镇基数设施薄弱,配套功能不全;三是现阶段城镇建设的盲目性使得城镇中心功能不齐全,无地方特色,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四是农村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用地不规范,管理不科学,造成土地资源利用率不高,甚至浪费;五是农村劳动力素质整体水平不高,不适应城镇化发展的需要;六是相关土地政策不够完善,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城镇的进程。
二农村城镇化建设与县域经济间的相互作用
农村城镇化建设的过程实质就是人口和产业像城镇集中的过程。人口的集聚可减少农村劳动力,同时也有利于人口素质及生活水平的提高。产业集中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可有效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其对县域经济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一是农村城镇化建设的快速发展为县域经济带来了大量的人力和资源,可使县域经济扩大生产规模,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实现规模化生产;从而推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二是农村城镇化建设可促进土地集中和土地规模效益的形成,进而加快了实现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三是人口的集中与经济的发展有效促进了县域消费水平的提高。四是农村城镇化建设改变了以往生存方式,促进人们观念的更新,有效提高了人口素质。
县域经济的发展可大量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而实现农村人口居住与职业的转移,提高农村人口素质。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农业提供充足的原材料、粮食等,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销售市场。因此,农村城镇化建设依赖于县域经济发展的扶持。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县域经济发展可为农村城镇化建设提供重要的资金、消费市场、技术经验和管理经验支持。二是县域经济的有效发展可推动农村工业化的进程,农村城镇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农村工业化的推动与支持。三是县域工业水平及规模的发展与扩大,在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平,进而需要为其提供更多的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第三产业的产生与发展进一步促进了农村城镇化建设。
三实现农村城镇化建设与县域经济的双赢发展
农村城镇化建设与县域经济发展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农村城镇化建设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资源和人力,可有效推动县域经济规模化、产业化发展,进而提高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县域经济发展为农村城镇化建设提供技术、人才、资金、销售市场等动力支持。
,同时加强教育提高劳动力素质
首先,改变以往的“离土不离乡”政策,积极引导、促使农民放弃土地,完成农村人口像城镇人口的转变。其次,在实现农村人口像城镇人口过渡的过程中,积极加强对农业劳动力的素质教育,提高其文化水平,特别是那些潜在的农村青少年,为农业劳动力转移及将来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