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7例全身剥脱性皮炎救护体会
[摘要] 目的:探讨全身剥脱性皮炎的救护体会,积累经验,提高本病的预后。方法:对7例全身剥脱性皮炎的患者,实施严格的保护性隔离,预防感染;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用药反应及并发症;认真仔细地做好皮肤护理和基础护理;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疏导和健康宣教;积极实施全身营养支持疗法,保证充足的营养物质供给。结果:7例患者治疗后,5例痊愈出院,%;1例转院治疗,%;1例治疗好转出院,%。结论:护理人员对本病的认识,能明显提高其对本病的病情观察,协助医师及时作出诊断,并能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护理措施,是缩短病情、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的有力保证。
[关键词] 表皮松解坏死型;中毒性;药疹;临床表现;护理体会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10)01(a)-123-02
全身剥脱性皮炎又称中毒性表皮松解坏死型药物疹(TEN),是一种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主要由解热镇痛类、磺胺类以及巴比妥类药物所致。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全身皮肤、黏膜出现大面积大疱、水疱以及红斑、糜烂、尼氏征(+),并伴大量渗出,极似烫伤样外观。起病急,进展快,常伴有寒战、高热,较烦躁,患者无论在精神上还是在肉体上都十分痛苦,重症患者可因全身衰竭或继发感染而死亡[1]。本文回顾性分析了2002年9月~2008年10月我科收治的7例全身剥脱性皮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救护过程,以求提高临床护理人员对该病的认识,协助医师对其及时作出诊断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护理措施。
1对象与方法
7例患者,男性3例,女性4例;年龄17~72岁,平均61岁。住院时间5~22 d,平均12 d。本组5例患者过敏源明确,2例具体药物不详。
研究方法
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发病症状、体征、治疗方法、护理措施等。
2 结果
高危因素
7例患者中,既往史多有严重的慢性病,其中,2例有原发病糖尿病,2例有原发病类风湿性关节炎、2例有癫痫史、1例有原发病痛风性肾病。
多以发热、皮疹为主诉,急诊入院;意识清楚,精神极差。
开始均为发热、皮疹、疼痛性局部红斑,很快蔓延,在红斑上发生松弛性大疱或表皮剥离,遇轻度触碰或牵拉可导致大面积剥离(Nikolsky征)。发生大面积裸露时可伴有疲乏、寒战、肌痛和高热。1例因液体丢失和电解质失衡进入DIC前期;7例患者在24~72 h内均发生了广泛的皮肤、黏膜破坏,包括眼、口、外生殖器。口唇明显肿胀,颊黏膜及舌面多行性损害:口腔溃疡、舌面糜烂,吞咽困难,流涎,双眼有较多分泌物,瘙痒和疼痛剧烈,此时患者较烦躁,病情极为严重,受累皮肤类似Ⅱ度烫伤。
治疗情况及疗效
患者经确诊为药疹后,除给予抗感染、对症及支持治疗外,可疑的致病药物立即停用。患者必须隔离,以减少外源性感染并按Ⅱ度烫伤处理。保护皮肤和裸露区免于受伤和感染,补充液体和丢失的电解质。上报医务科,请皮肤科、烧伤科、泌尿科,眼科、口腔科专家会诊,制订出相应的治疗护理方案。积极治疗原发病,抗过敏治疗,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合理使用抗生素,及时补充营养物质,精心的皮肤护理及合理饮食指导。由专人按Ⅱ度烧伤护理。暴露皮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