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5
文档名称:

高考文言文虚词总复习.ppt

格式:ppt   大小:640KB   页数:7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高考文言文虚词总复习.ppt

上传人:wxc6688 2018/9/11 文件大小:64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高考文言文虚词总复习.ppt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2016年高考语文学科考试大纲说明(文言文部分考点)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指定篇目见附录)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大纲指定的120个)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4) (1)筛选文中的信息 (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指的是一个文言虚词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意义或者作用。近年高考对虚词的考查呈逐渐淡化的趋势,课标全国卷已经取消了专门的虚词考查题,但虚词在文言文阅读理解以及翻译句子中的作用不容小觑,有必要进行分类归纳、比较鉴别。(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虚词试题的解题方法和技巧近几年高考试题,考查常见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着眼于应用,不直接考语法;或单独列题,或在翻译题中考查。解答此类题目,须依据具体语境思考。介绍以下答题技巧:、实词文言文中,虚词主要指副词、连词、介词、助词、代词。有些词兼有实词和虚词的双重性质,在不同语境中用法不同。解析 B项,“为”作动词,意为“做”“干”,和“所”组成名词性结构。A项,介词,表被动。C项,动词,表判断,可译为“是”。D项,“为”后面跟了宾语“君”,作介词,意为“给”“替”。B项中“为”是实词,其他三项为虚词。答案 ,同一个词既可以是实词,又可以是虚词,作虚词也具有多种用法。高考复习时必须掌握住18个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熟记在心,用起来就会得心应手。解析 B项,“之二策”的结构类似于“之二虫”,“之”都是指示代词,“这”。题干“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二虫”指前文的“蜩”与“学鸠”,所以“之”在这里作指示代词“这”“此”。A项,结构助词,连接定语“沛公”和中心语“参乘”,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C项,这句话的意思是“我在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人”,前面分句作后面分句的状语,所以“之”的作用是取消主谓句“臣壮”的独立性。D项,“九万里(的高处)”是“之”的宾语,“之”是动词,意为“到……去”。答案 ,虚词在文言中的语法功能更为突出,更加重要,因此从分析句子的语法结构入手,可以推断其意义和用法。例如“之”,它作为结构助词可以有如下用法:①用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相当于“的”,如“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②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如“臣之壮也,犹不如人”;③宾语前置的标志,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④定语后置的标志,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有些虚词可以表达一定的逻辑关系,因此可以通过分析上下文之间的逻辑关系,正确推断某些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以“而”为例,它作为连词有如下用法:表并列,不译,如“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表递进,而且,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表转折,却,但是,如“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表承接,从而,如“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表因果,因而,如“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表目的,来,如“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等等。

最近更新