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第五讲
影响研究及研究方法
一、法国学派与影响研究
梵·第根(Paul Van Tieghem,1871-1948)
《比较文学论》(1931)
真正的“比较文学”的特质,正如一切历史科学的特质
一样,是把尽可能多的来源不同的事实采纳在一起,以
便找到尽可能多的种种结果的原因。总之,“比较”这两
个字应该摆脱了全部美学的涵义,而取得一个科学的涵
义。而那对于用不相同的语言文字写的两种或许多种
书籍、场面、主题或文章等所有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的考察,
只是那使我们可以发现一种影响,一种假借,以及其他
等等,并因而使我们可以局部地用一个作品解释另一个
作品的必然的出发点而已。
法国学者的著作
戴斯克特:《让·雅克·卢梭和文学世界主义之起源》(1895)
巴登斯伯格:《歌德在法国》(1904)、
《巴尔扎克作品中的外国倾向》(1927)
阿扎尔:《法国在意大利的影响》(1934)
《法国大革命和意大利文学》(1910)
梵·第根:《欧洲文学中的浪漫主义》
一、法国学派与影响研究
法国学派对影响研究的拓展
卡雷(Jean-Marie Carré,1887-1985)
比较文学是文学史的一个分支:它研究在拜伦与普希金、
歌德与卡莱尔、司各特与维尼之间,在属于一种以上文学背
景的不同作品、不同构思以至不同作家的生平之间所存在
过的跨国度的精神交往(des relations spirituelles
internationals)与实际联系(des raports de fait)。
比较文学主要不是评定作品的原有价值,而是侧重于
每个民族、每个作家对其所取材料(em prunts)的演变
[所借鉴的那种发展演变]。
一、法国学派与影响研究
基亚(Marius-Francois Guyard)
比较文学就是国际文学的关系史。比较文
学工作者站在语言的或民族的边缘,注视两
种或多种文学之间在题材、思想、书籍或感
情方面的彼此渗透。
一、法国学派与影响研究
法国学派研究方法上存在的最大缺陷,就是过分拘泥于实证,表现出渊源与影响的机械主义观念,只注重出源、媒介、途径的研究,没有从接受的角度研究受影响的一方“保存下来的是些什么,去掉的是些什么?原始材料为什么和怎样被吸收和同化?结果如何?”等问题,忽视了作品的文学价值和美学分析,忽视了“文学性”问题。
一、法国学派与影响研究
另外,对“影响”概念也存在机械、僵化的认识,把文学中的“影响”看成是“如影随形,如响应声”这样机械、简单、直接的模仿与被模仿关系。将复杂的文学关系和文学现象狭隘化、简单化。
二、对“影响”的重新认识
“影响即误读”——Harold Bloom (Anxiety of Influence)
“特定意义上的‘影响’,是一种创造性的刺激”。——大塚幸男:《“影响”及诸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